清明节传统文化的由来与扫墓起源

| 嘉欣2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历史由来已久,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有着扫墓的传统习俗。下面一起来看看清明节传统文化及扫墓的由来介绍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清明节传统文化的起源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日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2006年5月20日,该民族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扫墓与节日起源

  清明节,每年公历的四月五日。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是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面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1、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2、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3、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4、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清明节诗句名篇

  杜牧(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王禹(宋):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高翥(南宋):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百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王磐(明):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猜你喜欢:

1.传统文化作文清明300字

2.清明节扫墓的时间什么时候为好

3.清明节文明祭祀宣传标语

4.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作文300字精选

5.2021年清明节上坟最佳时间

13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