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心得
红楼梦,本身就是一个梦。功名利禄尘与土只是梦一场。同学们知道红楼梦读后感是怎么写?来看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红楼梦读后感心得10篇,欢迎参阅呀!
红楼梦读后感心得【篇1】
近段日子,闲着无事,找本书打发时间,却不想,又翻到了《红楼梦》又一次被它吸引了。
很心疼黛玉,“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在她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在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却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的凄凉长夜,她所期望于宝玉的,不仅是“男才女貌”相当的 “如意郎君”而且是在茫茫尘俗之中可以“谐隐”的“知心”者可最后她含恨而死,那句没有说完的话,“宝玉,宝玉,你好.........”包含了多少惨痛的含义。
对于黛玉这个人物,她的思想感情,她的幻想与追求,她高出流俗的“行止见识”看她所写诗词的字里行间 ,让我深深的感到,这是一个高洁美好的人,同时,我感她之所感,爱她之所爱,和他同忧同乐,同笑同啼,他的悲剧,让我再一次感到回肠荡气,惊心动魄。
这本书注定是女性的悲剧吧!
再看看书中女孩子的结局,青春守寡的史湘云,李纨,出嫁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了的贾迎春,远嫁的贾探春,跳井而死的金钏儿,含冤而死的秦可卿和鸳鸯,撞壁而死的司棋,被强盗抢去的妙玉,羞愤而死的晴雯,........一个个的都是悲剧,想起鲁迅的一句话,“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楼梦》的悲剧能震撼人心,可能也是如此吧,看看书中被毁灭了的女孩子,外形美,心美,而且都那么的有才情。
对于这一群住在大观园的大美人,她们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女儿国,在短暂的几年中,充满了“花裙袖带,柳拂香风”之美,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酒和诗,这些大美人们,,不但容貌美,内心也美,而且美的有个性,她们互相之间豪不雷同,她们是先生生活中平常的女子,不是仙子,也不是超凡出众的女英雄,女才子,她们都是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她们的一切都有着一种青春的纯洁的气息,不过也有有心机世故些的,如宝钗,探春,但依然是青春的纯洁范围之内的心计和世故,她们与黛玉不同的是,她们有灵有肉的成分,而以灵的成分为主,黛玉则是纯灵的。
书中不喜欢的是凤姐,但也最佩服 她,不喜欢她人前一套,背后又一套,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要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许她三千两银子。她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有情人双双自尽,三千两银子落入自己腰包。贾瑞动了不该动的心思,可凤姐杀人不见血,让贾瑞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还有尤姨娘当她是一好人,感恩戴德的跟着她进了贾府,最后的下场却是那么的凄凉,而且是有苦无处诉,因为周围的人看到的都是凤姐的好。直到死后一周年,凤姐还在贾琏的跟前做戏,让贾琏又一次的为凤姐而感动。凤姐的精明干练,世故圆滑,很让人佩服,当然也让她在这女儿国里生活的如鱼得水般的自在。还有我也佩服着平儿,能在“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中生存下来,同时还要获得凤姐的信任,实属不易。
还有,很喜欢刘姥姥,她是出场次数不多几回的一个人物,喜欢她的率真可爱,喜欢她的淳朴善良,幽默机智,她给这个悲剧的故事带来了些许的笑声, 如二进大观园,在饭前逗大家开心的一幕,“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起大笑起来。她知道在这些贵妇人的面前,自己是一个丑角。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
当合上书的时候在想,曹雪芹要是活到现在,诺贝尔文学奖,肯定有他的份。真的很喜欢这本书。
红楼梦读后感心得【篇2】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
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但红楼梦无疑是古典文学小说的一个巅峰。文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一代名家曹雪琴留下的撼世的不朽传奇,惊叹于他的卓绝的文学才气,赞美这样一个请棋书画、天文地理无不精通的伟大文学家;历史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败坏,痛快于其黑暗的统治注定了其必将败亡的惨烈结局;自由主义者读到红楼梦,读出的是它封建制度、等级制度对人们的压迫和压榨,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及贵贱的划分令他们义愤填膺;也有人悲叹于文学的流传必将因为其从盛到衰的历程……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种理解!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不是文学家,思想家又或者历史学家。我只是无数拜读《红楼梦》的平常人之一!我无法从他的文学价值和影响上去精研细琢,我只能倾心于我的感觉,那如漏漏细流一般倾入我心脉的思感,令我久久平难以自拔。
诚然,《红楼梦》里远不止这三个人物,然而最让我有感触的就是他们三人。的确,《红楼梦》绝不仅仅是一部情爱史,但最让我揪心的就是他们三儿的情感纠葛。在他们的爱背后,暗藏着封建婚姻观念的牢靠枷锁,但也十足体现了对封建思想的顽强抗争。他们爱情的结局象征着故事的结尾,凄凄惨惨戚戚,不禁让人心酸感叹。
林黛玉的命运无疑是个悲剧,从她的诞生,到进入贾府,再到与宝玉相爱,她的泪从未断流。虽自有一段风流态度,但却逃不出不足之症的牢笼。黛玉是个聪慧的女子,自小跟从贾雨村学习就凸显其聪颖的一面。而进了贾府,与姐妹们作诗习文,她亦是样样了得。迎春贵妃省亲时,唯宝玉被作诗难住。完工在一旁的黛玉见此景况,急忙又作一首赐予宝玉。史湘云入社后请诸位吃蟹赏菊时,大家纷纷题诗,黛玉先是从容不迫,最后时辰挥就一首,一举夺下“花魁”。
同时,黛玉是个敏感的女子,毕竟是离家后入住贾府,寄人篱下,总感觉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最终养成了爱计较和忍气吞声的性格。怀疑周瑞家送来的簪花是挑剩下的,对撞见宝玉来看宝钗吃了小醋等等。但无论怎样,黛玉是纯洁的,她也同样想面对自己真实的爱情,但她总是无法摆脱环境的拘束。
她自卑、自尊、自怜。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她“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读后感心得【篇3】
读《红楼梦》,就像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
对于这部书,你把它平放着,它便是一幅描绘明清时期世俗风情的画卷,你把它立起来,它又宛然成了一个表演封建时代腐朽没落的舞台。神游其中,有时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沉浸,有时对黑暗腐败的现世愤慨,有时向往摆脱世俗的困扰,有时惋惜悲惨沉痛的结局。看一幅画卷,上一个舞台,进一个世界,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感恩于书教会我的一切。从文学上说,作者最大的的艺术成就为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五回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急转直下。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字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巍为壮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此处每一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条条线索,错落编织,这是《红楼梦》之所以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的原因。
更多突出的感受来自于小说的内容与情感,也让我明白了感恩与珍惜现在。
最先惊奇的是那块顽石,经历女娲的千锤百炼,却既没有献身于补天的壮丽事业,也没有重新返回自然的轮回当中,夹在中间,只在青梗峰下任凭风吹日晒,直至被带入红尘。
走近贾府,不免唏嘘感叹大户人家的繁华富贵,钟鸣鼎食。更惊奇那块生下来就被衔在口中的通灵玉。是的,府里的公子与小姐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每日更是嬉戏打闹,这已是躲避现实的人所能过上的最理想的生活。但是,如果风雨来临,哪怕是最小的挫折,他们又该如何去应对呢?我在羡慕着他们的无忧无虑的同时,也为他们不谙世事而深深担忧。毕竟,在翻开书以前,我已知道他们有着一个悲惨的结局。
每一回,每一章都平淡的翻过。情节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贾府仍旧维系着它的繁荣,但也看出了衰落的前兆。大观园仍旧热闹,他们结诗社,办筵宴。有时出现了小小的波折,但又马上复归平静。更加的深入,便能充分的了解每一个人物,他的性格,他的作风,甚至了解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法则与体系。有时兴起,便读出里面的诗词佳句。对诗词的喜爱,也许就从这里萌芽。所有的人物里,我独欣赏贾宝玉,因为他尊重女子的态度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何等的难得。
终于,到了结尾,笔锋急转,先是荣宁府被查抄,接着又是贾母撒手人寰,凤姐逝去。虽经权贵帮助得到恢复,但已不同于往日。我不禁感慨,没落的难道只是贾府吗?难道在它背后的封建制度的这座大山就能稳稳当当的吗?那些曾经无忧无虑的人,大多有着悲惨的结局。这应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合上书,走出那个世界,便能够看透很多事情。困难与挫折是生活的原色。所谓的理想生活,若没有苦难,便只能是短暂的梦。奢华的物质条件终究只是表面,就像雨中的浮萍一样,无论支持多久,终会消散。始终不散的,是苦难带给生活的财富。我们理应去看透一切,在感恩中成长。
红楼梦读后感心得【篇4】
曾经以为《红楼梦》”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如今再细细品读一遍,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贾府其实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缩影,在这个微型社会中,每个都是一个社会人,并且百色各异。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如果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玉,你好狠。”为何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
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这时,我方可看出作者曹雪芹是想要通过《红楼梦》,揭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他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不满与愤怒。
红楼梦读后感心得【篇5】
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张恨水的《金粉世家》是我百看不厌的书籍,而且,《金粉世家》被誉为民国版的《红楼梦》,这说明二者有着异曲同工的美学意义。记得看到《金粉世家》结局时,清秋带着孩子离开了燕西,他们仅仅维持一年的婚姻就此崩塌。燕西面对妹妹梅丽的惋惜,他怅然若失:花不是开过吗?
是啊,花曾开过,多么无助的慰藉。《红楼梦》里林黛玉最让我惋惜,也最让我佩服。书里林黛玉和《金粉世家》里的冷清秋形象相似,她们都是高洁的女子,同时又不太通人情事故,从一出场防佛就带着悲剧的宿命。她们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最后,她们都没有挣脱世俗的桎梏。一个抑郁而终,一个失望而去。这么一来,还是黛玉的命运更加悲情,她没有退路,因为她一直是孤军奋战,她的背后没有后援,只有无尽的黑暗。
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至此,我似乎理解了金燕西的话,花不是开过吗?是的,黛玉曾经那么真实地来过,她弱小却不曾怯懦,她无人理解,却始终竭力与命运抗争,直到最后一刻。
花开花落,本来就是如此,让我们记住花开的样子,记住黛玉的美丽、真实和勇敢。
红楼梦读后感心得【篇6】
彳亍在《红楼梦》的世界里,捡拾起不慎触落一地的人物碎片,黛玉的傲,宝玉的暖,宝钗的精……如缕缕清香,让我读你千遍不厌倦。
初读喜欢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初入贾府,黛玉仍小,多少有些寄人篱下之感。这也怨不得黛玉:父母双亡,打击甚大。可黛玉的文采却不可不服,不管是蟹宴上的妙语连珠,还是小雪初落时的语出惊人,又抑或是漫步大观园时的偶然所感,无不令贾府的上上下下为之叹服。让我记忆尤深的,是黛玉的焚稿。“妹妹,你是我最知心的,虽是老太太派你服侍我这几年,我拿你就当作我的亲妹妹。”黛玉对紫娟的一席话,已让读者泪目。“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焚烧的不再是稿,而是黛玉对封建社会的看清,以及对宝玉的死心塌地。彼时,黛玉仰卧在床,唇色发白,气息已断。傲了一辈子的黛玉啊!却在咽气的那一刻,神色苍白无力。
后来喜欢宝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是宝黛二人初见时的欢喜,似小鹿乱撞,怦然心动;“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但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这,是宝玉摔“通灵宝玉”时的一席言语。那“通灵宝玉”可是女娲补天时多下来的一块石啊!宝玉出生时口含着它,却因黛玉没有,而毅然摔地。宝玉,在众人眼中或许是个花花公子,却不然。宝玉,会在雨夜,给黛玉送去雨具,自己冒雨回房也不留神;宝玉,会心存善良,在蕊官感到迷茫委屈时,悉心开导。通读红楼,我发现曾经的“怡红公子”已然蜕变:由不识抬举,变得知规懂礼;由口出狂言,变得绅士儒雅。却只因封建包办婚姻的束缚,宝玉娶了宝钗,最终看破红尘,出家为僧。真不是宝玉花心啊,而是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又读喜欢宝钗。“这药引啊,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这,是宝钗的“冷香丸”的配方。宝钗其实也生来体弱多病,只是自己的倔强,让世人看不出。初读红楼,是不爱宝钗的,总认为宝钗太过世故圆滑,八面玲珑。可后来才发现,宝钗原来也是那么才华横溢。吟诗诵诗,与黛玉不分上下;住所蘅芜院,选处幽静,远离世喧。其实,宝钗和宝玉天生一对。那一天,宝玉看望宝钗,将自己的玉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看毕,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拿来瞧,却真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宝钗的亡,让人怜爱,她被自己哥哥薛蟠的妻子夏金桂抛尸雪地,身躯难寻。精打细算着的宝钗,怕是没想到自己会沦落到如此一番处境罢!
现在认识王夫人。“王氏集团”的幕后总操纵就是她了。为何称之为“王氏集团”?因为以王夫人为首的一群人,都妄想凭群众之力与贾母抗衡。王夫人表面上的温柔儒雅,善解人意再也掩不住她内心的心狠手辣。贾母之死,让她的阴谋终得以成功——宝钗,就这么嫁给了宝玉。正是王夫人,一手搅乱了宝黛的真挚情深。
其实,细品《红楼梦》,还有爱打算盘的王熙凤,机智聪慧的丫头平儿,言辞适度的李纨,居心叵测的夏金桂,来历神秘的秦可卿……
正是这些风格多样的人物与一波三折的故事造就了《红楼梦》的成就。“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总虚化。”《枉凝眉》中的一句,用来概括红楼故事再恰当不过了。
读你千遍不厌倦!《红楼梦》,我的红楼情怀。
红楼梦读后感心得【篇7】
“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不错的,就像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哪个朝代没有过一时的辉煌?汉朝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朝的“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然而哪个朝代没有过不堪回首的衰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商纣王残暴失民心,北宋的靖康之变……每一个新的王朝都是踩着衰败王朝的肩膀攀登上的,只有不断的新旧更替,才能拥有现在的新中国!远的不说,就拿我们身边的食品来讲,保质期绝对不会是永久的,再好的食物总有变质的一天。当然,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也不例外,从开始的“白玉为堂金作马”,到后来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只用短短几十年时间,时间的飞逝,家族的消亡,其速度之快,消亡之净,让人胆战心惊。
清朝是众所周知的封建社会,它冷得像一块冰,没有丝毫的温度,它不住地用自己冰冷的双手去扼杀被封建社会这张无形的网所束缚的人,贾宝玉便是这殉葬者之一,他本是生活在达官贵人之家的一位公子哥,却要在家人的逼迫之下去争名夺利,宝玉始终没有摆脱这种纠结,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是金玉良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这场没有硝烟的思想斗争,最终让他厌恶了世俗,挣脱了封建社会思想的束缚,看破了红尘,脱离了苦海,青灯古佛伴其终生。宝玉的思想像一团烈火,但却并没有使这块冰消融,却让它再次冰冷到冰点以下,就这样,林黛玉也被无情的变成了牺牲品。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黛玉苦笑着低吟出了这悲凉的诗句,也许是她的清高,也许是她的孤傲,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她像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在满山的野草中显得那么苍白无力,那么脆弱。封建社会的思想既像一副沉重的枷锁,又像一块巨大的顽石,压得这个瘦弱的女孩喘不过气来。
自打元春死后,封建社会彻底地撕去了伪装,露出了自己的本性,它带着狰狞的笑容,肮脏的双手,贪婪的眼神,一步一步向人们逼来,在它的手下,“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它那沉重的铁蹄,瞬间将贾府夷为平地,落得个“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读完《红楼梦》,我奋力地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挣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暗自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行动受约束,思想被禁锢,身不由己,既像一串提线木偶,任人把玩,又像一个个傀儡,不幸的变成了行尸走肉。而现在的我们至少活在一个民主、自由的时代,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它,我们有能力去战胜它,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红楼梦》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带着这缕清香,从遥远的清代飘来,飘呀飘,飘进人们的心里……
红楼梦读后感心得【篇8】
花舞花落泪,花哭花瓣飞,花开为谁谢,花谢为谁悲?——题记
度过了无尽的时光,回头一望,才发现剩下的喧闹早已变为了寂静。如同流星坠入了深海,失去了它往日的日月辉光。曾经的大家庭,也似落了个白茫茫大地,存在在我的存在。
谈笑间,是灵魂的摆渡。
故事的开头一切都显得沧桑,唯有林黛玉进入贾府的那一刻起,一切都显得与众不同。也许,当那小巧玲珑的眼神被宝玉吸引之时,黛玉的生死已经暗暗注定了。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林黛玉在贾府人的面前毫不掩饰自己的才气,保全自己搬入贾家的尊严,又在贾宝玉的面前显的一无所知,来获取他的芳心,在贾府里,也许这是她唯一可以放下尊严,坦荡交谈的人了。对于一个身份低微的林黛玉来说,本应在这个家庭里充满了冷漠的目光,但是恰恰相反,所有的人都对她待以真诚,用以真心。尼采说过:至少我们有了追究根底的惯性,有了在乎真假回馈的心灵,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着怀疑,也正因此才能透露出它们的温馨,对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来说,沉默就如同“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既不会伤害别人,也不会欺骗自己。从此刻,她的灵魂就印在了这个家中,也许所有的故事都如同四月的蔷薇,九月的江水,谈笑间,一切都化为虚无。
等待后,是泪水的陌路。
谁的眼角触得了谁的眉,谁的笑容抵得了谁的泪。曾几何时,看到这句话,就想到了林黛玉写下《葬花吟》时的心酸,抚琴之人泪满衫,扬花萧萧落满肩。“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有谁能怜呢?父亲的离别之苦,宝玉的冷漠之悲集于一身,已经似乎让她有种历经世事沧桑,看透世态炎凉的无奈了。事情总有正反两面,追的你迫切了,你觉得负重,追得不紧了,又觉得不够热烈。可能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在贾宝玉的凄凉之下化解了自己所有的埋怨。汪国真说过:世上最美的,莫过于从眼泪中挣脱出来的那个微笑。花开若相惜,花落莫相离,这才是《葬花吟》真正所要吟的。对于林黛玉,一切甜美的羁绊最终都将是沉痛的负担。也许因为失去过,所以在乎过,更加珍惜过。只是,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她要强,有追求,任何人的玩笑对她来说都是侮辱,就像被史湘云嘲笑是戏子的那一回让她难以忘怀,所以她正如同《黑执事》所说的:时间能冲荡痛苦,但是,我并不想用时间来治愈一切。
回过头,一切都不在追溯。
有时候遗忘,是最好的解脱,到了最后一切都悄悄的飘散了,不知黛玉的眼泪灌溉了地下的小草,来年会不会长出一地的记忆和哀愁。每个人的心中,总会有一个梦幻的红楼,不是因为思念红楼,而是因为需要红楼,如同林清玄所说:如果内心的红楼从未苏醒,红楼梦的一生也只是一座缥缈的红楼。望着林黛玉临死前的醉生梦死,那短短对贾宝玉的憎恶后,使所有的年华都老去。也许,梦里的花是不会飞到梦外的,像死去的人是不会回到昨天的。终归回到的还是南柯一梦,也许我们是得不到真正的爱的,真正的爱要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和灵魂的深度,但事实这都将是我们生命中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最美的人就在身边,最爱的人就在对面,就足够了。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任何人。红楼梦的一生,也只是曹雪芹一场永生永世没有做完的梦罢了。
红楼梦读后感心得【篇9】
初读《红楼梦》时,其中的每个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它详细地描绘了一个显赫家族从鼎盛到衰败的过程,深刻剖析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红楼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悲剧爱情为主线,讲述了贾氏家族的变化。人物的个性各自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对当时社会的看法,举动。有人为了利益,有人为了生存,竭力讨好贾氏家族的大人们,丧失了自我。而林黛玉和贾宝玉则是与他们不同的一种存在,是黑暗中的一种光明,却只是一种微弱,被压抑甚至几乎消失的光明。
《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林黛玉。她自小体弱多病,因父亲林如海公务繁忙,被送去了外祖母家——荣国府。从此,故事便开始而来。她在哪儿遇到了贾宝玉,那个与她相爱一生却最终阴阳两隔的人。书中道林黛玉的前世是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株绛珠草,贾宝玉的前世赤霞宫神瑛侍者日日为其浇灌。后来绛珠草受天地之精华,修成女体。又因神瑛侍者起了凡心,欲下凡结缘,绛珠草便要求下凡,将神瑛为其浇灌的恩情以眼泪还给他。因此,林黛玉注定是凄美的。初入贾府时,贾母见黛玉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因而极其怜爱她。因为身处贾府,聪明、细心又敏感的她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她的自卑使她总是怀疑宝玉对她真挚而纯洁的爱。当薛宝钗来到贾府后,宝钗的随和宽宏处事圆滑使得宝钗赢得了贾府上下的好评。黛玉遇到宝钗更是自卑,她没有宝钗富裕的家世,她有的只是贾母日渐疏远的怜爱和宝玉的爱。她心中的痛苦宣泄不出,对自己的未来和人生都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她在葬花时,因花的结局联想到了自己的孤苦无依,吟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就是太清楚自己的处境了,才更加孤独,寂寞,痛苦。她爱宝玉爱得很深,爱得执着而忠诚,爱得那么纯洁,纤尘不染,她在爱情面前也是一个痴情的人儿,可是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不允许有这样的爱情的存在,所以,她时常受到无尽的煎熬和痛苦,时常伤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在诗会中,她每次都是才气逼人,夺得头魁,她的多愁善感更体现了她诗人般清新脱俗的气质。她性格中的叛逆、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使得她在大观园中显得特立独行。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执着追求自己渴望的东西,她的清纯是大观园中其他人所不具备的。她才思敏捷,每每说话都是一语中的,虽然尖酸刻薄,但却道破天机。她对人坦诚,都是真心相待,从不想着算计别人,她的性格也是温柔善良的,当她发现她误会了宝钗后,她立马向宝钗道歉,两人的关系亲密了许多。她就像是一株清新的空谷幽兰,默默散发着自己独特的清香,清高而孤傲。她坚定地与宝玉相爱,尽管路上有不少困难和挫折,他们仍然坚定地在一起。可是那个时代迫使他们分开,封建社会迫使他们分开,贾氏家族迫使他们分开,终于,黛玉在宝玉与宝钗结婚的当天逝世,真是应了那句“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那样一个至纯至美至善至真的一个美丽清新的女子就被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无情地扼杀了。
对于黛玉的死,我扼腕叹息,唏嘘不已。《红楼梦》中塑造的林黛玉是很成功的。不可否认,林黛玉是一个美丽柔弱却又勇敢而决绝地对抗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的女子。她有着一个至善至美至纯至真的灵魂,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超越的文学形象。
红楼梦读后感心得【篇10】
罢红楼梦,唯一笑一哭一悲一叹耳,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一曲红楼与谁诉。
笑者,情之美好。人乃有情众生,红楼一干人皆是情种冤孽,随了神瑛侍者下凡而来。宝黛之爱最是让人动容,他们的知己情更让人羡慕,同对功名不屑。宝玉让黛玉抚琴,黛玉打趣道不愿对牛弹琴,宝玉笑道钟子期不一定也认琴谱,言下之意教人深念。宝钗扑蝶,多么青春美好可入画儿的景儿。湘云醉卧,真真让人怜爱。探春起社,何其风流雅致。香菱学诗,只为纯真的追求与喜爱。李纨教子,对于亡夫妇道的忠守……此之种种,皆乃情耳。
哭者,乃命运之作弄。宝黛既两心相爱,何必有金玉之说?迎春与世无争,为何偏嫁中山狼?探春精明能干,为何竟远嫁一去不归?妙玉清高孤洁,为何终陷泥沼中?香菱本是闺阁小姐,为何却由主变仆?晴雯心比天高,为何身为__,因谗失命?诸多为何,诸多不如意,尽了黛玉一生泪,也惹了木儿的眼泪。
悲者,亦是命运。哭过恸过后,由哀转悲。一首好了歌,道尽多少人间事。
读罢红楼梦,再读佛书,感触愈深。恁多忘不了,正是“我执”的表现啊。功名、金银、娇妻、儿孙,皆是过眼云烟,虚幻不真,终难抓住,只落得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何必太过执着?木儿曾作诗曰:“勘破无明几人往,古今哭笑戏一场。”浩浩宇宙,茫茫时间,无非上演了一场又一场戏罢,留名者故有,遗忘者又何其多。你方唱罢我登台,一部红楼终结了,另有他部红楼上演哉!
可叹者,为那些红楼奇女子。颦儿,木儿怜惜才情满腹的你,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一曲红楼与谁诉》。宝姐姐,木儿理解心热情冷的你。云儿,木儿喜爱豪爽无拘的你。元春,木儿明白无奈入宫门的你。迎春,木儿难忘丫鬟吵架时却在一旁悠然看太上感应篇的你。探春,木儿欣赏积极有男儿气的你。惜春,木儿亦不忘唯伴古佛青灯的你。妙玉,木儿仰慕高洁的你。可卿,木儿疼惜早逝的你。李纨,木儿敬佩恪守妇道的你……然此些美好女儿,美好青春年华,终碎在了美丽的大观园,怎不教人叹息哉!
可念者,红楼梦便是一部世间百态,每个人都是主角,不论婆子小厮,还是公子小姐。好一个“不入红门,不知苦海深”,这与佛又不约而合,人世无非一“苦”字耳。整日价为甚劳碌,终究得到了甚么?所有美好之情,美好之人,美好之物,便如梦一般,醒了甚么都没了。争耐世人仍在梦中难醒转,可念可念!
宝黛既两心相爱,何必有金玉之说?只为金玉只说最般配。最不般配的就是鲜花和牛粪。
迎春与世无争,为何偏嫁中山狼?只为父母眼光狭浅。偏右自己不能做主。好比今日刘__
探春精明能干,为何竟远嫁一去不归?只为精明况自精明误。时乖运蹇不由人。
妙玉清高孤洁,为何终陷泥沼中?只为空无一技养身,虽清高但无刚烈之性。皮囊虽美,与俗人眠。
香菱本是闺阁小姐,为何却由主变仆?只为水虽大终究漫不过船,涧底松耳。
晴雯心比天高,为何身为__?只为才高八斗,德薄一纸。古语命比纸薄。
巧姐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