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关于高考语文复习技巧
语文作为高考的第一科,是非常重要的,那么高考语文复习技巧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高考语文复习技巧,仅供参考。
高三语文差怎么补救方法
提高语文成绩的方法一
1、技巧要求,写作技巧、写作手法、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艺术技巧、结构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这些语文术语是不是傻傻分不清呀?可是这些经常出现在题干中,这些也就是答题的方向。所以,又很有必要把你能想到的这些名称做以详细区别,否则就会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悲剧了。
2、手段要求,高考对考生在阅读和鉴赏的考查要求上有筛选、整合、归纳、概括、分析、鉴赏、探究等,考生一定要看清。筛选只需要从语文文本中提炼出相关信息即可;整合则要求考生从不同区域提炼出信息后对信息进行加工;归纳与概括属于同一层面要求,需要在整合的基础上用更简洁的语言概括。
提高语文成绩的方法二
1、在写作方面,除了多看书看报外,还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一些喜欢听歌的同学常常会记些喜欢的歌词,在语文写作时用一用,还真不愧为一种好办法,最起码在语言上就占了不少优势。当然,也可以背一些优美的句子,使它们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总之,语文就像中药,越熬越有味。
2、语文的功夫都在平时的积累上,除了个别“感觉”突然变得特别好的之外,平时是怎样的水平,高考就会考得怎样。
与其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待着“奇迹”出现,还不如踏踏实实地把功夫练到家。考前语文基本上是没什么好复习的,但也不是完全放弃,你可以在复习的间隙看看文学常识,翻翻杂志什么的,或者做一两份模拟试卷,保持对题型的熟悉程度也就足够了。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语文基础题答题套路
1.看清题干要求。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几点常规的提醒。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文言阅读题答题技巧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三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古今异义题: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文言实词题: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内容归纳题: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文言虚词题: 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信息筛选题: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高考语文散文的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鉴赏散文的语言
1、理解词语的含义
问法:简析、欣赏文中某个词语的含义。
答法:①、研究词语本身(词性、释义、修辞、内部结构)
②、结合上下文再次理解词语。
③、思考是否存在动态语境,即:是否有比喻、反语、借代、感情色彩变化等;或在语境中远距离引申产生的新义。
2、理解语句的含义
问法:理解文中的某个句子。
分类:
①、含蓄句——指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些深层意义或有一定的警示作用、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
②、结构句——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
③、主旨句——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句。
答法:理解字面含义+分析语境含义+挖掘隐藏含义(还原手法)
3、鉴赏语言的特色问法:简述该文章的语言特色。
答法:遣词(叠词、熟语、成语、文言)+修辞方法+句式运用(长短句、整句、散句、反问句、祈使句、双重否定句、一般陈述句等)+语言特色
二、把握散文结构思路的两种方法
1、把握整体结构思路问法:文章的谋篇布局如何/文章以何种方式组织起画面。
答法:①、根据中心确定线索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②、根据材料确定线索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掌握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线索有明有暗,时隐时现,有时在文中有明显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2、分析局部段落的作用问法:
①某段文字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答法:
开头作用:
(1)一般开头: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做铺垫,埋伏笔;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环境。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2)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制造悬念,引人注意(吸引读者兴趣)
(3)设疑法(悬念法、欲扬先抑):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引发思考,激起阅读兴趣;揭示小说的主题
(4)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形象,奠定情感基调。
中间作用:
(1)比较短的段落,作用:承上启下(过渡)(具体化)前后呼应;照应开头;呼应结尾;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点;引领、引起下文的作用。(物—人,景—情,事—理,叙—议、正—反等)
(2)比较长的段落,描写的往往是主要物象,作用:拓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插入段的作用:
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关系;
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
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结尾作用:总括全文,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照应标题;②表现人物;③(揭示、突出、升华、深化、暗示)主旨;卒章显志。
特殊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式结局(突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戏剧化效果,增添曲折性,可读性。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铺垫)或者标题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震撼)。
(3)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文字更含蓄蕴藉,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4)写景结尾: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形象;暗示主旨。
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①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③在表达效果上,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