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冲刺备考复习策略与建议
地理是一个文理参半的学科,那么关于高考地理备考复习策略与建议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高考地理备考复习策略与建议,仅供参考。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一、整理地理知识的系统结构与联系
复习地理知识要能在繁杂广阔的知识内容中掌握知识系统,了解局部知识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气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需要清晰主干知识在地理学习和应用中的作用。在了解系统的同时还要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组成结构及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这需要在复习中通过比较、概括、分析、综合等得出,如主次从属关系、平行并列关系、前因后果关系,大小包含关系等。在复习中要总结有关知识系统和结构,列出包括结构式或关系的系统联系框图,从而使学生具备多种思维能力。
二、整合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与特征
地理试题多以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为背景进行考查。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都有其空间分布的位置,无论陆地(自然环境)、海洋(海洋环境)或天空(大气环境),平地上有不同的经度纬度,不同的海陆位置,河流的上中下游与左右岸,山地的阴坡阳坡与迎风坡背风坡,高原的边缘与内部等差别;垂直分布也有高度的差异等。由区域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区域特征,又形成空间结构与空间联系的条件。许多地理事物的联系与综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出发点,常常以事物的空间分布与特征为依托,这是地理知识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条件。如点的分布规律(城市与聚落),线的延伸方向(交通线、河流),带的形成因素(温度带、自然带),面的区域特征(区域经济发展、世界政治格局),都离不开空间分布与特征。掌握空间分布,主要依靠地图,加强形象思维训练,重视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综合区域特征,需要对同一空间范围内各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叠加影响所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征概括出来,以便比较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考虑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空间分布概念是进行空间思维的基础,这也是具有地理特色的能力之一,在应试、解题过程中应予以特别重视。(时间、空间和地理现象的综合)
三、概括地理现象的时间变化与过程
在落实空间以后,还应注意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有时间推移的过程,如地壳的运动与变化,锋面的形成与发展,城市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等,要重视发展变化与过程,注意地理事物的运动与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解题时不要只讲结论而忽视过程,应注意发现、认识和利用有关规律,(如河流的形成与发展,上中下游河谷的不同特征,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的各种作用。要从图中河流得出共同特征及规律性的认识,从具体现象来解释发展变化过程或印证某些规律。)许多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成长演变、静态动态、过程结论等多可以联系综合,是出综合能力题的极好素材。如同一时间在不同空间发生的地理现象,可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某一位置,联系公转速度、北半球(或南半球)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还可联系气团、气压带风带、某些气候类型在这个时间的特征、河流水文现象、植被生长情况、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又如同一空间内地理事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可以从某些气候类型的雨季和旱季、某一河流的丰水期与枯水期、同一地区自然景观在不同季节的变化。空间的拓展与时间的延伸以及他们的对应关系,都是可供考查综合能力的思路。
四、归纳地理事实形成的背景与条件
地理事实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不仅有地理背景与条件,同时也会有历史条件和政治条件作用于其中。通过具体事实,全面考虑形成因素,或从一个问题反映多个侧面的因果关系。例如从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城市分布,既有绿洲分布的自然条件做基础,更因有古代丝绸之路贸易通商往来的经营发展的人文条件。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了解综合国力与国情国策,不能离开其形成的背景与条件。以丝绸之路为例,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由汉唐时陆地为主到宋元时海路贸易为主,分析其原因就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其形成背景与条件,既有北方战乱阻断了丝绸之路的原因,又有南方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的因素;既有造船技术提高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的条件,又有当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这里涉及到多学科知识内容,是考查综合概括和分析表达能力的综合题的设计思路。
五、总结地理事件发生的意义与影响
许多地理现象和事件的产生结果,具有什么意义和影响,需要全面分析和评价,有些时政和热点问题,也常常是联系实际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的生动材料。如长江洪水灾害、黄河断流、华北水资源紧张、西北和华北的沙尘暴等,在分析原因过程中要从自然、人文的角度来认识;人口、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带给我们的思考,要从“对问题的关注、对社会的责任感、对问题的建议”等几方面去考虑。在地理知识中,如一些伟大工程的建设(跨世纪的四大工程)、交通(五类现代交通方式)的发展、人口的迁移、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都可总结其发生的意义与影响,甚至可联系历史进行综合或对比,如朝代的兴衰与更替。政治上的变法与革新,军事上的战争与和平、侵略与反抗,文化上的兴起与发展,经济上的繁荣与衰落,它们的发生意义与影响及在今天某些地区的反映或保留的遗迹。有其代表意义与影响的通常成为高考命题的切入问题。
六、分析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规律
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演变规律有的是周期性的,如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的变化、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晨昏线的移动及其与经纬度线关系的变化、太阳辐射和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规律、气温降水的年变化规律等,它们大多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有一种演变规律,其自然现象重复的时间间隔不十分规律,大体上呈旋回性,如太阳黑子的两个最大值出现时间在11年上下摆动(太阳活动周期)。人文地理也有随时间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但因影响因素复杂,不易把握,因此试题中往往用图像来提供信息,在分析地理规律过程中就应注意根据图像总结概括演变规律,图像往往反映的是演变过程中某些“静态”状况或数据统计,根据这些可以进行分析;还要注意事物演变过程中的连续性,如大陆漂移过程,城市发展过程,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及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典型日期固定位置以外的情况;此外还要根据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确定它们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如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地球公转速度、太阳直射点位置、正午太阳高度、气温、气压和风、降水、径流、洋流等之间的联系,分别在北(南)半球的春、夏、秋、冬各季节的对应关系,从而可分析它们的演变规律。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根据空间范围和方向可分为: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宇宙空间中的分布规律。解题过程要充分利用地图进行分析归纳,通过图上大量分布的感性知识,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最后抽象出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本质联系,作出判断,再用精练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出来。(如盐度、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的分布规律)
七、剖析地理原理的构成要素与概念
地理原理是地理理性知识的主要组成部分,掌握和运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原理是解题的关键,因为高考试题设计大多是要求考生能更广泛深入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要求考生建立科学的观点。在中学地理中,主要原理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即地理环境的每一要素均按其自身规律存在和发展,但没有一个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统一的自然体系,它们中又包含若干项次要原理,如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大气的热力作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因素等等。自然地理中的原理还有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原理等。人文地理原理如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等。此外地理原理有的还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学科的一些基本原理。在运用地理原理过程中要以地理事实为基础,进行分析归纳;同时还要真正理解地理原理所涉及的基础概念和逻辑关系,剖析其组成要素。如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就包括: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热量差异;地转偏向力使风向逐渐偏离了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海陆差异,导致同纬度海陆之间气温和气压的差异,引起风向随季节变化等。
八、运用地理思维的联系线索与技巧
地理事物间存在着联系是思维线索(联系规律),其中纵向联系,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识沿纵向延伸发展,如按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宇宙环境——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按时间发展演化从古到今的联系(地球演化史);按地理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或层次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的联系;按地理事物运动变化逐步推进的前后联系;按地理事物存在的点线面的空间分布由近及远、由始至终、由起点到终点的纵向联系等;还有横向联系,指地理事物间的对比、相关、影响、制约等关系,反映地理事物的广延性。如地形、气候与河流水文之间的联系;气温降水与农业耕作制度、作物种类、耕地类型之间的联系,还有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也可进行横向联系,此外事物之间的对比、无论相同、相似、相反、相异都属于横向联系。地理知识还有多项联系,如同一地理事物从多角度进行解释,地理事物中一因多果的分析,也都是多向联系的方式。此外运用知识的逆向思维与假想性推测,或利用联想或分想等思维技巧都可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如地球自转、公转方向的变化,黄赤交角的变化,地形的变化,气候的变化,河流的变化,植被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等)。关键是要在复习中善于提出新颖的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要善于启发自己提出思维线索。
九、掌握地理观点的认识方法与实践
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过程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时间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各种经验教训的积累和方针政策的修正过程,认识不断提高,观点逐渐明确,措施与经营方法逐渐符合实际,人类社会就会进步,经济生活也会得到发展,人地关系就会得到相对协调。迄今为止,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依然是环境与发展,历史上对环境有破坏也有保护,今天也仍如此,但人类的认识提高了,更加自觉地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思想观点到方法措施就会从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出发,更有利于人类的发展。又如人类对自身的发展即人口增长与素质的提高,也有从不自觉到比较自觉的过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思想认识与措施。各国随自己国情国力的认识,以及基本国策的制订,也反映了这个问题。因此解题要有地域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综合国力与可持续发展观点、人地协调观点,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并能在解题思维中得以体现。这既是高考综合能力题的命题方向,也是文科综合科目的知识结合点。
十、熟悉地理图像的判断原理与功能
地理图像与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文科综合中的地理试题要突出地理性,命题应会在地图中做文章。地理图像与图表是树立空间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形象思维的主要手段。地图、原理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都是综合能力题不可缺少的。复习中应该重视了解这些图像的功能,掌握判读原理,并会分析图像中反映的问题(关键是能提取图中的信息)。地图能力是地理学习中最具学科特点的能力,也是包含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综合、分析、比较、判断等)的综合能力,掌握这项能力是解题的关键。(如能通过经纬度和海陆轮廓来判断区域地图、气候类型、河流水文特征、洋流性质、板块的生长或消亡带、自然带、资源和能源分布、农业类型、工业布局、人口分布、文化等;能通过基本图例判断自然和人文景观;能分析图中的地理现象判断所对应的时间和空间。)
在地理学科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综合,正被人们所关注,并已反映在新教材与新课程中。复习要重视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在认识能力基础上综合应用有关知识(学科内或学科间)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千万不能轻视双基;同时要牢记高考试题是如上综合能力的考核,并能在解题中得以体现,以适应高考。
高考地理备考建议
一、认真研读考试说明
目前全国各地使用教材不一致,有好多个版本,教材在知识内容、编排体系等方面差异明显。为了体现考试的公平,只能以考试说明作为命题依据,因此我们必须按照考试说明要求进行复习。对考试说明删减的知识点,初中地理除主要气候类型特点、成因及分布,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外的知识不再复习。最后阶段考试复习的依据不是教材而是考试说明,复习回归的是考试说明,而不是教材。
二、加强基础知识复习
《考试说明》规定高考以容易题、中等难度题为主,因此只要真正掌握好《考试说明》规定考查的知识,就足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事实证明高考中真正使考生拉开差距的是中低档题。考生要考出高分,也要从中低档题做起。难题的得分率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过分重视难题,忽视基础知识复习,造成中低档题的得分率下降,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因此,作业考试应以中低档题为主,以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高考试题以原创题(新题)为主,不要一看到新题就觉得没学过,其实新题考的仍然是我们学习过的一些知识和原理,解答能力立意的试题,无一例外都要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融会贯通的基础之上。
基本题和难题所得的分数是等值的,不会因为难题多得几分而优先录取;基本题和难题所花的代价是不同的,保证基本题尽量少失分是大多数人能够做到的。保证难题不失分,只有极个别人能够做到。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要把啃出一道难题作为成功,要把基本题少失分、不失分当作成功。
三、把握教材主干知识
由于考试时间和题量的限制,命题必然会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复习时应按照考试说明要求把四套教材的共性部分整理成复习讲义,让学生直接根据讲义复习,提高备考的准确度和效度。为了督促引导学生对这些主干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复习,最后阶段教师可对整理的讲义进行系统全面的默写,通过默写进一步明确复习重点,发现复习过程中的存在问题,确保主干知识掌握到位。
四、突出人文地理复习
考试说明规定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分别占40~60%,但从新课程高考的实际命题情况看,人文地理的占分比重较高。自然地理考核内容难度大,主要集中在选择题中,短期内成绩较难提高,而人文地理占分比重大,且多集中在综合题中,记忆性内容多,强化记忆对提高综合题的得分率大有益处,因此,最后阶段必须突出对人文地理的复习。
五、注重知识体系建构
高考常以中心问题设计情境,编制试题。因此,复习时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知识整合,形成重点问题的知识结构,在掌握学科知识结构的.同时,要注意掌握描述和分析问题的知识结构,如自然地理特征、水文特征的描述,气候成因、工农业区位的分析,通过掌握知识结构,掌握描述、分析的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得高分、得满分。
六、重视基本技能训练
高考试卷中地图数量多,形式新、信息量大且比较隐蔽。读图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复习的效果。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图像构建空间概念,理解概念原理,进行综合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学会利用经纬网、海陆位置等各种方法进行空间定位,以免因定位不正确而导致答题偏离主题。
七、合理处理讲练关系
要避免盲目追求大题量、高速度、快节奏的复习方式,精选试题,进行限时独立练习。以分单元(比较小的单元组合在一起)、分册练习为主,过多的综合训练不利于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复习。通过及时认真的批改,提高学生的复习积极性,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加以弥补。根据考试情况对错误率较高的试题进行重点讲评。讲评要就题论理,明确错误原因,弄清问题实质。要善于小题大做,借题发挥。通过讲评扩大知识的覆盖面,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解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要注意对试卷进行二次批阅,检查学生的听讲记录,以督促其认真听讲,认真订正。
八、看题与做题相结合
最后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适当减少做题的数量,做到做题与看题相结合。对自己手头资料上的一些题目可采取看的策略,具体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①想要点,即想答案的要点;
②对答案,即把自己所想的要点与题目的答案进行对照;
③找差距,即找自己所想的答案要点与答案之间的差距;
④析原因,即分析两者存在差距的原因所在;
⑤理思路,即综合自己的思考和题目给出的答案,对答题思路重新进行整理;
⑥忆知识,即回忆相关知识,归纳出其可能的命题趋势。加强对错题的研究。
什么题目最有价值?自己做错的题目最有价值。原来会做的题目做对了,顶多称之为训练;原来不会做的题目现在会做了,才真正体现了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九、调整好心态,是高考致胜的关键
临近高考了,很多同学会觉得手忙脚乱,觉得自己这边也不懂,那边也不懂,造成了学习紧张,心理压力很大,那这样对后期的备考工作是致命的影响。因此后阶段调整好心态,增强自信心,是高考致胜的关键,要学会暗示自己:自己是很优秀了,别人懂的我也懂,别人不懂的我多少也懂点,我相信自己的命运会比别人好。轻松备考、轻松上考场,能为你高考多获得几分。
高考地理复习技巧
1、高考地理等文综复习,要学会梳理自身学习情况,以课本为基础,结合自己做的笔记、试卷、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等,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具体的去一点一点的去攻克、落实。哪块内容掌握的不多就多花点时间,复习的时候要系统化,不要东一下西一下,最后啥都没复习好。
2、高考地理可以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
3、高考地理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高考地理做题的时候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遇到错的题(粗心做错也好、不会做也罢),最好能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独立的错题集(错题集要归类),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保证不再同样的问题上再出错、再丢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