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
一 着眼全局、立足大局,在语言情境中培根铸魂
试题统筹设计,精心选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春风化雨。
1 高擎思想大旗,培根铸魂
试题有机融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乙卷写作试题“一花独放不是春”中的两则材料,分别出自____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和201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全国乙卷写作试题“一花独放不是春”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____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两则材料虽然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问题,但揭示的道理具有普遍性。材料一可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可用于人与人的相处。材料二借“一花”和“百花”说明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两则材料并举,又构成对话关系。试题引导青少年胸怀国之大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考生写作空间大,可切入角度多。
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Ⅰ中的材料一摘自____2011年11月16日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谈谈调查研究》,文中强调调查研究应坚持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原则,启发广大青少年汲取其中的智慧,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真知灼见。
2 厚植家国情怀,增强自信
试题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如甲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列举诸多考古发现,分析考古学对书写上古史的意义,引导考生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甲卷、乙卷文言文阅读试题材料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和《韩非子·十过》,引导考生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新课标Ⅰ卷写作试题“故事的力量”,引导考生思考故事这一载体中蕴含的事实、形象、情感、道理,以及讲好故事的重要意义。什么是好故事、讲好什么故事、如何讲好故事,都是好的写作角度。考生可以写故事带给自己的启发,也可以探讨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新课标Ⅰ卷写作试题“故事的力量”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 弘扬劳动精神,育人育心
试题强调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融合,引导考生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如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长出一地的好荞麦》,反映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体现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新高考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给儿子》中写道,年轻人经受劳动的洗礼,不仅能增强体质,“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还能感悟到一些根本和永恒的道理。
二 应对变局、提升格局,在思维考查中启智增慧
2023年语文试题加大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引导考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 考查逻辑思维,提高思辨能力
试题从能否形成观点、能否合理推理、能否严谨论证、能否准确表达等多个方面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考查。如全国甲卷写作试题材料给出“人·技术·时间”的话题,但未给出明确观点,需要考生调动联想、迁移、实证、推理等能力,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形成观点、展开论证。
全国甲卷写作试题“人·技术·时间”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 考查形象思维,提升审美素养
试题精选文学作品,带领考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并在阅读体验基础上调动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如乙卷语用Ⅰ语料节选自汪曾祺的《俩老头》,考查考生通过语言形式领悟表达效果的能力。新课标Ⅱ卷古代诗歌阅读试题选用林逋的七律《湖上晚归》,于景物描写中见出诗人的恬淡心情。第16题要求考生思考,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观点如何在诗中得到印证。
3 考查科学思维,激发探究热情
__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重要性。试题通过文质兼美的科普文章激发考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倡导科学思维。如全国甲、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选自科普读物《树的秘密生命》和《深时之旅》,既注重营造热爱科学的氛围,又引导学生在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作深入思考。
三 平稳布局、开拓新局,在考教衔接中以考促教
试题积极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新理念,主动呼应国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新增内容,增强试题的创新性和开放性,引导一线教学扭转功利化倾向,将功夫下在提高课堂质量、夯实知识基础、培养能力素养上。
1 依据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实践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试题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方面,考查考生语言积累、梳理与迁移运用能力。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材料摘自张志公的《说工具》,介绍了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的教学方法。第21题要求从“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材料中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
2 衔接统编教材,推进课堂改革
新课标Ⅰ卷和Ⅱ卷试题增强和统编教材的关联。关联统编教材中的学习任务,如新课标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写作品短评思路的试题,指向统编语文教材中“学写文学短评”的学习任务;关联统编教材中的新增内容,如新课标Ⅱ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Ⅰ与教材中“家乡文化生活”“整本书阅读”单元关联;关联统编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如文言文阅读的词义理解试题衔接教材内容;关联统编教材中的选篇,如新课标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关联鲁迅《社戏》、沈从文《边城》等。
3 创新命题形式,减少机械刷题
试题使用了多种新题型,有效规避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4道写作试题各有特点,其中,新课标Ⅱ卷写作试题“青少年自己的空间”是一道读写结合的新题型。
新课标Ⅱ卷写作试题“青少年自己的空间”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套文言文试题材料有单一文本,有复合文本。新的文言文断句题可防止考生利用技巧作答。4套语用试题的形式和考点各不相同,除传统的病句、成语、补写之外,还考查了评论、句式含义、表达效果等。
4 尊重成长规律,鼓励个性发展
试题为考生提供展示个性、表达真情实感的空间,鼓励考生勇于探索、勇于发现问题、勇于表达自我。如新课标Ⅱ卷写作试题“青少年自己的空间”,贴近考生生活,与青年的成长息息相关,考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空间内容的介绍,展示自己的个性,体现对成长的思考,也可以与父母师长对话。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为党育人,为国选才,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夯实知识基础,提高能力素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高考语文答题应该怎样答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全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高考语文文章概括题:
1、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a、谁干什么b什么怎么样)。
2、主题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
3、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 加强语气
高考语文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
1、高考语文什么最拉分?答案是选择题和作文。选择题虽然不占多少分,但是选择题只有对与错,做对了得2分,做错了就是0分,没有折中的选择。
只要你保证语文基础知识的选择题错误数少于两个,那么得到120分就不是不可能的事。基础知识的巩固离不开大量练习。
2、要提高语文作文水平,除了多读、多写,娴熟运用“三段式”写作法外,如果能掌握一些窍门最好不过。从每年的作文题命题情况看,我们不难发现其主要基调都是积极向上的。你可以在闲暇的时候自己总结一下都有哪些积极向上的立意,然后每个立意写一个400~500字的段落,或是留意精彩的范文段落,将它们大致背下来。
考试时看到题目后立刻确定立意,然后用开头将内容引到你所背诵的段落上来,然后把段落“默写”上去。这样你就能在语文作文上比别人省出很多时间。这样由经典段落构成的作文想得低分都难。从现在就开始准备,别怕麻烦。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不是你付出了多少,就能立即回报你多少,但如果你不付出时间,就毫无进步的可能。
高考语文复习方法有什么
所谓“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作为一大主科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了,而且这几年国家对语文教育也非常重视。所以语文的复习是相当重要的。
1.了解自己语文短板,制定专门计划。这个可以对照《考试大纲》上面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2.回归基础知识。考生要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筛查整理。把需要背的理解的知识点统统拿下。如:成语意思,文言文翻译,文学常识等等。
3.精准刷题加全面测试。考生根据自己的短板,精准刷题,尽快把自己的短板补齐,并且还要顾及其他知识点不能把精力都放在其中一点上。
4.关注时事热点。考试要在课余时间关注各大时事热点,分析理解各个热点可能会表达的方向。对语文作文也是有帮助的。
高考语文复习注意事项
学习语文过程中要查漏补缺、巩固。把各种考试检测、诊断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将梳理过的考点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很有把握的;第二类是时对时错,把握不大的;第三类是完全不好解决的。第一类要适时循环,及时温习。
突破的重点放在第二类,选择有可能突破的专题或考点强化训练,提升能力。至于第三类,基础好漏洞少的考生可尝试突击,一般不再纠缠。同时,限时练与琢磨练要相结合。限时练是在紧张气氛中限定时间完成,接触各地语文试题;
其二琢磨练,要对一些有价值的试题反复琢磨,立足于减少失分,回归原知识点,把复习难度、强度降下来,重新回炉,夯实巩固,再精心训练,提高分值。两种练题方式要结合用,练完语文题后要悟题,不能简单只对答案。
为什么出错?同样错误为何重复出现?什么原因干扰思路?还有哪些相似思路的题目?题目可以怎样变形?总结解题的体会比多做几道题更重要。另外要认真组题。根据新考纲要求,广泛涉猎各地区最新模拟题、冲刺题等,认真筛选、组合试题,拓宽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