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高分技巧

| 静娴

1.先快速浏览文章把握大意,不需要句句读透,把每段大意的句子划出,方便在看选项时迅速找到文章出处。

2.看题目,圈出题目要求,比如“正确的”“符合文意的”“符合作者观点的”“不符合文意的”等。

3.看选项,马上回归原文划出原句,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类词:①逻辑关联词——因此、由于、不仅……还、只有……才、只要……就、从而等;②修饰限制程度或范围的词——大概、基本、重要、最、非常、部分、凡、全、仅仅、几乎、之一等;③年代时间、数据;④分清必然和或然、已然和未然。

4.每次做题前,都要温习论述类命题陷阱: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无中生有、逻辑混乱、已然未然、混淆时间、主次颠倒、过于绝对。

①注意副词和时态

副词:

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

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

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一般:就是所有皆是只要全都每(一定要注意)

时态:

(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②阅读客观题常见错误:

无中生有型、绝对化(副词:都\全\总是)、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故意曲解(放大缩小意义概念内涵)

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主语的偷换)

考题的三个要点:

①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一切都要从文本得出。

②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③记住:有时候要选最佳选项,而不是正误选项!(读题目!)

文言文高分技巧

1.大概内容:

高考考文言文呀,基本都是官员呀(所以大家使劲做高考题就没问题了啊)

标准套路:小时候聪明刻苦/勇武惊人→当官了以后亲民兢兢业业(当官的起起伏伏,官职的变动和在其位的政绩)→去世之后受封追悼

政绩的话就一般四个:

武官的话,就会有带兵打仗,征战或者平定内乱

文官的话就是向皇帝纳谏/攘除奸凶

2.断句题:

圈出句子里的人名地名,千万不要代入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比如“也”在古代是语气词(所以需要停顿)“亦”才是表“也”的意思。古文多有节奏感,可以按字数划分,还可根据对应原则,比如此句: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

“常事”对应“要事”,“自……上,下……拟旨”重复出现。充分利用以上技巧和排除法,不难选出。

3.翻译题:

日常练习时,先圈出自己认为是得分点的字词,然后开始翻译,保留人名地名官职名,单字组词,连词成句检查,要确保翻译出来的句子和上下文有关联,若无关联说明翻译有误,且能直译的情况下不要意译。翻译时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句式中的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以及词类活用中的意动用法。

单字不认识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组词!还有就是有时候逻辑异常不通且混乱的时候,考虑以下有没有通假字。重点关注,两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和上文,下文的逻辑。语文就是在考逻辑!

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4.文言常识题

(1)职官类。

1.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管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2太尉: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3.御史大夫: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4.拜除擢: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拜官授职;擢,提升官职。

5.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6.谪黜: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2)祭祀类。

1.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2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3.少牢:诸侯祭祀只有羊和猪,没有牛,称为“少牢"。

4.斋戒: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3)社交类。

1.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的权力。

2.稽首: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3.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4.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5.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

(4)节令类

1.上元:正月十五日,为灯节。

2.寒食:清明节的前一天,或“冬至后一百五十日,谓之寒食",古有禁火三日的习俗。

3.七夕:七月七日,晚间为牛郎织女相会之夜,有女子穿针乞巧的习俗。

(5)科举类。

1.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场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针对诗词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方法:

①对于诗词鉴赏,答题其实是有个套路的,即:1.先表层,2.再深层,3.后思想感情。

比如说问你这首诗某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就不能光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而应答:

本句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 突出了景物.... 的特点,表达了诗...的思想感情(一定要结合诗歌本身作答)。这便是诗词鉴赏的三步曲,至于其他类型的问题,也可总结出一般性的三个步骤。

②对于大阅读,也是上面那个三步曲的原则

语文有什么提分技巧?

针对非连续性论述类文本阅读,它设置了三道选择题和两道问答题。建议大家做题之前,还是快速浏览一遍原文,将重点概念,修饰词,观点句做好标记。在做选择题时一定慎之又慎,通过选项中的核心概念(名词)确定原文对应区间,通过比较词汇细节及句间关系判断正误,切不可凭感觉做决定。至于问答题,第一道题的出题方式基本已经模式化,围绕论述文的核心知识进行考查,诸如:下定义、论证特点、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脉络)等。明确每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有的放矢,提高做题准确率。第二道题则基本是对原文信息的筛选提取,首先注意题干的限制范围(单个材料?两个材料?全篇?),锁定答题区间后,合并同类项,将答案做好整合。

文学类文本阅读方面,有两道选择题、两道问答题。很多同学认为文学类文本阅读不好答,小说还稍好一些,散文则完全没有头脑。我在授课时,和同学们强调过一个观点,大家根本没有必要去区分小说与散文,它们同属于文学类文本阅读,围绕它们所出的题型也都是相同的。小说可以问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散文也可以这样问。与其耗费心力区分二者区别,不如花些时间去总结常见的题型,把每种题型的答题套路研究透,这对提升分数将大有裨益。在高中阶段,会写一些所谓的答题术语,只能算是具备了基本能力。要想得高分,必须将套路和文本完美结合,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熟练运用对应答题技巧,方为上上之策。

高考语文拿高分的方法

在语文考试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怎么答题,不能是自己想怎么答题就怎么答题,我们要在答题的过程中掌握技巧,我们最好能够正确分配答题时间,保证哪些题是正确的,留出时间去检查一下试卷,这样语文成绩在我们的合理分配的情况下,语文成绩得高分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大。

其实很多的同学语文成绩是不错的,但是要想达到130分的高分必须要学会答题,语文试卷中的很多题也都是能在材料中找到答案的,我们做语文试卷的时候,要把材料读懂,从中找到答案,这样会节省我们答语文试卷的时间,也会提高我们答语文试卷的准确率。

226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