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师联盟高三2024年3月质量检测(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语文是重要的学科之一,成绩低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卑感,心情低落,学习没动力,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学、辍学的想法。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九师联盟高三2024年3月质量检测(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九师联盟高三2024年3月质量检测(新高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文学与历史主题、时代主题紧密相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新时代文学的主题。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是当代作家的使命所在。
以脱贫攻坚为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摆脱贫困的广袤乡土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相应地,在文学界涌现出赵德发《经山海》、陈毅达《海边春秋》、王松《暖夏》、季栋梁《西海固笔记》等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虽然题材各异,形式风格不同,但从中我们能看到因地制宜的脱贫实践,看到扶贫干部、乡村群众、创业青年、支教老师等人物故事,感受到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与此相似,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命题,也拓宽着我们的思想视野,给文学创作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作家们瞄准这些命题,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步伐,描绘发展画卷。
新时代文学的时代主题更加鲜明,源于当代作家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更加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同时也离不开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锤炼打磨。“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越来越多的作家意识到,只有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以文学的方式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断锤炼文学深入时代、表现时代的能力水平,新时代文学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是当代作家贯穿创作始终的功课。这不仅意味着作家需要以穿透现实的历史视野,认识时代主题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书写时代主题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变革以及蕴含其中的中国精神,还意味着要对文学手法进行探索打磨,更独到地切入主题,更艺术性地呈现主题,将主题高度真正转化成艺术高度。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传统、现代因素相互交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彼此并存,这既不同于以往的历史,也不同于经典作家已有的文学叙述。它要求当代作家在提炼和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需要进一步打开视野,培养历史感与世界眼光。历史感可以让我们在纵向发展中发现时代经验的新意,世界眼光可以让我们在横向比较中发掘中国故事的独特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
近年来受到好评的作品,如阿来《云中记》、梁晓声《人世间》、陈彦《主角》、胡学文《有生》等,都能让人看到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优秀文学的同台竞技。一些优秀长篇小说中,厚重历史与时代现实交织辉映,以文学叙事凝聚中国人的经验、情感与记忆,让人读到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实、绵延赓续的精神追求和独具特色的诗性表达。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一方面对中国文学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生命史、情感史,发挥文学直抵人心的力量,为世界文坛贡献中国文学的独特光彩。
(摘编自李云雷《向新时代文学高峰迈进》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当代作家应当如何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塑造鲜活立体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更多更丰富的符合当下审美要求和时代要求的优质精神食粮?当代作家要认识到其所肩负的使命,以传承和创新的思想激发新时代文学进步的动力。
中华民族留下了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是文学创作的文化宝库,更是激励华夏儿女走好新长征路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文学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才能坚定对创作的自信、对作品的自信、对文化的自信。新时代的文学是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文学,创新是对传承的进化,传承需要与创新相结合来适应新时代的文化需求。因此,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必须平衡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创新需要找寻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所在,并利用当下新的传播手法与策略,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创新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还要求当代作家积极探索与自媒体的共生互动。例如,许多文学报刊创办了专业性的文学订阅号,众多作家、文艺工作者推出了个人自媒体账号,与读者交流、推荐新作,形成了新时代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交流,使文学工作者与受众、文学作品与市场形成了互动的共生体。当代作家要抓住自媒体时代的机遇,在坚守文学本质的基础上,充分用好自媒体的传播优势,以更符合新时代发展规律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摘编自胡蓉《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态文明建设等新命题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代作家将新命题融入文学创作中,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步伐。
B.我国反映脱贫攻坚的优秀文学作品,形式可能不同,但能让人看到有关脱贫攻坚的人物故事,让人感受到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
C.面对着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生活追求,如何为广大人民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是当代作家在创作时应努力回应的问题。
D.越来越多的当代作家在创作时,能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更能书写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命史、情感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时代文学作品不能与时代同频共振,是因为作家没能深刻把握时代主题。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了新时代文学展开论述,但两者论述的重心有所不同。
C.新时代文学创作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树立自信,实现文化传承。
D.近年来,很多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与世界优秀文学作品同台竞技,在文坛上绽放出独特光彩。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的一项是( )(3分)
A.陈楸帆的科幻小说《后人类时代》描写了人在未来技术的迷宫中的挣扎,表现了人类从生理到心理都发生着的奇诡而深刻的异化,给读者展现未来新的科技因素怎样融入并影响人类生活,令人震撼。
B.铁凝的《哦,香雪》描绘了八十年代初的社会变革给山村少女精神世界带来的变化,和她们追逐梦想的执着与艰辛,体现了作者对改革开放之初的时代主题和精神的诠释。
C.某美食博主用短视频作品向海内外观众展示丰富的中华乡村文化生活,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典型。
D.中国网络文学成为新时代文学的亮丽景观,如小说《庆余年》讲述一个有着神秘身世的少年范闲,自海边小城初出茅庐,历经家族、江湖、庙堂的种种考验和锤炼的故事,既有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又从中体现出当代社会价值理念。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文学手法方面,新时代文学强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同时,也注重探索挪磨更独到的切入方式和艺术性的呈现。
B.该图表清晰地展示了新时代文学在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的要求,体现了文学与时代、人民的紧密联系。
C.图表显示,新时代文学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的要求是相互独立的,传承主要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而创新则主要关注文学与世界的交流。
D.图表表明,新时代文学要求当代作家在书写时代主题时,不仅要反映社会变革和中国精神,还要展示中国故事的独特之处,与世界优秀文学进行交流。
5.假如你受邀参加“新时代文学高峰论坛”,需在论坛讨论环节对新时代文学发展提出建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缝隙
朱以撒
这条蜿蜒的老街还在翻修,处在半完成状态。完成了的那部分已经租出,挂起招牌做生意,从洞开的大门和里边的摆设,可以知晓他们都在经营一些什么,咖啡、甜点、沉香、山区土特产,便觉得没有必要走进去。那些等待翻新的还是大门紧闭,神秘被捂在里面,碰巧的是旧日门板上有裂缝,有人就凑近裂缝往里边打量,一眼看到过去。
缝隙的出现,赐予了这样的机会。
很多次,我在临写敦煌残经时,想到了那个已经空空荡荡的藏经洞。当时里边堆放了那么多的经卷,只是门面用泥皮糊死了。时间过去,没有谁走过时会想到里面有这么多宝贝——风沙吹老了时日,也吹走了这个密室外观曾经有过的人工痕迹。如果不是后来的自然干裂,让人从缝隙中窥探到内部,也就没有接下来的许许多多传奇。许多的过往起始都是封闭的,时日把曾经知晓它们的人送走,史册也语焉不详,让后来人止步。经不起时日的鞭打冲刷,一些物品终于见到了天日,不再成为秘密。与秘密相逢,就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认知、识见。但前提是,先找到隐藏在寻常中的那一道裂缝吧。
晋太元中武陵的捕鱼者算得上好运气,他幸运地发现了一道透出光亮的小口,由此开始了他梦幻一般的旅程。在桃花源里,捕鱼者受到了各家轮流的宴请,享受了最真诚的款待。当然,桃花源中人也通过捕鱼者张开的双唇,打探到了外界的一些秘密。捕鱼者离开时,桃花源中人对他只提了一个要求,即“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捕鱼者是一个善于分享秘密的人,他觉得有责任把秘密首先传达给太守。接下来就是寻找秘密的入口。这个入口已经不见了,连同周围的环境都陌生之至,寻找宣告失败。我一直在想,陶渊明以云淡风轻的笔法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感,主旨还是要人守住那道裂开的口子——不能守之以一,就难以让人信服。朱熹曾经评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贿。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如此说,陶渊明就是君子自守的人物,而其他晋宋人物,则是守不住的两面人。
我第一次见到桃胶是在乡下,这里桃树千万,坚硬的桃胶恍如琥珀、玛瑙那般晶莹,抓一把放入盘中,声响如大珠小珠,甚是悦耳。文人笔下喻此为桃花泪,是时光把泪水凝固了。而当口舌触及一碗温度适宜的桃胶时,它柔中含韧舒展开来的弹性,足以称之为美味,让人总是会欣赏一番,再细细品尝。追溯它的由来,则是从伤口开始的。兀立不移的万千桃树,没有哪一棵是表皮严实无损的,很像人的皮肤,总要在生存的不易中,因人为或天时,被扯开一道道口子,溢出不少汁液来。在我的记忆中,严冬是人的表皮最易开裂的时段,那时在工地、田野劳作的人,对此毫无办法,静等裂开,那时的教科书赞美这样的手和脚——是开裂成就了美好生活。桃胶不断地从桃树伤口的缝隙中涌出,接触空气,成为胶状,为桃树的所有者不断收取,加工成坚硬之物。相比于桃胶,桃花要风雅浪漫多了。曾有人将朵朵桃花寄送给远方的友人,被津津乐道,以为是名士风度的延续。而如果寄一箱桃子、一袋桃胶,那真是难言风雅——风雅之举似乎都是轻盈的、灵性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让人无从一握手中。这也使人感受到一棵树的多重功用,用于实的,用于虚的,用于精神的,用于口腹的。
每到午后,怀安桥下就陆续集中了各路的水果商,各自经营来路不一的水果。刀剑披挂的榴莲尽管一副凛然不可侵的相貌,还是被不少人围着。我猜,是它微微裂开的缝隙,那飘出来的独特的果香把人招引过来。不买也罢,这浓郁的气味真的让人迷醉。
有时,在自我表现上,人还不如一枚榴莲。
有一则旧事是如此展开的——弘一到丰子恺家,丰子恺请弘一坐在一张藤椅上,藤椅柔韧,老师坐上去会更舒适。弘一没有马上坐下,而是先摇晃了几下藤椅,方才缓缓落座。后来又去了一次,仍然是这个摇晃的动作。弘一回答了丰子恺的疑问——这张藤椅旧了,藤条间有许多缝隙,会有一些虫蚁,如果贸然坐下就把它们挤压了。一般人和不一般人的差别不一定都是宏大的,反而是在一些细微处,譬如细细的缝隙,也填充了一个人丰富的悲悯。有些人刻意为之,那就辛苦;有些人自然为之,成为一种自觉。一个人要走多远,才可以关注到藤椅中的缝隙?
时日匆匆,我们对于屑屑者已经缺乏察觉的细心了,而对于大,我们的兴致要高昂得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人赠送我的宣纸形制大起来了,我把笔濡墨挥洒的作品也大起来了。其实,书法家的内心都很清楚——大未必佳,但巨大是可以引人注目的。如果我用巴掌大的花笺写一幅小楷,那真会像汪洋中的溺水之人,顷刻被淹没,无处找寻。想想晋宋时期的那些简札,小得不得了,却精彩之至,是有真性情在里边的,别无他倚。这样,就是片纸只字,也甚佳好。说起来,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鲲鹏,其死生在朝暮之间的虫蚁,所谓的大小,都是天地夹缝里的存活物,没有什么差别,当如弘一那般相待,不可轻慢。
(有删减)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间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既能把知晓过往的人送走,隐藏起秘密,又能通过鞭打冲刷的力量使得秘密重见天日。
B.洞开的大门、可见的摆设,神秘尽失,使人觉得没有必要进去,而紧闭的大门、门板的裂缝则能吸引人去窥探一番。
C.弘一关注藤条缝隙里的虫蚁,所以坐前都要摇晃藤椅,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细微之处可见弘一的悲悯情怀。
D.桃胶源自桃树的伤口,柔中含韧,能满足人的口腹之实,却难言风雅,因此文人借风雅浪漫的桃花喻之为桃花泪。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捕鱼者是一个善于分享秘密的人”这句话运用了反语,表现了作者对捕鱼者把秘密传达给太守的不满。
B.文章以“缝隙”为线索组织材料,行文方式灵活多样,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表现作者的所见所思。
C.文中善用对比手法,如桃胶与桃花的对比,小简札与太尺幅的对比等,褒贬分明,道理昭然若揭,让读者易于接受。
D.文章引用朱熹评价陶渊明的话,又化用《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辩”,增添了书卷气,表现出作者的古典文化修养。
8.散文讲究“形散神聚”,请从选材角度分析本文“形散”的特点。(5分)
9.题目“缝隙”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多重寓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材料一:
《传》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统”。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尧、舜之相传,三代之相代或以至公或以大义皆得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是以君子不论也,其帝王之理得而始终之分明故也。及后世之乱,僭伪兴而盗窃作,由是有居其正而不能合天下于一者,周平王之有吴、徐是也;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谓秦为闰是也。由是正统之论兴焉。
自汉而下,至于西晋,又推而下之,为宋、齐、梁、陈。自唐而上,至于后魏,又推而上之,则为夷狄。其帝王之理舛而始终之际不明,由是学者疑焉,而是非又多不公。自周之亡迄于显德,实千有二百一十六年之间,或理或乱,或取或传,或分或合,其理不能一概。大抵其可疑之际有三:周、秦之际也,东晋、后魏之际也,五代之际也。秦亲得周而一天下,其迹无异禹、汤,而论者敲之,其可疑者一也。以东晋承西晋则无终,以隋承后魏则无始,其可疑者二也。五代之所以得国者虽异,然同归于贼乱也,而前世议者独以梁为伪,其可疑者三也。夫论者何?为疑者设也。尧、舜、三代之始终,较然著乎万世而不疑,固不待论而明也。后世之有天下者,帝王之理或舛而始终之际不明,则不可以不疑。故曰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也。
(节选自欧阳修《正统论》)
材料二:
不幸有天子之实,而无其位;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德。是二人者立于天下,天下何正何一,而正统之论决矣。正统之为言,犹曰有天下云尔。人之得此名,而又有此实也,夫何议?
天下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圣人于此不得已焉,而不以实伤名。而名卒不能伤实,故名轻而实重,不以实伤名,故天下不争;名轻而实重,故天下趋于实。
(节选自苏轼《正统论》)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三代A之相代B或以C至公D或以回大义回皆得G天下H之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得,具备的意思,和成语“相得益彰”“怡然自得”中的“得”意思均相同。
B.夷狄,中国古代称东方部族为垂,北方部族为狄,“夷狄”常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C.虽,虽然的意思,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中的“虽”意思不同。
D.趋,趋向的意思,与苏洵《六国论》中“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的“”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认为,从周朝灭亡到显德年间的多个政权是否符合正统,可以一概而论,大抵存有三处疑问。
B.欧阳修分别对“正”和“统”进行了解说,认为匡正天下那些不正当的是“正”,统一天下还没有统一的是“统”。C.欧苏二人都认为,正统之论的产生完全是为了解决后世统治者继承帝位时出现的不正与不一的问题。
D.欧阳修认为,秦朝直接传承周的政权,统一天下,其行为和大禹、商汤没有区别,评论的人不应该贬黜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谓秦为闰是也。
(2)天下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圣人于此不得已焉,而不以实伤名。
14.欧阳修和苏轼评判一个政权是正统的依据分别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题。
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山留饮赠之①
李白
吾家青萍②剑,操割③有馀闲。
往来纠二邑,此去何时还。
鞍马月桥南,光辉歧路间。
贤豪相追饯,却到栖霞山。
群花散芳园,斗酒开离颜。
乐酣相顾起,征马无由攀。
【注】①李凝,李白族弟,单父主簿,兼代宋城主簿。本诗作于李白送李凝赴任宋城主簿时。②青萍,古宝剑名。③操割,即操刀割锦。春秋时,郑人子皮想让没有经验的尹何管理自己的采邑,子产对子皮说:“小孩子还不会操刀,就让他去剁肉,他一定会先伤到自己,把贵重的锦缎交给没裁过衣服的人去裁割,他一定会毁了锦缎。”后以此比喻才能太低,不能胜任责任重大的事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用“青萍剑”比喻族弟的才能,表示他有足够的才干和能力来胜任新的职务
B.七、八两句写贤士豪杰为李凝追送饯行,一直送到栖霞山,这为后面四句做好铺垫。
C.九、十两句写一群人在散发芬芳香气的花园中斗酒,将原本就欢乐的心情推向高潮。
D.最后两句写诗人和送行的人群一起开怀畅饮,醉得无法上马离去,可见其为人豪爽。
16.本诗有“此去何时还”之句,《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有“别君去兮何时还”之问,二者所问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写作者夜游赤壁,任凭小船飘荡,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2)秦观《鹊桥仙》中赞叹牛郎织女虽一年才可一聚,但其美好却胜过诸多长相厮守的句子是“ , ”。
(3)“芙蓉”具有高洁、素雅、清幽的特点,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①他们要去迎春了,春神句芒住在东郊的庙里,他掌管着春的气息以及整个一年的收成,他甚至还会给有福的人延长寿命。他小小的庙宇在树木的深处,这里人迹罕至,在冬日将尽的时节,满山的树木像还没来得及点染的枯笔水墨画,显得颇为荒凉。②
立春的前一天,寂静的郊外突然变得骚动起来。远处的村边小道上,一条长长的充满威仪的队伍逶迤而来。从那非同寻常的鼓乐声中就可以听出,是天子前来迎春了。满天的青旗,掩映着天子和他身后的三公九卿,一路 A 。
叩拜句芒神的礼仪庄严而隆重。在跪拜之后,天子高高举起酒爵,然后徐徐泼洒在句芒面前的地上,接着又是跪拜。礼罢,人们给句芒让出道路,乐工们高奏鼓乐,句芒在人们的簇拥下向都城进发。稳稳站立在壮汉们肩头木板上的句芒,人面鸟身,方脸,神色端庄,目视远方,仿佛随时都会展翅高飞。头顶上,青色的春幡迎风而舞。在他旁边站着的,是一头雄壮有力却又憨态可掏的泥牛。③
④句芒进城的路上,欢迎的人挤在道路的两旁。扮成春官的孩童,一路奔跑着, B ,边走边喊:春到了,春到了。于是一路的百姓也随之 C :春天来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在”与文中加点的“在”,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事情发生在去年。
B.风在刮,雨在下。
C.只要有利于人民,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D.学习好,主要在自己努力。
20.“然而整个春天将由此发动。”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 ①处 B.②处 C.③处 D. 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 题。
伊犁河谷位于新疆西北部,亚欧大陆腹地。河谷北、东、南三面环山,呈喇叭状,喇叭口向西张开。伊犁的西部是平坦的欧洲平原、欧亚草原,相距超过5000千米的大西洋水汽可以一路向东,直达伊犁。当水汽进入山谷,“超级集雨器”便开始发挥作用。迎风坡每年的降水量可达600~800毫米,大量降水在高山上以固态形式留存,形成冰川。在海拔较高处, ① ,这些湖泊散落在群山之间,水质纯净,颜色湛蓝,犹如宝石一般。
群山之中孕育出众多河流。 ② ,一路穿越森林,流经草原,切出峡谷,拓为宽谷,最终汇聚成新疆水量最丰沛的河流——伊犁河。河水一路滔滔西去,在哈萨克斯担从巴尔喀什湖西部注入, ③ ,甚至让巴尔喀什湖呈现出“西淡东咸”的奇特现象。就这样,本应干旱的伊犁,在大西洋水汽的帮助下,成了新疆乃至亚洲内陆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 50 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人心里真的有一片海,一直在翻滚着,而自己的魂灵如果没有一个重重的东西去压住——类似于压舱石的东西,例如信念、理想和爱,等等。只要某一刻某一个小小的情绪的浪过来,魂灵就会被这么打翻,沉入那海底去了。(蔡崇达《命运》)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九师联盟高三2024年3月质量检测(新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更能书写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命史、情感史”错误,依据原文,选项中后两句分句应是并列关系。)
2.A(“是因为作家没能深刻把握时代主题”以偏概全,影响新时代文学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还有作家的文学手法、表现时代的能力水平等。)
3.D(A项,体现了新时代文学的创新,没有体现传承。B项,强调青年作家对时代精神的诠释,未提及传承与创新。C项,美食博主的短视频作品不属于新时代文学。D项,既有传承也有创新。)
4.C(根据材料二可知,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在多个方面都有交集和互动,而不是相互独立的。传承不仅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也需要在创新中实现;同样,创新不仅关注文学与世界的交流,也需要基于传承进行。因此,C选项的解读不恰当。)
5.①紧密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锤炼打磨文学手法,打开视野,培养历史感与世界眼光;
②平衡好传承与创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在创新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
③积极探索与自媒体的共生互动,以更符合新时代发展规律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6.D(“因此文人借风雅浪漫的桃花喻之为桃花泪”错误,强加因果关系,从原文可知,桃胶“恍如琥珀、玛瑙那般晶莹”,文人喻之为桃花泪,并非是因为桃胶难言风雅。)
7.C(“褒贬分明”错误,文章对桃胶与桃花的评价是它们作为不同的功用各有千秋,不能说是“褒贬分明”的对比。)
8.①广泛自由:有老街旧门板上的裂缝,有敦煌藏经洞的裂缝,有进入桃花源的小口,还有桃树的缝隙、榴莲的缝隙、藤条间的缝隙,以及书法的大小,取材广泛丰富。
②有详有略:老街旧门板上的裂缝和榴莲的缝隙是略写,敦煌藏经洞的裂缝、进入桃花源的小口、桃树的缝隙等则是详写。
③虚实结合:老街旧门板上的裂缝是实写,由它联想到的敦煌藏经洞的裂缝、进入桃花源的小口、桃树的缝隙是虚写;榴莲的缝隙是实写,由它联想到的弘一对藤条间缝隙的关注,书法作品中大小的区别是虚写。
(每点2分,答满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①“缝隙”象征契机,人们要留心观察,通过契机认知、识见秘密的事物;人们也可通过契机,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②“缝隙”象征陶渊明的君子自守品格,提示人们要坚守纯真,坚守节操。
③“缝隙”象征伤口与辛劳,它们最终会带来美味与美好生活,暗示人们先苦后甜的道理。
④“缝隙”象征细微、细小,提醒人们要关注细微之处、细小之物,树立众生平等的观念。
(每点2分,任答三点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BDF(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11.A(成语“相得益彰”中的“得”是映衬、配合的意思,而“怡然自得”中的“得”是称心如意的意思,和文中的“得”意思不同。)
12.B(A项,“可以一概而论”错,原文有“自周之亡……其理不能一概”,意为不能一概而论。C项,虽然欧阳修和苏轼都在《正统论》中讨论了正统之论的问题,但欧主要关注正统之论的产生和演变,以及后世统治者继承帝位的不正与不一的问题;而苏则更侧重于正统的定义,即必须同时拥有天子之实和天子之名才能算是正统。因此,不能说两者都认为正统之论的产生完全是为了解决统治者继承帝位的问题。D项,“评论的人不应该贬黜它”错。根据原文可知,欧阳修只是提出疑问,没有明确对此表示否定。)
13.(1)也有统一了天下却不能够占据正统,前世说秦是非正统就是这种情况。
(“居其正”“闰”各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
(2)天下本来就有没有天子的德才却得到天子名位的人,圣人对此也没有办法啊,但不用德才来伤害名位。
(“固”“不得已”“伤”各1分,句意1分)
14.(1)欧阳修:①帝王获得天下要具备帝王相承的义理。
②朝代始末要清楚明白。
(2)苏轼:帝王要德才兼备。
(欧阳修的标准:2分,每点1分,苏轼的标准:1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5.C(“将原本就欢乐的心情推向高潮”错,“斗酒开离颜”的意思是人们用酒来排解离别的惆怅。)
16.①内容:本诗问的是李凝去宋城之后何时再回单父;《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问自己与诸君离别何时再见。(2分)
②情感:本诗表达了李白对李凝的不舍之情,也体现出对亲情的重视;(2分)《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用自己打算远离尘嚣到名山求仙学道来回答问题,暗示了与诸君难以再会的结果,流露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洒脱不羁的情怀。(2分)
(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7.(1)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2)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3)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涉江采芙蓉》)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引》)
(每空1分,添字、漏字、错字则该空不得分)
18.A浩浩荡荡
B欢呼雀跃
C奔走相告
(每空1分,符合文意表达流畅即可)
19.A(A项,介词,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条件等。B项,副词,正在。C项,“在”和“所”连用,表示强调,后面多跟“不”。D项,动词,在于,决定于。文中加点的“在”字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条件等,故选A项。)
20.B(第二段写寂静的郊外突然变得骚动起来,“然而整个春天将由此发动。”放在②处,起启下作用,引出第二段的内容,所以放在②处最恰当。)
21.①冰川的融水形成湖泊
②它们从高山上奔腾而下
③伊犁河水量巨大(每空2分,意对即可)
22.①因为大西洋水汽在伊犁河谷形成了众多河流,
②所以本应干旱的伊犁成了新疆乃至亚洲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
(内容3分;写出正确的因果关系的句子给1分,句子简洁流畅给1分。意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23.
【写作指导】
材料是蔡崇达的长篇小说《命运》中的一段话,这段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人的内心比作海,将内心的情绪波动比作翻滚的海浪,将“魂灵”比作航行在海面上的船。“人心里真的有一片海,一直在翻滚着”意味着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的内心也不是时时刻刻都风平浪静的,所以这艘航行在心灵之海的魂灵小船需要有一个类似于“压舱石”的重重的东西来保证它的安稳。没有“压舱石”的后果可能就像材料中所说“只要某一刻某一个小小的情绪的浪过来,魂灵就会被这么打翻,沉入那海底去了”。关键在于如何理解这个“压舱石”。这个“压舱石”其实就是人的精神支柱,它可以是信仰,是信念,是理想,是爱,等等。这个“压舱石”也决定着人的命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压舱石”,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也可以不断更换“压舱石”。写作时可以围绕对“压舱石”的理解展开联想和思考,可以反思自己的成长之路,也可以旁征博引、剖因探果深入分析。
作文评分标准如下
一、关于立意
高考语文作文的立意按层次分为四个方面:立意正确、立意鲜明、立意深刻和立意新颖。
1.立意正确
一是要求文章的思想感情正确健康,一是作文的立意要符合材料给定的题意,不偏离题意、不跑题。作文的立意一且不符合社会、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就可视为偏离题意,思想感情不正确、不健康的作文在及格分以下;作文的立意也一定要符合材料内含的意义,不要为了图创新而轻易与之背道而驰,否则也会被判为偏离题意,要抓住材料关键词,关键词抓错了,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立意上也会严重丢分,
2. 立意鲜明
考生作文的立意必须集中、明确,不能什么都想说却什么都说不清楚;或者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立意分散、立意含糊,是作文的大忌,一篇 1000 字以内的作文,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集中、明确、鲜明的主旨对高考作文来说,不是一句空话,阅卷老师在紧张的阅卷环境中,首先抓的就是作文明确的立意。
3. 立意深刻
高考作文的要求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其中的关键词是“本质”“内在关系”“启发”,这就要求作文立意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象,要求自己深刻透彻的观点,发人深思。如果只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谈,得分一般不超过50 分.
4.立意新颖
写作中要追求“见人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的境界,这就需要在立意上要体现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套作,千篇一律、作文写得好,要“以识为主”,和现实结合,深入虑考,展现自己独到的见识,要补充说明的是,这里的新颖,不是违背材料主旨和主流价值观,特立独行,危言耸听,吸引人眼球,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二、关于等级
具体评分,可参考列表《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
等级的几个方面不是孤立的。每篇作文的“基础等级分”与“发展等级分”之间,基础等级中的“内容分”与“表达分”之间、发展等级中的“创新”与“深刻”之间,通常具有一致性。高考评分要求,凡是“内容分”与“表达分”不在同一个等级内,两者的级差不要超过两个等级《如一个为一等,另一个不得低于第三等),也就是说,一个等级不足。会对其他等级造成影响,因此,作文一定要注意综合能力提升。
对作文等级的判定,要综合考量,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比如对基础等级,不能仅看内容、结构、语言、文体中的一点,而应全面衡量,综合考虑。因为阅卷环境的影响,现在卷面对作文的影响非常大,在具体操作时,要客观看待卷面分,卷面不好的,适当扣分,不能以“一丑”而遮“百美”。
对作文等级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比如一类卷(54—60分)、二类卷(45—53分)、三类卷(33—44 分)、四类卷(21—32分),五类卷(20分以下)。评分标准不要随意变动、给分有理、扣分有据。同一等级内,根据内容、结构、语言等合理打分。
三、关于表达
1.文体:文体特征不明的文章,建议总分不超过36分;文体不合要求的,建议总分不超过30分:文体格式不对的,建议总分不超过 50 分。
2.结构:写足字数成篇,层次分明,过渡衔接案密,可视为“结构严谨”;首尾完整,段落连贯,可视为“结构完整”;字数超过800字,但缺少自然结尾的视为“结构基本完整”;明显拼凑,或者直接抄袭试卷相关文段的,以“结构混乱”处理。
3.“语言流畅”原则是指没有语病:“语言通顺”可以允许有偶发病句(两个左右),但是不影响相关阅读和意思表达:“基本通顺”可以允许有3个句子不通顺,但是能够表达基本意思。全文有6个以上病句则视为“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对于大量使用网络语言进行表达的,评卷时需要慎重处理.
4. 字迹:全文个别文字书写不标准或有涂改的不视为“字迹潦草难辨”。
四、关于特征
1.深刻。一篇作文整体都体现独到、深刻的思想、可在特征分上给满分,部分段落、句子深刻,按评分等级给分
2.丰富。作文内容丰富,使用的素材斯鲜、将型,镜征分上可给满分。内容较丰富,部分素材引用了典型素材,按评分等级给分。
3.有文采。整篇作文文采斐然,展现了作者的文笔用方思,持征分可给满分。开头结尾使用修辞、化用诗句、引用名言,也可归为有文采,在原有给分基础上适度加分。
4.有创意。在立意正确的基础上,体现出自己的创意,且论据充分、叙述合理,特征分有给满分。部分段落、语句有创意,可视为作文亮点,在原有给分基础上适度加分。
五、其他问题
(一)关于扣分
1.缺标题扣2 分。
2.字数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建议字数不够600字的文章,总得分控制在36分以内。全文不足400字,综合给分不能超过20分,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完全空白的,评0分.
3.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上限5分(考虑偶有1—2字笔误的情形,评卷程序从第三个错别字开始扣分,扣满5分为止)
4.标点错误多,或点实点、标题后加标点、一“逗”到底的扣 1 到 2分。
5.用繁体字或甲骨文;用含义不清,流传不广的网络语言,酌情扣分.
(二)特殊情况处理
1.如确定为套作的文章,给分不超过 20分。抄袭的基础等级控制在四等内,发展等级不给分,认定抄袭试卷要慎重。
2. 满分作文。评定要慎重,确保满分作文的高质量、耐推敲。
高三语文如何提高
积累成语:找出成语有错字或使用不恰当的成语是高考语文选择题的必考题型之一,这种题型难倒了很多高三同学,为此,高三同学需要积累大量的成语提高做题的正确率,积累成语没有很好的方法,只能一点一点的积累。
多多阅读课外书籍:大量阅读课外书籍,目的是提高造句的能力,写作文时,能轻松的写出优美的词句;同时也能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多阅读文言文:文言文也是语文考题重要的一部分,阅读大量的古典书籍,牢记文言文中单个字词的定义,很多单个字词的定义都是相同的。
高三学生如何提高语文成绩
1、字词、古诗词、古文等的记忆背诵或赏析。这类知识的学习重点在课堂上,课上要专心,课后多花点时间去记忆背诵、理解运用。
2、阅读一定要强化,最好能够做到每天练习一篇阅读。另外可以学习一下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可以激活我们“脑、眼”潜能,培养和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归纳分析、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掌握快速阅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做提效率;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
3、提高写作能力。写作的基础是素材和思路,平时要多阅读多积累。高中学习是比较紧张的、时间也很有限,我前面提到的快速阅读在素材积累上就可以提现出很大作用。有了积累,可以多看看那些优秀作文,找找写作的思路,要多动笔写,学会借鉴、运用、融会贯通,这样写作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
4、重视单选题。一定要在语文选择题里,对于自身的缺点,找寻提升。要想在语文上得高分数,还得靠语文选择题。单选题的前三个题,一定不可以失分。平常应留意收集记忆力模糊不清的词语。假如把做过的全部有关语文字读音、错字、成语的恰当书写,整理在一个本子上,每日开启本子,访问一遍整理的內容,常常横向比较相仿类似的音、字或成语,就算不有意去背,都是有事倍功半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