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

| 泽璇

淘汰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其中强调,各地各高校要建立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的有效机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引导高校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及时淘汰或更新升级已经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实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红黄牌提示制度。

及时淘汰或更新升级已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这一做法早已有之。2011年,教育部就曾提出,将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今年8月,安徽省提出,要控制社会需求不足、就业去向落实率低的学科专业招生规模,连续3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专业暂停招生。但是,“淘汰高校学科专业”这一话题,依旧引发舆论热议。

学科专业是否适应社会需求,谁来评价?不同的学校评价标准一样吗?用统一的就业去向落实率来作为评判依据,科学吗?这是舆论普遍关注的问题。回答这些问题,对明确高校的定位、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学科专业优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用就业去向落实率来评价学科专业是否适应社会需求,一直存在争议。高校的办学定位是不一样的,有的高校进行通识教育,有的进行职业教育。进行通识教育的高校,应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而不宜随社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比如,如果因为物理专业的就业去向落实情况不好,就淘汰掉物理专业,这样淘汰下来,一些很重要的基础学科专业岂不是难保了。

进行职业教育的高校,则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这些学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根据就业去向落实情况,调整学科专业,对进行职业教育的院校来说是适合的。

进行通识教育的院校,当然也需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但评价的依据不应是就业去向落实情况,而是学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以及国家战略发展需求。这需要由学校的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进行充分论证。如某一学科专业,从社会需求看来,属于需求不足的“大冷门”,但学校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经过论证认为,必须继续办这一学科专业,否则这一学科专业将无后继人才,于是坚持举办,并为选择该专业的学生创造发展空间。而对那些被认为是“大热门”的学科专业,同样经学校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论证,如果认为不适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不能办出本校的特色,则坚决不办。这可以避免一哄而上举办所谓“热门专业”,以及对所谓“冷门专业”的纷纷撤销。

进行职业教育的院校,如果按就业去向落实情况来优化专业设置,也需要进一步分析就业去向落实情况是否能真实反映真实的社会需求。有时候,这一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以及职业发展情况,而由于事关学校的形象与专业的命运,一些学校可能会围绕就业去向数据做文章。

前述通知中提出,要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调查结果作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可以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关注毕业生的中长期就业与发展情况,以及雇主对毕业生整体素质的评价反馈。但最终进行学科专业设置调整,高校应拥有自主权,包括被红黄牌提示的专业,也不意味着高校都不能办,因为同一类专业,在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也是不同的,在一校是弱势、冷门专业,在另一校可能是优势专业。

尊重学校的自主办学权,推进高校形成自身的办学定位,做好政府部门对高校举办专业与选择学校、专业的信息服务,这就形成科学的高校学科专业优化机制,以及高校办学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推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专科生就业形势如何

近8成大中专毕业生投向小微企业

在具体行业选择上,报告指出,大中专毕业生们更热衷餐饮、教育等生活服务类工作。5月份,简历投递量最高的前10大行业中,生活服务类独占前3位,分别为餐饮、教育/培训、医院/医疗,三者占比超三成。

具体来看,简历投递量增长最快的前10大行业中,市场/媒介、家政保洁、餐饮、百货零售、教育/培训、美容美发、运动健身行业占去7个席位。

其中市场/媒介投递简历量同比去年5月份上涨332.1%,生活服务相关行业中,家政保洁、餐饮、百货零售行业简历投递量分别同比去年增长68.9%、38.3%、23.4%。

从具体职位上看,财务、收银员两大职位简历投递量增速较猛,同比去年5月份增长分别为297.7%、284%,店员/营业员、促销/导购员职位简历投递量均同比增约140%。

值得注意的是,据数据分析,近8成大中专毕业生投向了公司规模少于100人的小微企业,超500人的大企业的占比不足10%。

专家认为,近几年,大量细分领域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另外对于更强调个性的90后毕业生来说,选择小微企业主要是看重其较为简单的公司结构和人际环境,也比较容易让他们快速成长。

专科生就业前景好不好

很多专科的学生觉得自己在毕业之后并不能找到什么好工作,因为无论是报纸或者电视上经常都会出现一些关于本科生找不到工作的内容,所以专科生推测自己也并不能找到什么好工作。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专科生学习的大多都是单一的专业,并且都是一些实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所以在毕业之后其实他们可以从事的工作是比较对口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比较好找工作的,不过最后还是要看你学的是什么专业,如果是专业性质比较强又正好是现在社会上比较稀缺的那种职业的话,你会比较容易找到工作的。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1.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世纪9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25万人预计到1996—21年平均新增145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3年212万,24年达到28万,25年将超过3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原因2.部分大学生对学校的对口就业安排过于依赖。

因为学校与一些专业对口的公司企业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都会安排一些优秀毕业大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公司企业去工作,以致于一些大学生对学校的工作安排形成依赖心理,不愿意到拥挤的人才市场去进行面试,导致自己迟迟无法实现就业。

原因3.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因4.大学生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我们在调查后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原因5.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对策1.高校的改革

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策2.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在就业方面的职能

第一,就业优先应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办事方针,政策向安排就业倾斜。相对于经济增长,政府在劳动者就业中的责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责任要求政府在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公平与效率中树立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并在实践中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的增长。第二,畅通就业渠道,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在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的时候,政府的疏导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政府要在宏观上对人才培养的规模、方向进行预测调控,引导专家对将来的就业形势和需求进行预测,以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还要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保障就业学生的公平竞争。

对策3.大学生自身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自立自强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考验时,应该坚定信念。首先,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理性决策,摒弃传统的择业观念,正视自己的工作目的,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其次,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参加实践活动积累经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全面锻炼,以面对更多的挑战。再次,敢于自主创业。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中,大学毕业生也可以是创业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创业带动就业,对自身和整个就业局势都有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毕业生创业不仅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更有利于毕业身自身的全面发展。最后,提升个人心理素质。要注意培养自信心,克服来自各种因素的干扰,尽量排除自卑畏怯、急功近利、依赖等不良情绪和心理,正确对待就业挫折,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人格。

16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