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二年级就开始备战公考?

| 泽璇

大学二年级就开始备战公考?

又是一年公考季。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国考报名人数达259.77万人,远超去年的212.3万人;超42万人报名参加今年江苏省考。有观点认为,持续的“公考热”“考研热”“教资热”等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年轻人求稳的心态。也有观点认为,“公考热”等现象背后,是年轻人对就业质量的更加重视。

有些学生从大二就开始备考

11月23日上午,江苏华图教育考前特训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应届毕业生费明辉早早到达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我去年参加过一次国考,今年国考、省考都报名了,打算再冲一把。”费明辉告诉记者。这间名为“上岸班”的教室内,坐着近70名学生,清一色都是年轻面孔。

向应届毕业生倾斜,是近年来国考、省考招录的一大特点,其出发点是为应届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与发展机会。今年国考计划招录3.71万人,其中2.5万个计划专门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今年江苏省考9272个录用计划中,有12.63%用于定向招录2023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越来越多的应届生加入‘考公大军’,目前我们校区内外同时在轨上课的近900人中,应届生占比达88.2%。”江苏华图教育有关负责人透露,高校对公考辅导的需求明显增多,去年以来,他们已在全省高校举办176场公益讲座、26场高校订制班,其中不乏重点院校。

启禾公考教育培训教师邵君怡认为,毕业生人数的增多使得就业同层级的竞争加剧,“公考热”正是社会竞争激烈形势下择业焦虑的投射。据她观察,关于就业的焦虑情绪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些学生甚至从大二就开始备考,不少人特意申请选修第二学历,以便增加岗位选择机会。

“参加公务员考试,早已经为很多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在一些文科院系,甚至人人都会备考,但也有不少人抱着侥幸心理,认为扩招指标增加不少,是个好机遇。”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江永清坦言,很多学生毕业后直奔“体制”而去,却并不清楚体制内工作的真正内涵,公务员岗位不一定能满足个人的职业期盼和收入期待,更不可能人人都适合这个职业。

有人看重稳定,有人追求自我认同

职业体面而受人尊重、保障和预期较为稳定,对于初入社会的“小新”们而言,公务员系统的成长体系和职业通道较为完善,确实足具吸引力。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届毕业生的平均期望月薪6295元,比上年的6711元下降约6%。其中,4000元以下期望月薪占比12.8%,高于上年的8.9%;6000元以上期望月薪占比44.6%,低于上年的50.8%。有观点认为,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收入并不是很高的“铁饭碗”,迎合了越来越面对现实的年轻一代。

一个月前,即将研究生毕业的沈星特地向导师请假,从北京的学校赶到南京,花费近2万元参加封闭式培训班。“我的父母都是老师,有编制的工作更稳定些。”沈星认为,考公的机会更公平,公务员“稳定”“有保障”,能给她安全感。沈星的决心很坚定,“即使这次失败,我想先找一份工作过渡,明年再战,直到考上。”

有人追求稳定体面的“铁饭碗”,也有人为了梦想和志向而坚定地考下去。今年30岁的朱帅已工作6年,在南京一家企业当法务,20万元的年薪让不少同龄人羡慕,但他却并不满足。“现在的工作上升空间不大,我更希望运用我的所学专业和积累的工作经验,在更重要的岗位上服务社会发展。”今年第二次报名省考,朱帅从7月就进入备考状态,每天坚持刷200多道题,基本上放弃所有娱乐活动。“我选择的是检察官助理岗位,岗位竞争比高达67:1,必须全力以赴,这道关一定要过。”

在公众认识里,“体面”“稳定”是体制内工作的标签,苏州市姑苏区新任公务员刘一然并不认同“公考就是图舒适”的看法。她认为,公务员首先是一个职业,从岗位、职级角度而言,不同的高度做不同的事,充满变化和丰富性。“尽管才工作3个月,但这份工作给我带来强烈的自我认同感。”

营造人尽其才、更具活力的就业生态

“想为国家作贡献,门槛并不低,立志从事公务员工作,应具备公益奉献精神,要善于沟通和协调,懂得和百姓打交道。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基本的公文处理能力、公共管理专业知识。”江永清提醒当下年轻人,结合自己的个性禀赋、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就业方向和岗位。

“人岗匹配是最佳状态,这点在选拔中愈发得到体现。”江苏华图教育老师王晟说,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变化较为明显,从此前“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职位”“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职位”两类试卷增加到三类试卷,另设“行政执法类职位”试卷。江苏也连续多年探索实行分类分级考试方式,根本原因就是为了人岗匹配。

“招什么考什么,对于基层公务员的考题设置,所需能力的考察大于意识形态的考察。各类公务员考试的职位表描述在逐年细化,具体体现在工作内容描述细化、招聘人员要求细化等,使得人才选拔更加专业化精细化。”邵君怡说。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孙俊华认为,“考公热”实际上是就业心态和就业选择背后的就业生态问题,引导大学生平衡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选择,让爱冒险的人敢冒险、愿拼搏的人敢拼搏、想创新的人能创新,真正实现人人尽其才、社会充满活力,构建更加良好的就业生态尤为关键。他说,高校毕业生应理性选择多元化的就业道路,高校就业部门、政府主管部门也应加强关注,不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其就业创业和人生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记者在省内某县(区)组织部门的问卷调研中看到,被调研的基层单位普遍更希望招有一定基层工作经历的非应届生,这样诉求在调研样本中占84%。正如专家所建议,一些还未考虑清楚职业与能力是否匹配的考生,不妨暂且放下对公考和编制的执着,在基层、在企业多尝试一些能提高职业经验值和“战斗值”的岗位,多一段在社会摸爬滚打的经历再决定是否“考公”也未尝不可。


大学生毕业怎么找工作

1、当确定好行业+岗位后,又在招聘网上遇见合适的工作,及时下手,直接切入主题“我对公司该岗位很感兴趣”或者是直接点出招聘信息里的工作内容、要联系方式微信、电话、面谈,不要满屏都是在发“在吗”““可以聊聊吗”,疫情原因,失业率提高,如果沟通面试不及时,或者犹犹豫豫,很有可能你就错过这份待遇很不错的公司。

2、对于一个新行业首先不要自我否定,如果你被录取,不要花无谓的时间去纠结,有时候反而更容易让你陷入困境,先去尝试,去公司内部学习,要知道时代在发展,各种各样的职位都在增加,公司给你发offer,证明你身上一定有企业能投资的优势,所以新的环境,新的工作会具有挑战性,但也能快速获取经验。

大学生毕业能找到什么工作

本科毕业后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来定位未来发展方向,一般都是与自己的专业相匹配的工作,但是也不是绝对的,也有所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的情况,注意调整心态,现在竞争很激烈,大学生不再是人人羡慕的天之骄子了,用人单位招人都是看重对方的工作能力的,先就业,再择业,至于工作方向要看个人特长和爱好了,热门的就是网络、工商管理、设计这一块。

找工作还可以进小私企。这种可以说是最惨的,现在私企很多都没有双休,加班没有工资。他们往往会布置很多工作,你做不完只能自己默默加班,很悲催。

毕业大学生怎么找工作

可以通过校园招聘找工作

校园招聘分为本校校园招聘与外校校园招聘。两者各有优缺点,具体如下:

(1)本校校园招聘

信息来源渠道:一般通过自己学校的招生就业网查看校内招生信息,部分班级也会通知。大家按照指定时间去参加面试即可。

优点:获取渠道快,面试地点近,部分面试能当场公布录取名单。

缺点:招聘的企业数量有限,企业的资质一般,特别是非经济不发达的省份。

(2)外校校园招聘

除了本校的校园招聘,大家可以去同一城市的其他学校招生就业官网查看校园招聘信息。比如:你的学校非211,可以找同一城市211的学校的校园招聘信息,一般去211学校招聘的企业资质会远远高于非211的。

优点:可以获取更优质的招聘企业资源;面试地点近;

缺点:部分外校招生就业网需要学生账号才能查看招聘信息(建议问该校学生要一个或者通过其他方法获取)

(3)外省校园招聘

这是我强烈推荐的一种方式,特别针对经济并不是很发达的省份。本人当年就是直接发现了广州大学城春季会举办很多场校园招聘,去的企业资质都不错(很多都比我所在省的211学校的招聘企业好)。然后某天带着简历和各种证书,坐着火车直接跑到广州大学城去投递简历,然后一不小心进入了一家很大规模的企业,入户办证一条龙服务。

优点:可以获取更更更优质的招聘企业资源。

缺点:路途遥远,人生地不熟,得提前安排好住宿和行程。

大学生就业需要准备和注意事项

第一,了解和掌握求职的最基本情况。了解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状况,了解企业的用人特点(一是看能力,二是有经验,三是要能经受考验)。

第二,充分利用各种求职途径。除通常求职途径外,还有试探性电话联系,由于用人单位常常在缺员状态下运转,人人工作紧张,难以为招一两个人而“兴师动众”。再有上门自荐,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兴趣等,大量地去用人单位碰碰运气,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6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