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多所高校公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 泽璇

安徽多所高校公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应届毕业生达1076万,大学生就业情况备受社会关注,日前,根据相关工作安排,安徽省内一些知名高校陆续发布2022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报告》均有显示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核心指标,如毕业去向落实率、升学率、就业单位层次、专业对口率、就业满意度等。1月16日,记者也根据各校的发布情况,做了一番梳理。

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中制造业人数最多

据悉,2022 年合工大共有毕业生 11181 人,其中本科毕业生 7907 人,硕士毕业生 3108人,博士毕业生 166 人。2022年学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96.90%。其中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96.32%,硕士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98.20%。

2022 年毕业生毕业去向以就业为主,共计 7704 人,占比 68.90%,从区域分布来看, 2022 年毕业生到华东地区就业占比 67.15%,从省份分布来看,学校 2022 年毕业生流向最多的省(市)为安徽省、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

2022 年,毕业生在安徽省就业 3059 人,占比 39.71%。安徽省就业人数前五的地市分别为合肥市(2406 人)、芜湖市(138 人)、宣城市(94 人)、安庆市(54 人)、阜阳市(51 人)。

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中制造业人数最多,占比 30.96%;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 18.04%;第三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 14.15%。

2022 年,学校本科毕业生中有 2790 人升学,197 人出国、出境学习,占本科毕业生毕业生总数的 37.78%。硕士毕业生中,123 人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20 人出国、出境学习。

安徽大学: 毕业生在新兴产业就业人数占比达 63.01%

根据该校《2022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记者发现安徽大学 2022 届毕业生共 8725 人,其中本科生 5718 人,研究生 2923 人,专科生84 人。2022 届毕业生的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94.38%,其中,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93.72%,研究生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95.69%,专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4.05%,2022 届毕业生中“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毕业去向落实率最高。

同时,2022 届本科毕业生中“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毕业去向落实率最高,为 98.33%,其次是“经济学院”和“文典学院”。

2022 届毕业生中就业人数共 6035 人,其中本科生 3366 人,研究生 2658 人,专科生 11 人。从全国区域来看,毕业生选择在长三角地区就业的人数占比为 82.29%,其中选择在安徽就业的人数最多,占就业总人数的 63.74%。从安徽区域来看,选择在合肥就业的人数最多,占安徽省就业人数的 74.94%,在合肥就业的人数为 2883 人,占就业总人数的 47.77%,

此外安徽大学 2022 届留皖就业毕业生在以芯屏汽合为标识的十大新兴产业就业人数为2424 人,占比达 63.01%,

2022 届本科毕业生升学率为 34.85%,其中国内升学 1855 人,出国出境 138 人。其中考取双一流高校及重点科研院所 1777 人,2022 届本科毕业生升学主要院校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等。

安徽医科大学:近三届毕业生七成以上服务于“卫生和社会工作”

2022年,该校共有4723名毕业生,其中毕业本科生3187人,毕业研究生(含博士、硕士)1536人。《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8月31日,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4.20%,其中本科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3.38%,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5.90%,持续保持高位运行。

2022届毕业生主要选择在安徽省内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其中,本科毕业生省内就业占比分别为62.15%。此外,省外就业毕业生主要流向了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合肥市、阜阳市和六安市。

而更多的2022届毕业生从事“卫生和社会工作”相关工作,占比为77.37%,其次为“制造业”。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分布较为集中,主要服务于“卫生和社会工作”,近三届毕业生占比均在71.00%以上。

艺术生与文化生将来就业谁更有优势

提起艺术生,很多人会发出一阵唏嘘,认为艺术生就是学渣的代名词,印象中,很多老师多对他们的要求也不高,只要上课不违反课堂纪律就行。在很多非艺术生眼里,很多艺术生不仅不爱学习,还违反校规、我行我素,简直就是一群不学无术的小混混。甚至到了高二升高三,很多老师会认为学艺术是上大学的一条捷径,会苦口婆心劝成绩差的学生报考艺术专业。当然很多艺术生自己也承认,因为他们凭文化课根本考不上大学,迫于升学压力,所以才想通过艺术这条路读个大学,这些人虽然是名义上的艺术生,但其实并不热爱艺术,所以很多人瞧不起的恰恰是这种人。

不可否认很多人真的热爱艺术,他们自己选择走上这条绚丽道路,但是现在这个社会,人们往往凭借成绩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这也导致整个社会风气是名牌大学等于成功,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成为艺术生,用比非艺术生更低的分数上更好的大学,自然而然,那些花费了更多时间精力的非艺术生就会产生偏见!

在文化课的班级,如果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我行我素,那他的同学们不但不会看不起他,反而对他另眼相看,认为他有个性,那非艺术生为什么瞧不起艺术生呢?我认为就是非艺术生觉得艺术生文化素质不高,那如果我们艺术生文化水平提升,那不就能打破非艺术生对我们的偏见吗?

艺术类本科生就业难的原因

首先,高校扩招影响。_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_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劳动力供大于求,大学生也就成了廉价劳动力。更重要的是,扩招导致整体教学水平的缩水。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有700多所高校建立了艺术专业和院系,包括一些综合类、师范类和理工科院校。“艺考”扩招之后,许多艺术院校的专业课都从小课变成了大课。

其次,高校专业设置错位,教育质量下降。高校办学是需要一定条件支持的,这些条件包括师资队伍的条件,设施设备的条件,学校地理位置的条件,甚至学校校友等人际关系的条件。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另外,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再次,当代社会就业体制造成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两个渠道并不能保证求职的安全性,带有很多的盲目性,不确定因素,缺少必要的法律监管。因此这两个就业渠道还不能较好的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最后,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据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大学生缺乏求职技巧。很多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大学生毕业参加招聘会需要准备的东西

(1)选择学校时还是要更多与对方就业老师了解下学生的就业意向和考研状况。同时对该校的招聘网站也给予关注,了解企业在该校的面临的校招竞争情况。

(2)针对不同的招聘对象制作对应的宣传海报和宣传手册(如一种专科院校用,一种本科院校用)。

(3)需参加现场招聘的企业应该在到每所学校前5-7天自行联系一次学校的就业负责人。一方面介绍自己给对方知悉,再次确定报到时间和招聘时间地点,另一方面请对方在这5-7天里再帮助集中大力宣传了自己企业,以助提高宣传效果。同时要确认下学生的就业协议是否已经发放。

(4)宣讲材料中可以适当加入部分往年大学生在本企业实习培训阶段的照片和说明,以提高学生的加入兴趣和对企业的信任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学生对实习培训期的好奇和疑惑。

大学生找工作前要注意什么

年轻的求职者,最好的求职准备就是实战冲锋。实战,有两个含义。

第一,招聘会上的实战。不要在校园里闭目思考哪个职位有什么要求,直接到招聘会去看、去了解。不要再去参加面试模拟,直接去推销自己,从最小的兼职职位开始面试。

第二,内容上的实战。不要总想着如何把简历炮制得更加漂亮,直接去演练一下对方所需要的技能,再去面试的时候你就会胸有成竹。如果你一直把自己关闭在校园里,而不是直接冲锋到招聘单位(或者潜伏在的招聘单位)面前,就永远都得不到最生动的第一手资讯,也得不到真刀真枪的磨炼。

190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