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试科目高考知识点
2024语文考试科目高考知识点新鲜出炉,语文高考知识的复习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语文考试科目高考知识点(必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2024语文考试科目高考知识点(必看)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语文高考知识复习
1.哀而不伤:悲哀而不过分。多形容诗歌、音乐等具中和之美。并非悲哀而不伤心。
2.哀兵必胜:遭受压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必定胜利。\'哀兵\'不能误解为哀丧的军队。
3.爱屋及乌:因为爱那个人,而连带爱护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比喻因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跟他有关的人或物。
4.爱莫能助: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正:同情;误:喜爱)
5.安土重迁:并非看重迁移的意思,而是形容恋乡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重\'在这里解释为\'难\'.在家乡住惯了,不愿轻易迁移。形容留恋故土。
6.安危相易:平安与危难可以互相转化。易:变换。
7.安时处顺: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
8.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9.白驹过隙: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
10.百身何赎:意思是白死一百次,也换不过来。后来表示对死者极其沉痛的悼念。赎:抵偿。
11.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需要付出艰辛。(正:培育;误:树木)
12.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满足于现有成就.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好成绩。百尺竿头:百尺高的竿子,佛教比喻道行修养的极高境界。
13.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小官;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指记载轶闻琐事的作品。
14.坂上走丸:坂,山坡。走:快跑,像在斜坡上滚弹丸一样,快地往下。形容事情发展很快。
15.鲍鱼之肆:卖咸鱼的铺子。比喻恶劣的环境。鲍鱼:咸鱼;肆:店铺。
16.暴殄天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自然资源。暴:损害。殄:绝。
17.暴虎冯(ping)河:赤手空拳打老虎,没有渡船要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暴:徒手搏斗。冯河:涉水过河。
18.毕其功于一役:毕:尽,完成。一次战役就完全成功或一下子把几项任务都做完。
19. 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事业的艰辛。筚路:柴车。蓝缕:破旧的衣服。
20.表里山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容地势险要。
21.别无长物:表面上看起来是别无特长,其实是指再没有别的东西,形容除此之外空无所有。
22.别开生面: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格局。生面:新的格局。
23.博闻强识: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正:记忆;误:认识)
24.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25.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
26.不敢旁骛:不敢再来求别的.形容注意力集中于一点.
27.不分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比喻不分高低优劣。
28.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愚昧或态度蛮横, 不讲道理。(正:使明白;误:作比喻)
29.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本词与\'不约而同\'区别开来,\'不约而同\'也有不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的意思,但\'不约而同\'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
30.不耻下问: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
唐代文学唐诗高考知识点
①“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腾王阁序》脍炙人口。
②“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王维字摩诘,一位大诗人,“画家和音乐家”;人们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名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孟浩然是王维密友,名篇有《过故人庄》。
③“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燕歌行》、岑(cén)参(shēn)《白雪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浙》、王之涣《登鹳雀楼》都是名篇。
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人民诗人白居易。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名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静夜诗》《赠汪伦》等、著《李太白集》。
杜甫,字子美,又称杜工部,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名作有“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北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双称白香山,白太傅、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名作《长恨歌》《琵琶行》。
⑤“小李杜”:李商隐,杜牧,著有《樊川文集》。
⑥“诗中三李”为李白,李商隐,李贺。
成分省略语文高考知识点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中某些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省略,只是省略的情况比现代汉语更多,更复杂。从省略情况看,它大致六种:
①主语省略主要有主语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和对话省略三种形式,如:
a.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皆死。(主语承前省略)
b.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主语蒙后省略)
c.(孟子)日:“独乐乐,与人乐乐,熟乐?”(王)曰:“不若与人。”(主语对话省略)
②谓语省略在并列的句子里,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将其省略。常见省略谓语的句子有以下三种,如:
a.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谓语承前省略)
b.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扬子之竖追之。(谓语蒙后省略)
c.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谓语动词省略)
③文言文宾语省略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如:
a.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谓语宾语省略)
b.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介词宾语省略)
④兼语省略“使、命、令”等动词作谓语时,它后面有一个主谓词组做宾语,这个主谓词组的主语有时省略,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兼语省略)
⑤介词省略介词“于、以、自”等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子中作补语,有时省略,如:
a.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介词“于”省略)
b.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介词‘‘以’’省略)
⑥量词省略古汉语量词不发达。一般情况下,数词直接与名词或动词连接。如:
a.蟹六(条)跪而二(只)螯。
b.寒署易节,始一(次)反焉。
词类活用语文高考知识点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主要是指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原属于甲类事物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可以临时用作乙类词,或词性未变,但临时具有一种新的语法功能,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多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数词、代词有时也可以活用,所以,词类活用又叫做“实词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活用
a.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
b.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如:邑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d.名词作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动词活用
a.动词用如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b.动词用如使动词,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c.动词用如意动词,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形容词活用
a.形容词用如名词,如: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b.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如:山多石,少土。
c.形容词用如使动词,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d.形容词用如意动词,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4)数词的活用
数词活用作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