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常考文化常识内容

| 家敏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李斯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整理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文学

①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等。(刘安:《淮南子》)

②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国语》。

“春秋三秋”《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③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有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

a.两汉散文

①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班固的《汉书》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传史册。

b.乐府民歌和赋。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1.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文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蒿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③“竹林七贤”。阮籍、稽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刘咸

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饮酒》是传世之作。

⑤此外,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è)《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刘勰《文心雕龙》、郦道元《水经注》都名垂史册。

2.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①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干将莫邪》。

②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周处》。

(四).唐代文学

1.唐诗

①“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腾王阁序》脍炙人口。

②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人民诗人白居易。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名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静夜诗》《赠汪伦》等.著《李太白集》。杜甫,字子美,又称杜工部,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名作有“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北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双称白香山,白太傅、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名作《长恨歌》《琵琶行》。

③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王维字摩诘,一位大诗人,著名“画家和音乐家”;人们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名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孟浩然是王维密友,名篇有《过故人庄》。

④“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燕歌行》、岑(cén)参(shēn)《白雪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浙》王之涣《登鹳雀楼》都是名篇。

⑤“小李杜”。李商隐,杜牧,著有《樊川文集》。

⑥“诗中三李”毛泽东同志喜欢的名篇有《雁门太守行》“诗中三李”为李白、李商隐、李贺。

高三下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通“罹”;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

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俛: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悦”;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

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帖:同“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亡:同“无”;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陈言之务去。”

文:同“纹”;纹路,纹理。名词。“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邪: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奄:同“晻”;日无光。形容词。“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厌:通“履”;满足。形容词。“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形容词。“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要:同“邀”;;邀请。动词。“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同“邀”;邀请。动词。“张良出,要项伯。”

阴:通“荫”;绿荫。名词。“佳木秀而繁阴。”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其级七千有余。”

有:同“又”;再。副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与:同“欤”;呢。疑问语气词“是谁之过与?”

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形容词。“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振:通“震”;震动。动词。“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支:通“肢”;肢体。名词。“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知:通“智”;聪明,智慧。形容词。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名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直:通“值”;价钱,代价。名词。“系向牛头充炭直。”

着:同“着”,穿。动词。“着我旧时裳。”

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坐:同“座”;座位。名词。“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154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