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陈冬事迹作文【7篇】

| 李金

航天员陈冬事迹作文精选篇1

整整用了6年时间,陈冬才站在飞天的起跑线上。

这6年,也是陈冬在他朋友圈“失踪”的6年。

2012年,远在洛阳的高中班主任姚志强思念爱徒陈冬心切,在洛阳晚报以《姚老师“想念你”》为题登报寻找陈冬。至今,那则思念浓烈的文章扔挂在互联网上。

姚志强老师哪里知道,为了实现飞天梦想,陈冬正在航天城全身心地投入训练,整整6年,几乎把自己和外界隔绝。

6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这是一段长跑,又是一段短跑,你不仅需要耐力,还需要爆发力。”陈冬直言,他又回到了高强度的学习时代。

回到教室,把扔了十几年的课本重新拾起来——对于陈冬来说,那是一段“异常难熬”的日子。面对天文、航天技术、空间惯性坐标等新知识,陈冬的头直发懵。“刚开始坐在教室的时候,根本坐不住,我就抹点清凉油,到后面站一会,让自己别犯困。”他说。

所幸,学习是他的长处,恰好他又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钻劲。两年时光,“有了入定状态”的陈冬再次找到学霸的感觉——他顺利通过8大类58个专业课程的所有考试。

“他的入选是一个必然。”在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的眼里,陈冬各方面都很优秀,各方面都很全面,没有明显短板。从初选到定选,陈冬在同批航天员中成绩都是第一。他的融会贯通能力有时候让教员吃惊,他对完美的追求连景海鹏都赞叹不已。

全力以赴,厚积薄发。备战“神十一”的日日夜夜里,他和景海鹏共计完成了3000多个学时训练。

此次出征,挑战空前。他们不仅要当好“驾驶员”,还要当好“科学家”“工程师”甚至是“医生”“生物学家”“农民”,不仅要去做各种实验,还要种菜。“不到发射前一秒,就不会停止准备。”陈冬说。

此刻,少年时代仰望过的太空,正张开怀抱等待着陈冬。这个一心想飞得更高的航天员,即将抵达那片神秘之地。

出征前,这位偶尔给孩子讲《铁臂阿童木》故事的父亲,对喜欢看星空的双胞胎儿子说:“爸爸出趟远门,你们有时间就看看夜空,去找找比较亮的星星,说不定爸爸在那里,然后给爸爸打声招呼。”

航天员陈冬事迹作文精选篇2

多少年过去了,夜空中的那个亮点仍不时在陈冬的梦中闪烁。

上初中的一天,他和几个伙伴躺在地上看夜空的时候,发现有一个会动的亮点。他就好奇地问哥哥:“那是流星吗?”。

“卫星!”哥哥告诉他。好奇的陈冬专门跑到图书馆,找来有关卫星和太空的书来看。

这是陈冬与太空第一次有意识的对视,也是太空第一次闯进他的世界。

梦想的种子总是在不经意间发芽,一旦条件合适,便不可阻挡地茁壮成长。高考时,长春飞行学院成为他唯一填写的志愿。直到今天,回想起当年那个招考宣传片仍心潮澎湃:飞行员穿着飞行服、带着头盔、驾驶着战机,从跑道上呼啸升空,离开地面,越来越小,越来越高,在天际间遨游……

转眼,军校毕业,当飞行员、当中队长、大队长……他的生活就像那个宣传片一样,他一度以为“此生只能和蓝天为伴了”。直到有一天,他的目光被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天的身影牢牢吸引,他的眼神被火箭的尾焰点亮,25岁的陈冬似乎再次触摸到了太空的气息。

当时陈冬飞的是强击机,主要在低空飞行。“我就想飞得高点、再高点,飞出大气层,去那里看看什么样。”这样的心情随着“神六”“神七”的陆续飞天,变得越来越强烈。

当得知所有航天员都在飞行员中选拔,杨利伟和他一样飞的也是强击机的时候,他一下子听到了梦想的心跳:“自己会不会能赶上也挑一次?”

机会说来就来。2009年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开始了!真不巧,时任大队长的陈冬带着大队在西北执行演习,本来可以试一下的机会就这么无情地从指缝中溜走了。正在他懊恼之际,演习归来的他再次接到参加体检的命令。

陈冬顺利进入面试,让他意想不到的是,面试他的考官竟是他崇拜的英雄杨利伟。“一个多小时的谈话,我更加坚定了当航天员的梦想。”说起这一幕,陈冬至今津津乐道。

两次飞天的景海鹏同样是陈冬的偶像。他说:“被自己的偶像带进这个队伍,然后和偶像一起出征太空,还能什么比这更幸运、更幸福的吗?”

航天员陈冬事迹作文精选篇3

曾因视力差了“0.1”,陈冬差点与军校失之交臂。

陈树林的“军人情结”影响陈家两代人,他告诉记者,在他上中学和参加工作后,他曾两次报名参军,但都因为体检问题,没有去成。“我从小跟儿子讲‘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起看三大战役的电影,看《上甘岭》《地道战》,这些经历或多或少也影响到了他。”陈树林说。

没有出乎父亲的意料,上高中的陈冬一次跟父亲说起自己的志愿,高考就要考军校,考不上军校就去当兵。

说起陈冬的高考,陈树林跟新京报记者说起了招生体检时的一个插曲,曾因视力差了“0.1”,陈冬差点与军校失之交臂。

1996年11月,军队院校招收飞行员的工作进行前期体检阶段。“孩子告诉我要体检,我知道招飞的体检是非常严格的,尤其是军队,我也是抱着让他试试的态度。”陈树林说。

当年的第一次体检过关后,第二年3月,陈冬又参加了在郑州举行的第二次体检。两次体检都过关后,陈树林对陈冬当飞行员的事有了很大的期待。1997年6月,他陪儿子到济南参加了第三次体检。

“当时他出来就跟我说,视力可能有点下降。我安慰他,没事,7月就要高考了,高考考好了就行。”陈树林一边安慰儿子,一边自己心里紧张起来。

由于陈冬在学校学习好,又担任学生干部,校领导对陈冬的高考录取也十分关心。当年8月,陈冬以620多分的优异成绩远远超过了一本分数线。招生组来了后,校长和陈冬的父亲见到了长春飞行学院招生的同志。

“看了我儿子的高考成绩,招生的同志说,我们从没看到报考我们学校高考这么高分的学生。”陈树林说,招生的同志找到了最后一次体检的报告。由于体检由两位医生签字,视力检查表上一位医生的结论是1.0,另一位医生的结论是0.9,最终为了保险起见,给陈冬的体检报告的结论为:视力0.9,这与合格的体检视力标准差了0.1。

“招生的同志看了我儿子的高考成绩,说肯定是高考复习强度大影响了视力,这也是暂时的。最后没有因为这0.1的差距将陈冬拒之门外。”陈树林说。

航天员陈冬事迹作文精选篇4

陈冬的航天之路,是从蓝天开始的。坐落于长春东南湖大路的空军航空大学,也就是曾经的长春飞行学院,1997年,陈冬以优异成绩考入这里。

昨天,听说陈冬成为了神十一飞行乘组航天员,同样从空军航空大学走出来的飞行员们热血沸腾。陈冬的一位师弟告诉新京报记者,陈冬从飞行学员到飞行员,如今又成为航天员,穿过蓝天,飞向更宽广的宇宙,他的经历称得上传奇,“母校的英模榜,又多了一位航天英雄。”

“成为飞行员已是万里挑一,而成为航天员,何止是万里挑一。”一名同样毕业于空军航空大学的'飞行员说,大学时代的他们,他们需要完成近百门课程,不仅要学习高数、物理、大学英语、军事理论等基础课程,还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体能训练,“为了训练平衡能力,每个人都要学轮滑,完成3000米才算及格;为保证跳伞落地,还要练习蛙泳,要连续游400米才达到优秀。”

包括陈冬在内,飞行学员们在成为飞行员之前,都经历了超乎寻常的磨练,力量和体能训练是日常必备。“引体向上、臂屈伸,都要连做20个以上;跑步也是每天必须,1万米的奔跑都是家常便饭。”这位飞行员说,为了训练抗眩晕能力,飞行学员们还要经常练习旋梯和固定滚轮,在大学期间必须完成两次800米高空跳伞,以及心理对战、野外生存等多种训练。

“体能、航理、飞行,要成为飞行员,这三项缺一不可,飞行学员的淘汰率能达到七成以上。”陈冬的一名师弟说,他了解到,师兄陈冬当年的各项成绩都非常优秀,而且为人谦逊真诚,十分为同学们着想,“他不仅体能训练拔尖,而且理论知识也相当扎实,当年是一名‘学霸’。”他说,师兄陈冬以骄人的成绩毕业,顺利成为了飞行员。

上军校期间,陈冬只回过两次家。一次是大一的暑假,一次是二年级的春节。后来因为学院的规定,没有回家。陈树林告诉记者,他经常与儿子通信,问儿子钱够不够花,每次儿子的回信都是让父母放心,自己很好,没有什么别的需要。

航天员陈冬事迹作文精选篇5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一条路是平坦的,只有那些能够沿着陡峭山峰攀登的人才能够抵达更光辉的顶点。”这是曾经马克思为激励青年人为科学而奋斗所说的一句话,而如今正在被一代又一代的华人所证明。今日的天宫课堂令世界瞩目,今日的科技令世界惊叹。

今天,万众瞩目的“天宫课堂”第三课正式开始。中国航天员陈东、刘洋、蔡旭哲在距离地球400多公里的“问天实验舱”上向全国青少年讲授科普课。新颖的授课方式,直观的物理观象,给我们直下热爱航天,热爱科学的萌芽。给青少年学子打开认知世界,追逐梦想的大门。

此次的天宫课堂,三位天宫讲师为我们进行了丰富的授课。首先,航天员刘洋为我们介绍了“问天实验舱”向我们展示了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试验柜和变重力实验柜等设施设备。每个实验装置都令我们眼前一新,充满好奇与想象。航天员陈冬在太空中做了有关“毛细效应”的实验,为我们展示了失重环境下液体显著的毛细现象。同时告诉我们毛细现象的重要性和工程应用。我们都对“水球变懒”得实验充满兴趣,微重力环境下,液体与固体混合所形成的水球,在遇到冲击时与单纯的水球振动的不同,我听得聚精会神。

一个又一个实验解开我心中诸多疑惑,同时带给我更多的思考与启发。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伟大的事业离不开持续的奋斗。当中华大地的先人们仰望星空,畅想嫦娥飞天,牛郎织女时,何曾想到后辈以勇气和毅力,牺牲与奉献踏步走向太空-----嫦娥问月、北斗指路、神舟十三号返回、神舟十四号升空。从近地到探月、探火,一颗颗卫星翱翔与九天。然而,太空探索离不开航天人的晨光实干。从捡漏的科研院院所到孤寂的实验基地,从荒凉的戈壁沙滩到浩瀚的星辰海洋。他们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终让祖国的声音传遍世界星际,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国人逐梦新时代。

不断刷新的飞天足迹,彰显了中国航天在创新道路上,以往天前的豪迈。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天船绕地球飞行,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18年后的几乎同一天,三名“神十三”航天员太空出差,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从太空出舱到空间站舱外维修。包含神舟十四号在内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8次载人飞行。可以说,次次都充满挑战,但也次次都是创新,次次都是挑战。

尊敬的前辈们,您的一腔赤诚,不会被辜负。和我一样的航天梦的新一代,正在赶来的路上!

天梯无捷径,唯有苦攀登。尊敬的前辈请您放心,星辰大海,有您在、有我在。吾辈一定谨遵教诲,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拥抱星辰大海。弘扬航天精神,让夜晚的天空因无数颗星星的闪耀而熠熠生辉。让中国的航天事业因有更多的我们而薪火相传、行稳致远。

航天员陈冬事迹作文精选篇6

这次“天宫课堂”授课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采取天地协同的互动方式,由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大家进行直播授课。

三位“太空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展示了有趣的科学实验: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积极去探索,发现科学的奥秘。

这次空间站的授课,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也大大增加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

绽放的水中花似祖国欣欣向荣的繁华,绽放着自己的光彩,热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丽景象,太空中遨游的每一颗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载着中国无数青少年的梦想。

这是“天空课堂”第三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课,我们坚信,在未来,中国空间站会继续利用太空中独特丰富的资源,引导和鼓励青少们积极探索,弘扬伟大的科学精神,让我们怀着一颗热爱科学和探索未来的心继续期待接下来的课程吧!

航天员陈冬事迹作文精选篇7

“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下午15时45分开始。我们观看了《天空课堂》,这是第三次有人在太空中授课,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我看到了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向我们分享太空中有趣的事情,与此同时也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比如,在太空中看到的天空颜色并不是我们熟悉的蓝色,而是黑色的;在太空中睡觉是钻到固定的睡袋中而不是躺在床上等等。

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太空里是没有重力的,没有重力的话所有的东西都会漂浮在空中,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见的事物,喝水也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可是我看到水在太空中是飘着的,航天员想要喝到水,就要把水挤出来,然后吃下去,这使我感觉在太空中喝水就像吃果冻一样。

不过,学习完整堂课,我感悟最深的是我们国家航天技术的发展迅速。因为科学,才有了天宫一号的发射,因为科学,才能建成国际空间站!让我们为默默给祖国做贡献的科学家致敬!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吧!

航天员陈冬事迹作文精选篇8

10月12日下午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航天员老师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了太空授课。他们传授给我们很多科学知识,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太空家园,原来遥不可及的太空能变得触手可及!

航天员老师们首先向我们展示介绍问天实验舱的基本情况以及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和变重力实验柜等设施设备。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次,航天员老师们向我们展示了毛细效应实验和水球变“懒”实验。原本剧烈晃动的水球加了一颗空心的钢珠后,再受到冲击后就不会变得那么剧烈晃动了,真是神奇极了!

紧接着,航天员老师们又向我们展示了太空趣味饮水,展示在微重力环境下,使用超长吸管喝水的有趣现象;会调头的扳手,展示微重力环境下的扳手旋转翻转的现象以及植物生长研究。最后又进行了有趣的学生问答。这一切对于我来说,无不彰显着太空的奥秘。但更让我深有体会的,则是中国科技力量的强大。

想想当年,中国还只是一块侵略者眼中的“肥肉”,任人宰割,随时都有亡国灭种的危机。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砥砺前行,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之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在一场又一场战争中夺回国家尊严,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飞跃!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样的海拔,就能攀登到怎样的高度。虽然我们不能同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一样把足迹留在浩瀚苍穹,但我们可以在新的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未来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黄牛”,牢记初心,不辱使命,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闯劲和“风雨无阻向前进”的韧劲,不断开创新的历史伟业、标注新的精神海拔高度!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相信在未来,我们必将能创造更多的航天奇迹,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多精彩的中国印记!

166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