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年味满分征文10篇

| 梓炫

春节贴春联,过年送祝福,团团圆圆,幸幸福福,一副小小的春联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的年味满分征文,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我的年味满分征文10篇

我的年味满分征文(篇1)

晚上,我躺在床上刷着朋友圈,突然,一个新发的视频闪入我的眼帘:我两个七岁的小表弟正大汗淋漓地一个抬着竹竿的一头,是不是地换一只手,再屁颠屁颠地来一个360度大转弯,换一个人走头。竹竿摇摇欲坠;上面穿插这5、6个鼓鼓的袋子,也在摇摆着,袋子里面有数不胜数的饼干,有诱人的巧克力,有一些精明的糖果,更有一桶桶方便面。我不禁笑起来,又不由的回想起上午。

我刚一到家门口就被我表弟拽进了“拜年大队。"叔叔走在最前面探路,孩子群走在后面孩子群中最大的有16岁,最小的也才3、4岁。我们浩浩荡荡地走在柏油马路上。乡间到处洋溢着过年的气氛,处处张灯结彩,爆竹声此起彼伏、惊天动地,正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就连稻草人也穿上了小红袄。

终于找到了一户人家,房主是以为年过沧桑的老婆婆,她坐在门口的一张椅子上静候我们来拜年。我们齐走上前,叔叔手一挥,“祝愿婆婆吉祥如意,寿比南山!"我们齐声喊道。婆婆边说:“好,好,好!”边用她那枯瘦的手抚摸我们中一个孩子的头。婆婆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红包。她告诉我们,她的老伴死了,她的儿子常年在外地工作回不来,今天有人给她来拜年,她真是高兴。

告别了婆婆,我们顺着田园小路,走过了一座小木桥来到了我们的阿姨家。阿姨看见我们来了,便抢先拜年:“小朋友们新年快乐。”我们也齐声喊起来:“祝阿姨新春快乐,万事如意,旺旺旺!”阿姨给我们每人发了一盒巧克力。

翻过一座山,我们来到了一座小镇上,迎面而来的是一条百米长的舞龙大队,龙好似在空中腾飞,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我们在镇上,接着挨家挨户的拜年。

忙碌了一个上午,我们可谓是“大丰收。”装满了二十来个袋子,我们一一平分。看着我那一桌年货,我一身的疲惫全没了。这里面不仅包含了年味,还包含了浓浓的乡情。

我的年味满分征文(篇2)

春节是人们最隆重的节日。临近年关,远在异乡打工和上学的乡里人经历“春运“的重重考验,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庆新年。

快要过年了,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办年货。大年三十晚上,各家各户桌上都摆满了香喷喷的年夜饭。饭桌上,家人有说有笑,唠唠家常,合计合计来年的打算,一起看看春晚,然后节日的气氛变得更浓了。饭后,老人、大人和孩子一起守岁,祈求新年更加美好。大年初一,然后家家户户张贴春联、放鞭炮,欢渡春节。人们见面个个面带笑容、互说吉祥话。小孩到本家近房(同一家族的人)去拜年,想多攒些压岁钱。整个乡村处在热烈的喜庆之中。

特别在大年前后,小镇上的集会便成了名副其实的“相亲会”。平时在外忙于打工的青年男女,恰好利用春节回家的这次机会解决了婚姻大事,也好满足家里老人的心愿。媒人约好地点,邀来男女双方见面。媒人帮着搭桥牵线,忙着撮合。双方的家人也都帮着仔细地打量。街上热闹的相亲场面,成了乡村过年风味独特的景象。

然而,在人们的印象中,“年味”似乎淡了许多。尤其是与近几年相比,人们更加怀念过去的春节。虽然过去的物质生活比不上现在,但是“过大年”远不是吃吃喝喝那么简单。吃喝只是物质匮乏年代给人们留过的心理暗示,本身并不是过年的重要内容。主要原因应该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缺失。大多数春联由原先的家人手写变为了街市上的印刷,人们已不能体会到裁红纸、写毛笔字、读春联的快乐了。人们过去之间的走亲访友也变为了呆在家中看电视或上网······然后于是人与人之间似乎多了层隔阂。

风俗正在简化,人情也日渐淡薄。原因就在与人们在追求更高物质生活时,却忘记了生育我们的“传统的文化”,令人担忧的是,无论乡村还是城市,这种趋势还在上升。然后难道以后人们只能在记忆中追寻那种“年味“了吗?

我的年味满分征文(篇3)

小时候的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春节,最爱看的节目就是春节联欢晚会。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比这过年七天更乐呵的了:贴春联,挂福字,包饺子,放鞭炮,然后一个个忙得不亦悦乎。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对春节失去了兴趣,人们都在忙,亲戚们根本没有时间聚在一齐。春联依旧贴,红灯照样挂,鞭炮仍然放,然后但是总觉得春节不是这么回事,总觉得春节真的是越来越没有意思,越来越没有年味。

我经常想:“如果这样下去,那么再过几年,人们也许就要忘记春节这千年节日的习俗了?忘记了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真正的味道了?”

但是,今年的除夕夜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这天大年三十,我一大早就和父母去姥姥家,我的亲人都聚到了那里。然后大家一齐贴春联,挂福字,忙碌中隐隐透着一股年味。

中午,大家都聚到一齐吃饭,大家畅谈这一年里的趣事和收获。共同畅想完美的未来。大家一个个敞开心胸,开怀大笑,所有的矛盾都在笑声中化解了。这时还有人在楼下放了一串象征辟邪的鞭炮。我从饭的香味中感到了一股浓浓的年味。

下午,大家高兴地架起麻将桌,玩起了麻将。输钱赢钱不重要,重要的是情绪。然后大家一边玩着麻将,一边谈论。我们小孩打开电视,所有的节目都和过年有关,越发让我感到了浓重的年味。

晚上,我们全家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时不时响起一阵阵笑声,大家笑的前仰后合。趁着过年的钟声还没有到来,我们下楼去放鞭炮,楼下也有人在放鞭炮,我们的和别人的鞭炮在空中交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从鞭炮的火药味中我嗅出一股浓厚的年味。

最令人激动的时刻来了!离新年的钟声只有10秒了!9—8—7—6—5—4—3—2—1!大家互相拜年,给亲友发信息,打电话祝福,一家老小其乐融融。

我很高兴,因为由此能够看出,人们并没有摒弃千年的传统,然后依然能够感觉到过年的“年味”,那就是一家老小的团团圆圆。

我的年味满分征文(篇4)

“年味儿”“倍儿爽”都是字正腔圆的京腔,也是对年的描述,而十堰的年味儿也很浓厚。

今年十堰过年才下雪,这雪可并非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那样美,也不是北国的大雪纷飞的那样狂,更不是如粉如沙大把大把的撒在房顶、地上、枯草上的那样冷。过年的雪是多彩的,轻柔的,温暖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过年了,象征喜悦、欢庆的烟火怎能不放?大人们都在门前放鞭炮,从空中落下的红纸,将雪变成了红白相间的花毯。下雪了,孩子们怎能不欢喜,便将自己鞋底上的尘赠予雪地,让雪褪下一层白裙,换上褐色的衣衫。宠物们见到处热闹火热,便肆无忌惮地打闹,无意之间又为花毯印上了梅花的痕迹。

走亲访友的人们提着礼物其乐融融,雪不愿疯狂,变得轻飘、柔曼,悄悄地落在人们的肩头。回家的游子,肩头亦有些许“梨花”,母亲拂去爱子肩头的雪花,将儿子拥入怀中,母亲喜悦的眼泪滴落在雪中碎成了片片花瓣,雪花如白色的蝴蝶翩翩飞舞……

刚打完雪仗的孩子们正对着双手哈着热气儿,亲友见面,纷纷脱下手套,取下帽子,握手道贺,这时浓浓的年味儿弥漫着温情,慢慢将雪融化。

傍晚时分,人家屋顶上飘出袅袅炊烟,家家户户正端着刚出锅的饺子、汤圆,说着来年的期盼。饭桌上,菜色道道色香味俱全,但这并非主要,重点在于大人间的祝酒。亲友的攀谈,当然也包括一些孩子们,青年们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成绩啊,女朋友啊,呵呵,这些并非想给难堪,只是关心罢了。

孩子们吃完饭可不会定下神来消化,要了打火机冲进雪地里找乐子去了。哥哥姐姐们将炮点着扔到远处,“啪”得一声,雪花再次回到空中,如烟花一般绽放又轻轻飘下回到伙伴身旁,小孩子害怕,点着了随手一扔,去哪儿了,一看脚下,竟在眼前,大家抱上他四散而跑!

晚上,躺在床上,外面的鞭炮齐鸣声从未停歇,我并没有捂着耳朵抱怨,因为这就是年,这就是风俗,这样才充满了年味儿。

今年的十堰有雪,雪中伴有浓浓的年味儿。

我的年味满分征文(篇5)

年味?是什么?是年的气味,是年的味道,还是让我们感受年的滋味。我过年过得很好玩,让我知道年味到底是什么!

在大年三十那天,上午我都在益阳市准备去乡下,在路途上我们一家四口都带着满满的喜悦,归心似箭,急着回家过年。

快到乡下了,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一、可以见到外婆、外公了;二、可以吃到外婆做的菜了;三、可以包饺子吃饺子了;四、可以放鞭炮喽!

下了车,我看到了外婆、外公出来迎接。我看到了,看到了外婆外公都老了许多,额头上的皱纹似乎多了几条,手上似乎也被磨出手茧了,不知外公的糖尿病有没有好一点。外婆外公看到我很高兴,拉着我问这问那,然后拿出一堆糖果、水果、还有外婆自己做的薯片,都是我的最爱,他们乐呵呵地看着我吃得津津有味。

接着,外婆、外公舅舅和舅妈也开始包饺子了,我也加入包饺子的队伍。哇!我们的饺子包的可是五花八门,有扇形的,有包子形,还有骨头形呢!饺子包完后,外婆和妈妈去做饭,外公去煮饺子,爸爸去杀鱼,舅舅、舅妈去看电视,而我去那“遥远”的地方买鞭炮喽!我将近一年没碰过鞭炮了,大城市里又没有鞭炮卖,更别说放了,买都买不到。不愧是花炮,品种让人眼花缭乱:摔炮、刮炮、冲天炮、“彩雷王”’……我一股脑儿选了一大包,一边玩一边走回家,真是无比的惬意啊!

回到家,我的一个发小的朋友——周阴到外婆家来吃饺子来了,也巧了,刚到家就吃团圆饭了,因为前几天我刚带上牙套,吃饭时,不太习惯,就没吃多少,就出去放花炮去了。“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一阵阵花炮声让我回忆了童年是多么有趣。周阴听到我在放鞭炮,赶紧放下碗筷和我一起玩,“碰!”一个“彩雷王”在池塘里炸开了花,溅出了一滴滴小水珠,溅到了我们花儿一样的笑脸上!

年味!是年的气味,是家人的团聚,是我们开开心心地过大年的滋味!

我的年味满分征文(篇6)

每当到了春节,就会有一股特殊的味道布满中国,之所以说他特殊,是因为这个味道是闻不到的,它只能感受得到,母庸置疑,这就是年味。

我们家还是照往年一样,大年三十吃完晚饭后,邻居们来到我家看烟花和放鞭炮,小孩们一人手里拿着一根香,然后在坪里玩得不亦乐乎,而那些大人,围坐在火炉边唠唠嗑,看我们放鞭炮,脸上洋溢着对孩子的爱和宠溺。把所有的鞭炮都放完后,大家都会休息一下,吃点东西,然后又跑出去玩,那么玩些什么呢?小孩子鬼点子多,晚上玩捉迷藏、抓人、去黑的不得了的地方探险……等等,玩到晚上很晚都不肯回家。但是,每当这个时候,许多大人拿着手电筒找自家小孩时,手电筒的光就照亮了整个村庄,成为了每年三十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但是我一般是放完烟花后,时间还早的话,我就会出去玩,然后再回家看春晚。一家子坐在电视机前烤着火,聊着天,那小小的火焰温暖了整个屋子。看着那些老演员演新作品,和春晚每一届的更新,都让人感受到这时代的高速变化,时代变了,但是我们的这些传统文化没有变。

到了晚上十二点,家里的微信群很是热闹,还有QQ好友的新年祝福也是连绵不断。年味,在这样的一夜间不知不觉的变浓了。

凌晨五、六点,大人们就开始不停的放鞭炮,年年如此,这应该是一种习俗。第二天,一早,大家都换上新衣服,在村里走家串巷,边问好边说过个热闹年。

中午,要开始吃团圆饭了,一盘接着一盘的好菜端上桌,这一桌好菜,色香味俱全,大家有说有笑,吃的也十分开心,每个人都十分珍惜与家人团圆的这七天。

当然,还有些人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春节无法回家和家人团圆,他们也会打电话送去祝福,表达自己的思念。但是年的味道不仅仅只是那一桌好菜,还有远方的爱和思念。

这就是年味,一种特殊的味道,一种只有中国人拥有的味道。

我的年味满分征文(篇7)

年关,我们一家人来到吉林省外婆家,体验别样的年味。

年味一:年贴的美。东北过年时,除了像我们这里都要贴对联和福字之外,最美之处是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大红灯笼,晚上亮灯时,红通通的一片,尽显洋洋喜气。最奇之处就是贴“挂钱”,这并不是把钱贴上去,而是一种剪纸。长方形的小纸片,上面剪出了各式各样的图案,有花纹、文字、动物、人物……简直跟画出来的一模一样;颜色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纷的,样子很美。妈妈说,“挂钱”表示一种吉祥如意,祈求丰收的含义。东北的年贴真有趣!

年味二:饮食的奇。在大年除夕,年夜饭在下午1-3点就开始了。过去传说哪家先吃,财神爷就先到哪家去,所以大家都抢先吃晚饭呢!在年夜饭中,南方吃的是汤圆、鸡蛋,表示团团圆圆。而吉林吃的是饺子,饺子像个金元宝,表示恭喜发财;饺子里面可以包糖果和硬币,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百发百顺。而且吃的菜必须是偶数,16表示要顺,18表示要发;在菜里一定要有鱼,表示年年有“鱼”,菜里不能有鸡,因为东北方言中的欠债表示为“饥荒”,与“鸡”谐音。这与杭州的不一样,真奇异呀!

年味三:滑雪的乐。大雪纷飞后,在东北的大地上结了一层层厚厚的冰,这是令小孩子最兴奋的,因为可以玩滑雪、滑冰了。滑雪时,站在雪橇上,双手挥舞着滑雪棒,稍微弯下上身,从坡顶向底下冲去,风掠过脸庞,在皑皑的雪毯上,体验冲浪的刺激,就像飞一样,真是乐极了。

年味四:小吃的爽。每天都会有一辆辆播放着《糖葫芦酸》歌声的小车,上面插满了各式各样的冰糖葫芦:有红红的山楂、粉红的草莓、紫紫的葡萄、金黄的金橘、乌黑的黑枣……上面沾满了冻成冰的红糖。在热乎乎的房间里,咬上一口,脆脆的,酸酸甜甜的,冰冰凉凉的,那种凉入口后,直透到心底,真是爽啊!

在外婆家,我们体味到别样的年味,享受了一样的亲情!

我的年味满分征文(篇8)

“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春节”。火红的春联打开了一年的喜气,浓浓的年味儿传遍了大街小巷,声声祝福道不尽年的新意。

序曲

白晶晶的糯米好似一颗颗圆润的珍珠,在竹篾打造的篮子里畅游着。厨房里,热气腾腾,空中漂满了一滴滴小水珠。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响,蒸笼里是另一个世界,面团在慢慢膨胀、成熟……不久,蒸笼被端下了灶台,年糕也最终出炉。包上保鲜膜,闻着这充满米香味儿的一切,仿佛看到了今年的丰收,这就是过年味儿。

主旋律

除夕,是该好好辞旧迎新的。全家人的年夜饭,从下午两点就开始着手准备。淘米,择菜,生火……充满农村气息的灶台是一顿年夜饭从开始到结束最为火热的一处。灶膛里的干竹子“噼里啪啦”地响,寓意着“竹报(爆)平安”,旁边是母亲娴熟麻利的动作,倒油、下菜、翻炒……又是一阵“噼啪”响。外面早早地响起了烟火鞭炮声,“噼里啪啦”。年夜饭完工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祭祖,祈佑来年事事如意。然后就是全家人团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吃一顿年夜饭,讲述过去一年的收获,诉说新的一年的期望。

中国人一年一度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当然是不可错过的重头戏。这里有四世同堂共享天伦的欢乐,更有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气魄,还有游子在外泪沾青衫的思念……在除夕的晚上,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感受这举国同庆的喜悦。

菜香味儿,烛火味儿,人情味儿聚合在一起就是过年味儿。

尾声

在除夕的爆竹放了一夜。一大早刚开门,一切都是新气象,春联新人更新,所有都呈现出新面貌。熟人碰面都会说着“春节快乐”。不知不觉日近中午,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飘出炊烟,炊烟味儿中的年味儿别有一番滋味……

这是一首春节交响曲,这般浓浓的年味儿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

我的年味满分征文(篇9)

年末是一年的结束,也是新一年的开始。春节最初大全家团聚的习俗也渐渐淡化了。有如此便捷的网络,我们也可以随时联系上远处的朋友与亲人,团聚也并不像以往那么困难。

我想,这大概就是年味越来越淡的原因吧!

这十几个我经历的春节似乎都大同小异,我早已忘记自己亲手接到第一份红包的喜悦,也已经不记得感受到的第一份年味。

萎了记住,留下这些珍贵的瞬间,他们选择了拍照。大家坐在一起,却只顾着用手机不停地拍,反而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大家子人聚集在一起,等着最终的年夜饭。吃的也都是家的味道。

与其说是过节,倒不如说是一个家庭聚会。除了红包以外,好想再也没有其他的年味了。

但,我发现我好像忽略了什么。

到了年夜饭,全家人,不论多忙,都围在桌子的周围。大家有说有笑,或调侃,或感慨,回顾着逝去的一年,展望着新的一年。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着幸福与喜悦。

这就是过年。

在我看来,过年,因人而异,并不在于延续了多少传统,关键是团圆的喜悦与真诚。因为有对家的思念与牵挂,不论多忙,大家都会聚在一起。也许传统已被大多数人淡忘,但这份情却一直传递了下来,感染者每一个人。

这就是年味。

过年时,往日繁华的街上已经没有几个人。大街上的景象远不如圣诞节之类的其他节日热闹,但,大家都已回到各自家中,体会着家的温暖,享受这属于自己的独特年味。

贴服字,写春联,送红包,团聚……这样的传统习俗往往生活中还是十分值得人们珍惜的。虽然在时间的推移之下,人们逐渐忘记了那一份最初的传统习俗,但这些传统仍然值得我们的传承。

若干年后的春节,不知道还会不会见到门口大大的福字,不知道还会不会听见清脆的爆竹声。

但,团团圆圆的喜悦一定会一直传承下去。

我的年味满分征文(篇10)

现在的人们过完年后总抱怨说年越过越没味了。确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大年三十,四口之家人人手中拿着一块“板砖”,在上面不停地按,抢着一分钱的红包。仿佛吃年夜饭、看春晚都与年三十毫无关系,而抢红包才是传统文化。

回想爷爷奶奶在世时,没有手机、网络,电视大都是黑白的。年三十,小小的房屋里挤满了人,土炕上,爷爷奶奶戴着老花镜,与我们小辈共同盘膝而坐,放上一张小炕桌,吃着农家小菜,打着扑克娱乐,忽然发现爷爷偷藏了一张牌耍赖,引得满屋子人哈哈大笑。虽然院外寒气逼人,可是我们的心是暖暖的。

随着爷爷奶奶的相继去世,我们一家便不再回老家过年,年味也越飘越远……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在微信群中发上一条“放炮了!”家家户户都拿出花大价钱买来的烟花,一箱一箱往楼下搬,看那阵势,纵使有几亿只年兽恐怕也被吓跑了吧!别人都为烟花升上天绽出最灿烂的那一刻拍照,而我却拍了几张烟花放完后烟雾缭绕的“壮观”景象,仿佛人们一下子生活在乌云之中,犹如仙境般。还有那一箱箱烟花的包装箱,这将成为清洁工人们新年的最好礼物。

回想爷爷奶奶在世时,村里人凑钱买些烟花,等到年三十夜间十二点钟声敲响时,人群浩浩荡荡走向粮场中(其他地方会点燃草垛),那时真的是物以稀为贵吧!怀着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捂着耳朵,看着烟花在夜空中炸开了,伴随着炮竹声的还有孩子们被吓得嗷嗷嗷的叫声,真是刺激。第二天一大早,家家户户便拿着扫帚共同将场内打扫干净。虽然炮皮在夜间被风吹散了,可是一扫帚一扫帚扫在一起的是人心。

随着爷爷奶奶去世,年味真的是越飘越远……

我是多么想念那个快乐、充实的年代所带给我们最传统的年味啊!可是我知道那些时光永远也回不来了,那个年代带给我们的年味永远也不会再出现了……

17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