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年味作文10篇
我心中的年味作文篇1
白白的,胖胖的,一个小娃娃肚脐眼朝上,猜猜这是什么?没错,这就是包子。我们家有个习惯,每逢春节,全家聚在一起包包子。
馅儿的配方是外婆的独家秘籍。碎萝卜丁儿、肉泥、葱、姜、料酒等配料,放在大盆里,顺时针搅啊搅啊,搅得像牛皮糖一样,一大盆包子馅就做好了。
接下来的和面可不是个简单的活。当老爸将一大盆白花花的面粉揉成又大又白又滑的面团时,他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一粒粒“豆子”从头上滴落。把面团放进被窝里,等待发酵,此时老爸一下子扑到沙发上,来了个“葛优躺”。过了两个小时,老妈把发好的面团从被窝里拿了出来,此时面团涨了好几倍,表面全是一个个马蜂窝似的洞。
紧接着就是外婆、妈妈大展身手的环节--包包子。我提出让我包几个包子,外婆笑着说:“你试试吧!”我学着外婆那样,抓起一小团面团,揉圆、压扁,左手大拇指压住馅,其他手指托住面皮,右手捏住面皮边缘,一下一下地捏花,可是面皮中央还是破了一道口子,像只小猪吃破了肚皮,怎么也捏不起来。外婆看了看,说:“方法是对的,再练习练习就可以了。”只见外婆三指捏皮,一提二收三捏,变成一个小水滴,再重复多次,就成了一个包子。我耐下心,慢慢来,没想到成了,就是长得不尽人意,这让我越挫越勇,拿着一个面团反复练习,在“高人”指点下,包出了一个又大又好的包子。
新鲜的包子出炉了!我丢下面团,冲过去拿了个包子咬了一口,咸香四溢、鲜嫩多汁,吃完口有余香,打出来的嗝也是包子味的。老妈哭笑不得:“不是说好一起干活吗,怎么去偷吃了?”我嘀咕道:“吃包子不也是过程之一吗?”他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每家的年味,各有各的精彩,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幸福。
我心中的年味作文篇2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每一年最盼望的事情就是过年回老家。因为那里不止有许多好吃的鸡鸭鱼肉,还有一年难得相见的表哥表弟,更有很多快乐有趣的春节活动。
小时候过年差不多到了腊月就开始准备,去集市上面买年货,买鱼,盼望年年有余,买汤圆,希望着团圆,买鸡,寓意着万事大吉。到了除夕,家家户户开始搞卫生,希望除去一年的晦气,带给全家好运。开始写春联,贴春联。小时候看着外公写着春联笔走龙蛇,龙飞凤舞的,感觉很容易便执意也要自己写一副,果然许多事情都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自己写的字是东倒西癫,像喝醉了的酒徒在路中间打醉拳。
洗一个澡,穿上新衣服,换上新鞋子。感觉孩子们整个人都变得十分有活力了。整个人都笑开了花。
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便是年夜饭了,到了那个点,家家户户炊烟寥寥,隔着十里都可以闻见香气,在这一餐,我们可以吃到许多平常不容易吃到甚至是根本不可能吃到的食物。让人大饱口福。
吃过团圆饭,全家男女老少围在一起看着春节的联欢晚会。有说有笑的。老人们喜欢看京剧,父母们喜欢看小品听相声,小孩子们则喜欢看当红偶像在台上又唱又跳。一家人其乐融融,别谈有多开心了。
到了正月,就开始走亲访友了,最开心的就是收到红包的那一瞬间了,嘴上说着不要,其实心里美滋滋的。但红包都会被爸妈以各种奇葩的理由“骗”去,但是那种感觉,就像品一壶老酒,入嘴极短,但足以让人醉生梦死,回味无穷。
记得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和几个小屁孩,先找一根比较长的棍子,然后再找到打过了的烟花盒子,就像打冰壶一样用棍子去打盒子。看谁可以打进对方的门框。虽然现在回忆起来感觉特别幼稚,但还是感觉有点怀念,并不是怀念着“打棍球”只是怀念着玩耍时候的感觉,无忧无虑,开心自在,多好啊。
这可能就是我认为最美好的年味吧。
现在过年大人无非就是刷微信,聊朋友圈,要不就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打牌喝酒,小孩则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交流,沟通越来越少。这种过年,根本就不是喜气洋洋,合家欢喜。明明就是死气沉沉,平淡无奇。
我还是挺怀念以前那浓浓的年味。
我心中的年味作文篇3
“爷爷,这个花生糖一点也不好吃,怪黏牙的。”我吧嗒吧嗒嘴,用手抠抠那黏在门牙上怎么也舔不开的花生糖果。再看看爷爷,过了一年,他脸上仿佛又多了一条皱纹,是呀,过年对孩子来说是长了一岁,可对老人来说是少了一岁啊!爷爷的牙不好,年轻时便已松动,现在爷爷镶了一排假牙,却仍偏爱这花生糖。
爷爷和小爷爷(爷爷的弟弟)是阿太失去五个孩子后好不容易养活的孩子,所以阿太对他们极其疼爱。阿太亲昵地唤他们小六和小七。但就算是极其疼爱这俩孩子,在那年头,平常日子里头啊也是饿一顿饱一顿的。到了年末,爷爷才有些“零食”吃,爷爷称之为“溜溜糖”,“溜溜”在余杭土话的意思里头是少的,光滑的意思,这糖晶莹剔透,爷爷说吃了舌头还会变颜色哩。这玩意不到过年可不敢吃。一个字,贵,两个字昂贵,三个字不实惠。但是,爷爷最爱的呢还属花生糖。爷爷说那时候,出门串亲戚要坐船,去外婆家的那天,天蒙蒙亮,阿太便拿一扁担挑了俩箩筐,兄弟俩左右一个,带上太婆回娘家。太婆也不再像平日那样小气,也拿出自己的胭脂水粉,往脸上一气乱抹。还别说,这水粉还真有魔力,配上冻得红红的脸和亮晶晶的眼神,那分明是掩藏不住的回娘家的喜悦神色啊。
花生糖是外婆的拿手点心。听说闺女、女婿和乖孙孙们来拜年,外婆早吩咐舅舅舅妈在岸口等着了。那时的水干净,人们早上洗恭桶,中午淘米饭,农村人家,如此自在!来来往往的船只上尽皆走亲戚的人家。不管男女老少,个个一副红装打扮。上了岸,大人们寒暄几句,小孩们早已忍不住,跑上岸去,找外婆的花生糖去了,外婆的花生糖真是一绝,不像现在般粘嘴,雪白雪白中间裹着“白胖子”花生,一口下去,奶油香味和花生香味在嘴里融合,爆炸,那是爷爷的最爱。听见乖外孙来了,外婆呀,总放下手里的活计,忙不迭端来花生糖,嘴里念叨着“给我的乖孙孙们甜甜嘴”。
家家户户的大红灯笼挂起来了,疯耍一天的小六小七乖乖呆在爸爸的箩筐里,伴着红彤彤的光回家,那一夜啊,梦也是外婆的花生糖味。
我心中的年味作文篇4
说起“年味”,你脑海里肯定会立马浮现出许多的美食,如“饺子”、“酒酿元宵”、“炸年糕”等等,而今天我就向大家讲讲“江苏的年味”。
“春节到,春节到,噼哩叭啦放鞭炮!”
“春节到,春节到,美味佳肴少不了!”
“春节到,春节到,大街小巷真热闹!”
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佳节,人们会在节日里放鞭炮、买年货、贴春联、拜年。然而,少不了的确是那“团圆饭”。
“团圆饭”顾名思义就是远在他乡的人们和家人团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吃上一顿饭,而其中饱含了父母对孩子们满满的爱和孩子对父母的无尽思念。所以每道菜都相当的重要。
要想知道“江苏的年味”是什么样的,请跟随我进入我家的厨房吧!
一入厨房,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各种各样食材:膳鱼、肉、鸡、虾仁等主材以及姜、蒜、八角等辅材。妈妈为我精心准备了三道最能代表江苏年味儿的菜,分别是“溱潼鱼圆”、“软兜长鱼”和“糖炸年糕”。
菜品一、溱潼鱼圆
制作方式:先把生猛的活鱼,去掉鱼鳞、鱼头、鱼尾及内脏、拔掉鱼刺,然后放入搅拌机打成鱼泥,用手挤出一个个丸子,温水下锅小火慢煮,放入调料即可出锅。
感受:这道菜的味道着实不错,鱼肉口感细腻、鲜香浓郁,使人大开食欲,一吃为快。
菜品二、软兜长鱼
制作方式:蒜去蒜衣和姜洗净切片,葱洗净挽成葱结;锅内放入清水、盐、香醋、葱结、姜片,用旺火烧沸,倒入鳝鱼,盖紧锅盖,焖烧3分钟,取出长鱼,捞出洗净。烧锅烧热,置入油及各种佐料,放入长鱼,用水淀粉勾芡,装盘即大功告成。
感受:这道菜鲜香多汁,能让你想起家乡的味道。
菜品三、糖炸年糕
制作方式:先把冰箱内的年糕取出解冻、切片,再倒入油,待油温上升至60度时倒入切好的年糕,年糕表皮在油温作用下瞬间会成金黄色,这时可将炸好的年糕入盘,再加入糖,糖的数量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决定。
感受:这道菜十分的软糯、香甜,非常美味,尤其受孩子们的喜爱。
年味是爱的瞬间,更是幸福的摇篮。
我心中的年味作文篇5
鞭炮声声迎新年,妙联横生贴门前。笑声处处传入耳,美味佳肴上餐桌。
一挂红红的鞭炮,在长长的引线燃尽后,炸响了这个不一样的夜晚除夕。除夕晚上新旧年交界之际,叔叔带着我和弟弟来到老家屋外的前坪放鞭炮,一起辞旧迎新。我怯怯的点燃引线,便逃一样地跑开,叔叔笑了,说我胆小鬼,弟弟也附和着,我不服气,冲弟弟叫喊:你试试!弟弟却躲到了叔叔身后,引来大家哈哈大笑。还是叔叔厉害,他点燃一大桶礼花,待到引线燃尽后,一束接一束的亮光伴随着一声声脆响冲上云霄,然后"砰"的一声,全部炸开,夜空中五颜六色的亮光形成精美绝伦的鲜花,竞相开放。紧接着,家家户户也燃起了礼花,一时间,整个夜空亮堂无比,千百朵鲜花在夜空中争奇斗艳,美不胜收。红的、绿的、白的光,交织出一幅艳丽的画卷。这种和谐、欢乐的年味儿正预示着来年美好、幸福的生活!
过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红的底,黄的边,黑的字,大吉大利。我家今年的春联是爷爷精心挑选的:爆竹逐出新年味,春联连起团圆心。贴春联也是一项仪式感极强的活动,一般挑在除夕晚上晚饭后,大家都有空时,放上一挂鞭炮就启动了。只见爷爷拿出用面粉熬好的浆糊,刷在大门的左右两边和上面,小心翼翼地把春联贴上去,生怕弄皱了它们。贴完后,大家还会反复地看一会,直到心满意足为止。我以前是不懂大人们为何要反复看春联的,现在有些明白了,这种墨香浓郁的年味儿不是预示着来年吉祥、红火的生活吗?
年夜饭也是过年中重要的习俗。我家的这个重要习俗是全家人一起操持的,奶奶和妈妈负责烧饭,爷爷和爸爸负责敬神,其他人就负责打下手啦!开饭前,爷爷摆上香案,点上香烛,摆上三碗菜和三碗饭,燃上一挂鞭炮,口中默念着什么。我好奇地打听爷爷说什么,他说他喊各路神仙及自家祖宗来吃年夜饭。仪式结束后,大家把一桌菜肴摆上桌,围坐一团,开怀畅饮。这种团团圆圆的年味儿不正是来年欢快、丰收的生活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心中的年味作文篇6
在城里呆久了,人们不是被卷入城市忙碌的快节奏生活,就是迷失于西方节日的乐趣和浪漫。但春节仍是人们最期盼的节日……
今年春节,我回了老家,莒县,虽不是真正的农村,但年味,确实浓了不少。年二十九到的老家,县城里的街道早已挂上了灯笼,红火而喜庆,人们是那么的朴实,从外公浓重的乡音中,我听到了和谐、安详以及过年的欢喜。噢,年味在朴实的乡音中。
三十这天是热闹的,一大早起来就被爸爸拽着走亲访友,互祝新年。午饭过后,我们父子俩跟着外公去贴春联,贴福字。从大门到仓库,从室内到对门,全是红红的颜色,在邻居的门侧墙壁上,我们贴上了“出门见喜”和一个福字,不但使自家幸福,也让对门添了福气,这是大城市里见不到的。最使我惊奇的是老家的“门钱子”,它是沂水和莒县的特色,用彩色的纸,刻上画,刻上“新年欢乐”等字样,贴在门的上框沿,像姑娘头发上的刘海儿,既美观,又吉祥。年味藏在红红的宣纸里……
年夜饭十分热闹,饭菜之后,饺子上场,为了吃到代表好运的甜饺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吃,第一个吃到的人被认为今年会行大运,随后吃到的人也都沾沾自喜,相互祝福。年味在饺子香味中弥漫。新年的钟声敲响,顿时楼下、窗外、路边……人们放起震天的鞭炮,绚烂的礼花,将县城的天空“点亮”,行走在街上,大人、孩子个个喜上眉梢,空气中添加了浓浓的“火药味”,年的气息飘散的夜晚的空气中……
大年初一,按农村里的规矩是要拜祖坟的,我随外公全家人去了老外公的坟,这真是下乡了啊!村里的人都似全家人,在外回乡的老朋友见了都能聊上半天。路上我见一户人家的门上贴着真正用毛笔写的对联,粗大有力的笔锋,在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细细端详,仿佛笔中每一根柔软的笔毛都在纸上留下了抹痕,这是无比精妙的中国书法啊!年味,自古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年初二我匆匆回到了济南,在回家的路上,出租车司机对我们说:“今年济南放烟花的少了很多,三十晚上放鞭炮的声音远不如以前热闹了”。我想:即使有一天在钢铁大厦林立的城市里,消失那鞭炮声、红对联,但那飘香的饺子、声声的祝福和着那团团圆圆的浓浓年味,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我心中的年味作文篇7
一年一度的新年即将到来。今天,我们一起随着牛通社的小慧姐姐来到了嘉善的碧云花园。参加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
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听牛通社大哥哥介绍,今天年俗活动主要有:写春联,打年糕,做腊肉,采草莓。听见消息我们兴奋不已。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打年糕了。首先,我看见一个石头做的大缸,还有一个特别大的木锤子。只见示范的两个阿姨,一个抡起木锤,重重地砸了下去,年糕中间立刻变成了一个大坑,另一个阿姨沾了点水,把年糕翻了个身。只听“咚”一声,锤子又落了下来。我们一个个都围着石缸,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终于轮到我了!我学着阿姨的样子,与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把锤子举得高高的,用力往下砸。呀!年糕变成扁扁的了。我们使出了吃奶的劲儿,涨红了脸,一锤一锤地敲打在黏糊糊的米糕上。原来年糕是由糯米、粳米和水,掺在一起,靠着这木锤子敲打才诞生的,还是挺费力的。
打完年糕,我们又围着圆桌开始制作喜糕了。喜糕的原材料和年糕一样、我们先把面粉均匀地撒进模具,再倒出,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米糕捏一小团,放进模具,最后敲打模具,将喜糕整个儿倒出来,放在一张粽叶上。只见碧绿的粽叶衬着雪白的喜糕,有的像鱼儿,有的像小花,有的像葫芦,还有的像寿桃。一个个是那么小巧精致,让人馋涎欲滴!我们眼巴巴地看着阿姨将喜糕放进了蒸笼,等待着热腾腾的喜糕早些出炉,好让我们一饱口福。噢!香喷喷的喜糕出炉啦!我们迫不及待地找到了自己制作的那一笼,立刻放进嘴里。软软的喜糕,甜中夹杂着桂花的香味,真是美味极了!
大厅里回响着我们欢快的笑声,这一幕幕充满年味儿的活动,随着相机“咔嚓、咔嚓”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回首望去,那碧云花园天台上一串串的酱鸭、屋檐下一块块的腊肉、还有草堂里一幅幅的春联,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我们还将继续循着年味,迎接猪年的到来!
我心中的年味作文篇8
今年我回老家过年,跟杭州比起来老家的年味更浓:宰猪、杀鸡、贴春联、放鞭炮、挂红灯笼、请阿太,整个村子都在沸腾。大伙儿好像都没有因为冬天的寒冷而减少即将要过年的热情,都匆匆忙忙的开始准备着这一年中最热闹的事儿了!
在我老家的春节,按照老规矩,每年的春节前都会打年糕,这是庆祝丰收的一个仪式也为春节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氛围。今年回老家,我还亲眼目睹了打年糕这一场景。一大早,爸爸带我来到了加工年糕的地方,看到两个工作人员在一起密切合作打年糕。蒸熟的糯米粉放在石臼里,一个举起打年糕用的大木杵,那大木杵看起来很重,大约有三四十斤,用力砸石臼里的糯米粉,一个趁他提杵的时候把粉团翻一个身。这两个人配合得真是默契。他们一人翻,一人砸。他们把糯米粉打得软软的,打成了一团,接着,他们就把它抬到桌子上。两个人拉住粉团的两端。这粉团越拉越长,等拉到了一定的长度,他们就停止不拉了……不一会儿,雪白、柔软的年糕就出现在我的眼前。我馋得直流口水,咬了一口,哇,又糯又香,简直是人间美味啊!
一转眼便就到了除夕,这一天全家最热闹也是一家人聚的最齐的一次了。大家伙儿都各忙各的,爷爷、爸爸和我贴春联,奶奶和妈妈早早地在厨房准备年夜饭,这一顿饭简直丰富的不得了,鸡鸭鱼肉,应有尽有。饱餐过后全家人都坐在一起看电视、打牌、分享各自的一年中的事。而我们几个小的便没那么多事儿可说的收完鼓鼓的压岁红包过后,一个个手上拿着鞭炮在黑漆漆村里跑来跑去炸的劈里啪啦的满村响,反正到了第二天准能看到今年的新衣服上和往常一样又多了几个烧出来的洞。
到了十二点迎来的是一场场烟花盛宴,随着一声突如其来的响声,打破了久违的不能喘息般的寂静。一团彩色的光芒快速上升着,留下一线灰色的烟雾。啪!一朵“花儿”在空中盛开了,绽放了。
浓浓的乡村年味伴随着大人、孩子们的欢笑声永远让我回味。热闹的年,香甜的年,快乐的年……我怎能不爱?
我心中的年味作文篇9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前,没有一刻是安静的,远在异乡打工和上学的人们经历“春运“的重重考验,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庆新年。大街小巷,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办年货。我也随爸爸妈妈一起上街购买各式各样的年货,挑选崭新的对联,筹备做年夜饭的食材。
贴对联
“贴对联咯!”年三十一大早,我还没起床,就被爸爸的喊声唤醒。我十万火急地冲出房间,“快过来,先把面粉和成浆糊。”爸爸吩咐道。待一切准备就绪,我取出对联,把黏黏的浆糊涂在对联背面。为了贴得更整齐,我用卷尺把上下距离量了一下,小心翼翼地贴上去。红色的大字在阳光下闪着金光。看!“吉祥如意财源滚,万事顺心平安春。”喜庆的对联端端正正地站着我家大门两旁,火红的灯笼也过来凑热闹,在老爸的帮助下,爬上了屋檐,好一幅红红火火,喜庆祥和的画面。
团圆饭
“燕燕,快过来帮我做团圆饭了。”每年除夕的年夜饭更是重中之重。年夜饭即团圆饭,预示着新一年的开始,一切都要十全十美,不能有半点马虎。随着妈妈的喊声,我急匆匆地走到厨房,帮妈妈清洗碗碟、洗菜,切菜,拿油盐酱醋、锅碗瓢盆。当一切准备工作都就绪后,厨房就是妈妈的天下了。妈妈动作麻利,是做饭的好手,用不了多久,一桌丰盛的饭菜就摆在桌子上了。“蒸丸子”、“黄焖鸡”、“炒年糕”、“清蒸鱼”……妈妈认为有了这些菜,预示着来年生活富足,衣食无忧。
天渐渐地暗了下来,我们一家人围着桌子坐了下来,吃起了团圆饭。我看着一桌子丰盛的佳肴和热腾腾的火窝,馋得直流口水。这时,爸爸拿起手中的酒杯说:今天是除夕夜,为今年的最后一天干杯。于是,大家都站了起来,举起手中的杯子高呼:干杯,除夕夜快乐。碰完了杯,我们又坐下来吃饭,大人们一边吃着香喷喷的饭,一边讲着过去的事情。我们小孩子则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美食。我们有说有笑,可高兴啦……
虽然,年已匆匆离去,但那浓浓的年味却依然在心头荡漾。
我心中的年味作文篇10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挂上了红灯笼,门上都贴着喜庆对联。一家人一起包好了充满情意的饺子,大人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而大街小巷也是一派节日的气氛。年味,更加浓愈。新年每家都有每家的过法,而我们家的年味别具一格。
今年,我们全家都来到豫园欣赏花灯。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而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各种花灯、动物灯仍然大发光芒,把大地打扮得绚丽多姿,给除夕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十里长街灯光辉煌,人声鼎沸。我漫步在这灯的世界,细细观赏,栩栩如生的金鱼灯,形象逼真的荷花灯,古朴典雅的官灯——各式各样的彩灯造型优美,装饰考究,做工精细,真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当然,过年最重要的还是一家人合家欢聚。
之后我们便回了家。每年在这时,老人们便要忍不住的唠叨一番:“中国的有着独特的年俗文化,就像包饺子、贴门神、耍花灯。但凡事都要讲究,饺子的形状像元宝,期盼来年财源滚滚;吃鸡寓意“吉利”;吃鱼就是“年年有余”……不过,过年不能吃酸菜,说是“辛酸”;白菜也不能碰,说是“白干” ……”每当我听着这不知已听了多少遍的中国传统习俗时,我才感到过年独有的幸福。一家人来自中国大江南北,现在却齐聚一堂,享受这一年之中为数不多的欢聚时光,是怎样一副和谐、团圆、温馨的画面啊!
当然,“年夜饭”也是新年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一大桌的菜,来自来自中国大江南北,香气扑鼻,色泽诱人,还少不了上午全家人一起包的饺子。每个菜还有它新取的名字,像“五福临门”,“三阳开泰”,“吉星高照”等。这是一份好的寓意,同时也希望将这份美好带给所有人。
饭后,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我们全家欢聚一堂,演绎着只属于我们家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