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省份上半年人均收入
31省份上半年人均收入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31省份2023年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上海以42870元居首位,北京首次突破4万元关口紧随其后,山东首次突破2万元关口。
所谓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
北京首进“4万+”
山东跻身“2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2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6.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
分省份来看,上海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2870元,重回榜首,上年同期略低于北京;北京首次突破4万元关口,以41358元位居第二;浙江以34317元位居第三,也是唯一“3w+”省份;江苏、天津、广东、福建、山东5地超过2万元,其中山东首次突破2万元关口为20309元。
对比19672元的“国家线”,上半年,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广东、福建、山东、重庆9地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均值。
从增速看,31省份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实现正增长,上海、吉林、甘肃、西藏、海南、宁夏、安徽、河北、陕西9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全国。其中,上海以9.9%的增速领跑,吉林紧随其后增长9.2%。
工资性收入占比近三年同期最高
按收入来源分,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1300元,增长6.8%,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7.4%;人均经营净收入3041元,增长7.0%,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5.5%;人均财产净收入1743元,增长4.7%,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9%;人均转移净收入3588元,增长6.1%,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8.2%。
数据显示,工资性收入占比较为稳定,近三年数据显示持续在55%以上,今年上半年占比为近三年同期最高。也就是说,想要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就业和涨薪是关键。
在促进就业方面,7月21日,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陈勇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于7月至12月,启动高校毕业生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采取“一二三三”服务举措,千方百计促进他们就业创业。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7月31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在涨薪方面,猎聘近日发布的《2023上半年人才流动与薪酬趋势报告》显示,对比2023上半年与2018上半年六年间一线新一线城市人才薪资涨幅,上海薪资涨幅最高,达29.6%。北京以27.48%的薪资涨幅位居第二;苏州、合肥、西安、杭州薪资涨幅达24.61%、22.19%、21.69%、21.17%的薪资涨幅位居第三至第六。
哪些省份的平均工资是比较高的
中国各省份的平均工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说,以下几个省份的平均工资较高: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北京市的平均工资水平相对较高,吸引了很多高薪就业机会。
上海市: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上海市的平均工资水平也相对较高,各类行业和跨国公司在此设立总部,提供高薪职位。
广东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广东省的经济发展较快,制造业、电子科技等产业集聚,平均工资水平相对较高。
浙江省:浙江省经济发达,民营企业众多,服装、电子、互联网等行业较为发达,平均工资水平也较高。
平均工资对一个省份来说意味着什么
经济发展水平:平均工资是衡量一个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较高的平均工资通常意味着经济相对发达,产业结构较为优化。
就业和收入水平:平均工资直接关系到当地居民的就业和收入水平。较高的平均工资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社会福利条件。
消费能力和市场需求:较高的平均工资意味着居民的消费能力更强,有利于激发市场需求,推动消费市场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
平均工资对当地的影响
居民生活水平提升:较高的平均工资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包括居住条件的改善、教育医疗资源的提供以及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
消费市场扩大:较高的平均工资意味着居民的消费能力更强,促进市场需求的扩大,推动商品和服务的销售,促进经济的发展。
人才吸引力增强:较高的平均工资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当地,提高人才的留存率,推动创新和创业活动的开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平均工资在一个省份内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关系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和市场需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