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有什么标准

| 李金

其实,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心理健康有什么标准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心理健康有什么标准

心理健康有什么标准

一.老人标准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老年人怎样的心理状态才算是健康呢?有关学者制定了10条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充分的安全感。

②充分地了解自己。

③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④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⑤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⑥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⑨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⑩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二.中年人标准

1.感觉、知觉良好。判定事物不发生错觉。

2.记忆良好。能够轻松地记住一读而过的七位数字电话号码。

3.逻辑思维健全。考虑问题和回答问题时,条理清楚明确。

4.想象力丰富。善于联想和类比,但不是胡思乱想。

5.情感反应适度。碰到突发事件时处理恰当,情绪稳定。

6.意志坚强。办事有始有终,不轻举妄动,不压抑伤悲,并能经得起悲痛和欢乐。

7.态度和蔼,情绪乐观,能自得其乐,能自我消除怒气,注重自我修养。

8.人际关系良好。乐意助人,也受他人欢迎。

9.学习爱好和能力基本保持不衰。关心各方面的信息,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10.保持某种业余爱好,保持有所追求、有所向往的生活方式。

11.与大多数人的心理基本一致。遵守公德和伦理观念。

12.保持正常的行为。生活自理能力强,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三.青少年标准

①智力正常。

②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③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④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⑤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⑥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⑦有心理自控能力。

⑧有健全的个性特征。

⑨有自信心。

⑩有心理耐受力。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世界卫生组织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中证明, 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中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中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 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 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 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 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及早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

四.儿童标准

一、智力发育正常。

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

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

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

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有关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1.智力正常: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情绪稳定与愉快: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肌体功能的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统一,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应该进行心理调节。

3.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4.良好的适应能力: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变化,都将能够适应。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

5、内省能力:人生本复杂,只有一个平静的心,不断内省自己的心态、行为,不断改进自身缺点,以无尘之雨洗涤心中的黑暗,才能立足于世。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学习焦虑.

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 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2)人际交往焦虑

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人际交往焦虑的产生,-方面是由小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

(3)自责倾向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我不好,对自我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与认可的不安。当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朋友不认可时,往往构成自责倾向。

(4)挫折感

小学生的挫折感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环境适应问题。在新生中较为常见。

学习问题。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态度问题、以及学习成绩问题等等。

人际关系问题。如何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重要课题。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恋爱问题。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恋爱问题必然是不可避免的。

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求职与择业问题。这是当代大学生常见的问题。在跨入社会时,大学生往往会感到很多的困扰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带来些困扰和忧虑。

神经质问题。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质的临床表现。

心理健康的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在生活中,谈起健康,首先,我们会想到的是身体或智力,即外在的健康,殊不知,心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健康。一个人,空有一副好的.躯体与聪明才智,却含有一颗残缺的心,那么这个人是极度不健康的,而反过来,一个人躯体或智力存有缺陷,但是他心态正常,那么他也是一个很健康的人。

有些人,亏上天给了他们健康的躯体与非凡的智力,却不懂珍惜。有些人,面对上天给予的考验——身体上的残缺,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终让自己的人生散发出夺目的光彩!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在幼时就丧失了视力、听力、声音。但是她以正确的心态来对待这些外在的残缺。利用嗅觉、触觉、味觉来感知世界。写出了无数动人的诗篇,鼓舞着无数人!她虽说躯体算不了健康,但是她的心态尤为健康积极,这足以让她成为一个十分健康的人!

躯体的残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都对积极的残缺感到无所适从,没有积极向上的心,只有落寞低沉的情。健康是多样的,它包括躯体与智力等外在的健康,也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而后者往往更重要,有了健康的心态,便有了战胜一切的信心,躯体上的残缺对我们的阻碍就不堪一击了!

让我们保持心理健康吧,心理健康,受益你我他!

267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