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好的选科组合

| 倩愉

新高考选科组合推荐

1、物理+化学+生物:

凡是高中生应该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个组合就是老理综组合,对于喜欢理综并且思维能力好的学生来说,这样的组合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得心应手”,学起来相对容易;该组合可报专业在90%以上,可以在众多专业里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虽然现在大学专业有13个类别,但是理工类仍然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专业数量上有优势,这样的组合让考生以后的选择自由权会更多一些。

2、物理+化学+地理:

其实这个组合的覆盖面要比物化生稍广,因为文理专业都有的选。地理学科虽然在新高考改革之前,属于文科组合里的一个学科,但其实地理学科需要很多的理科思维,而且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思维。物化地三科搭配的话,也能够形成一定的学科知识支撑,更容易让人接受,相比较用物化两个科目去组合其他科目要明智的多。

3、地理+化学+生物:

在还没有分文理科的时候,很多文科生都苦恼:地理应该规划为理科,但实际上地理的思维逻辑性没有理科强,和文科比起来答案又比较明确。但是不管地理是文是理,该组合没有了大家惧怕的物理,而且对比起以上两个思维逻辑性太强的组合,这个组合更适合想报考偏理专业的文科生。

新高考选科方法

1、适合自己、自己擅长的科目组合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任老师,只要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同学们才会认真学习。其次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新高考不分文理科,为了就是给同学们自由发挥的机会,选择自己具有优势的学科,可以增加自己的考试总成绩,那么在填报志愿时也可以报考录取分数线高一些,好一些的大学。

2、可报专业覆盖率高的组合

如果考生们没有兴趣爱好,也没有占优势的学科,那么此时就需要尽可能保证自己所选的组合,可报专业覆盖率高,这样在填报志愿时,才有更多的大学和专业可以选择。

总体来说,关于新高考选科什么组合最好,确定的办法就是以上两种,综合以上两点,如果是喜欢偏理工科一点的专业,那么可以选“物理+两个优势学科”,选择物理可以保证大 部分理工科专业都能选择,剩余两个优势学科可以提升同学们的高考总成绩。同理如果是喜欢文史类专业的同学,选择“历史+两个优势学科”是最好的。

新高考制度

新高考3+1+2模式

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每门150分,其中外语科目含听力考试30分。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每门100分。其中,物理、历史以原始分计入总分;其余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以等级分计入总分。学生所选的选择性考试科目,其所选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成绩必须达到合格。

合格性考试每年1次,安排在1月份,考试成绩长期有效。学生在高二第一学期末可首次参加合格性考试,考试科目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7门中选择;学生在高三第一学期末可参加语文、数学、外语以及上述7门科目的合格性考试。选择性考试每年1次,安排在6月份,与统一高考科目同期进行,考试成绩当年有效。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选择性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

新高考有什么变化

一、考试科目由传统的3+文综/3+理综,变为“3+3”模式和“3+1+2”模式

原来的模式:满分750分,文理分科。

1.文科 3+文综

“3”是语文、数学、外语3科,每科150分。

文综是历史、政治、地理三科合卷,总共300分。

2.理科 3+理综

“3”是语文、数学、外语3科,每科150分。

理综是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合卷,总共300分。

新高考模式:满分750分,不分文理科,有两种模式。

1.“3+3”模式

第一个“3”是传统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每科150分

第二个“3”是可选科目: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6选3,每科100分。

2.“3+1+2”

“3”是传统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每科150分

“1”是首选科目:物理、历史,二选一,每科100分。

“2”是再选科目: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选2,每科100分

二、录取方案变为多元录取机制

传统高考:只看高考成绩单

新高考:除了看高考成绩,还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表

三、选考科目成绩通过等级赋分制度进行折算

也就是选考科目的成绩不是原始成绩,而是根据相关规则折算后的成绩。

这个折算有一个公式,暂时不做详细的讲解。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一制度更科学、更公平。

新高考3+1+2模式有什么好处

1、组合减少困惑减少

将原来“3+3”模式的20种组合降到了12种。组合减少,选科干扰项减少,考生和家长的困惑度降低。

2、方便学校安排课程

在走班人数巨大的情况下,这将给学校对学生的课程安排、教师安排、教室安排带来极大困难。组合少的“3+1+2”,不走班学生人数降低,将能更加合理地安排课程、教师和教室。

3、学生学习更加稳定

走班越少的情况下,学生在固定的班上课,节奏和氛围是相同的,有利于学生形成相互交流、竞争的学习氛围。

196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