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选科需要注意什么误区
新高考选科需要注意什么误区
在新高考选科时,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误区,以避免做出不理想的选科决策:
从众心理:一些学生可能会盲目跟随他人的选择,而不是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做出选科决策。应该避免从众心理,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和喜好。
过度追求热门学科:一些学生可能会过于追求热门学科,认为选择这些学科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然而,学科的热门与否不应是唯一的选择依据,更需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和优势。
忽视个人能力和兴趣:有时家长或社会压力可能使学生忽视了自己的真实兴趣和能力,而被迫选择不适合自己的学科。选科决策应该以个人能力和兴趣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发展。
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考虑:一些学生可能只关注特定学科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学科的优势和发展机会。应该对不同学科的内容、职业发展前景等进行全面了解和考虑。
新高考选科生物的缺点
实验和观察要求较高: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对实验和观察能力有一定要求。学习生物需要进行实验和观察,对实验技巧和实验设计的要求较高。
考试内容较多:生物学的知识点较多,考试内容广泛,需要学生具备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对于一些不擅长记忆知识点的学生来说,学习生物可能会比较困难。
考核偏向记忆型题目:生物学的考试中,常常有大量的记忆题目,对学生的记忆能力有一定要求。如果不擅长记忆或记忆能力较弱,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成绩。
新高考选科的小建议
一般来说,确定的选考科目应具备两个功能,一是有利于专业选择范围的扩大,二是有利于提高总分。如果某一科目对考生而言,兼有以上两种功能,那毫无疑问是必选科目。
目前本科专业目录中,学科门类共有12个(不含军事学),根据统计,考生报考人文社科类(包括哲学、经济、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等门类)以及管理学、艺术学等8个门类下的专业,大部分专业不限选科,考生选择任何科目都可报考。因此纯文科组合(政史地),如果不是因为成绩非常高的话,应是最不建议选择的组合。因为这种组合对比其他组合可报专业面是最窄的。
由于人文社科类下的学科门类及艺术学、管理学门类大部分专业不限制选科,且大部分专业很少对政治、历史、地理提出选科要求。因此只需考虑他们是不是能够帮助考生提高总分。
之所以看重可报专业范围,因为可报专业范围大小,决定总招生计划的多寡,而这又决定着录取率的高低。之所以选考物理科目的考生录取率高于其他科目,正是因为选考物理可报专业总招生计划多于其他科目。
因此,政治、历史、地理三门科目可作为提分功能使用,而生物、化学、物理则作为扩大专业选择范围的功能使用。
新高考3+1+2怎么选科
1、需了解各大学同一专业选考科目的不同
根据“职业——专业——选科”这条主线选择科目。如果不想读工学专业,物理可以不选;选考历史、地理、政治三门,是绝对不能读医学专业的。
不同高校的不同专业的考试科目要求不一样,学生根据要报考的院系和专业所要求的必考科目选择自己的选考科目。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各个学校同一个专业其选考科目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2、排除自己不擅长的科目,选择优势科目
高考改革之后,最终成绩是按等级赋分来确定,比如卷面成绩为80分,若在全省的排名比例是1%,那么最终成绩就是100分。所以,选择考生比较擅长的科目,对最终成绩会更有优势。
在学科成绩相差不大的前提下,至少保证物理、化学二选一。否则选择专业的余地会非常小。同时历史、地理、政治相对选科范围较小,原则上不建议学生全部选择这3科。
新高考选科的注意事项
1.不要只看哪科分高有些科目难点出现在选科后
“不能光看自己哪科分高就选哪科,有些学科的难点会出现在选科之后。比如地理,可能难度会越来越大。”选科要结合自己的客观情况,尤其要避免仅参照成绩选科,而是应根据个人兴趣和学科基础,看某一学科的成绩是否一直稳定,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才是有利于持续发挥自身优势的选择。
2.不建议选文理矛盾学科不因暂时成绩回避难点
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物理学科成绩提升难度很大,但化学和生物成绩还不错。因此在首选科目中选择了历史,再选学科保留了化学和生物。这样的选择,实际上是暂时回避问题,将来在专业选择时还会遇到前后矛盾的情况。
3.高校专业要求
学生选择选考科目,除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受到高校专业要求的影响,不同高校的不同专业对报考学生的考试科目要求也不一样,学生要根据报考的院系和专业要求选择自己的选考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