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国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前十
2023全国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前十
全国排名 | 学校名称 | 专业名称 |
1 | 北京邮电大学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2 | 电子科技大学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3 | 清华大学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4 | 上海交通大学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6 | 国防科技大学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7 | 北京交通大学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8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9 | 北京理工大学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10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工学类
专业代码:080705 |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修学年限:四年 |
开设课程: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软件技术基础、物理光学、应用光学、信息光学、光电光电信息工程、信息处理基础、光电检测技术、近代光学量测技术、传感器原理、激光技术、光纤通信、光电子学、数字图像处理等。 |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应用光学、光电子学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特别是光机电算一体化产业)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熟悉光学、电子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熟悉国家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5.了解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信息产业发展状况;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
1.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在科研院所、相关公司、企业从事产品研发、质量管理工作的光电子和光信息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2.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中等专业学校、技校、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各相关企事业单位技术及管理人员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及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3.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担任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光电仪器、精密仪器的设计、制造,光学零件的加工、镀膜、刻划,以及生产组织、经营等工作;也可在高校、科研单位、部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光学工程等工作。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排名统计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根据76份就业数据分析出:
在所有 1098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890。
在工学170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123。
在电子信息类16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13。
除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之外,小编建议参考下下面几个就业前景也不错的专业(按照就业热度排名):
排名 | 专业名称 | 门类 | 就业指数 |
1 | 信息工程 | 电子信息类 | 148388 |
2 | 电子信息工程 | 电子信息类 | 22109 |
3 | 通信工程 | 电子信息类 | 10461 |
4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电子信息类 | 7515 |
5 | 电信工程及管理 | 电子信息类 | 3752 |
6 | 医学信息工程 | 电子信息类 | 3297 |
7 | 电子封装技术 | 电子信息类 | 1255 |
8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电子信息类 | 591 |
9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电子信息类 | 389 |
10 | 广播电视工程 | 电子信息类 | 343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区域和方向统计
一、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分布
排名 | 方向 | 占比 |
1 |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 27% |
2 | 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 20% |
3 | 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 15% |
4 | 新能源 | 9% |
5 | 互联网/电子商务 | 5% |
6 | 计算机软件 | 5% |
7 | 医疗设备/器械 | 4% |
8 | 学术/科研 | 4% |
9 | 制药/生物工程 | 3% |
10 | 医疗/护理/卫生 | 2% |
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地区分布
排名 | 地区 | 占比 |
1 | 深圳 | 27% |
2 | 成都 | 16% |
3 | 北京 | 11% |
4 | 西安 | 10% |
5 | 广州 | 8% |
6 | 厦门 | 6% |
7 | 武汉 | 6% |
8 | 南京 | 5% |
9 | 上海 | 3% |
10 | 沈阳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