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作文150字
鲁迅评红楼梦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我读萧红女士的呼兰河传,恰恰也隐隐有这种感觉。然悲凉之雾却是一种最为真实的生命体验,是作者晚年回顾童年和故乡所感受到的一种悲壮的美。
呼兰县,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南部松花江畔有满、回、朝鲜、、赫哲等15个少数民族。当我读萧红女士这本小说时,最先感受到的是东北土地的厚实和粗野,人民的困苦和麻木。
逐渐发现也有热闹的庙会,人们有唱秧歌的、看野台子戏的,热闹异常。作者花了诸多笔墨描写自己的祖父、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还有冯歪嘴子,这个突破了封建礼教,和大姑娘王大姐结婚的人,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和嘲讽。当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茅盾先生如是评论呼兰河传。确实,全书的悲凉寂寞感始终萦绕不去。那个村口的大坑,时常淹死牲口和孩子,却没有人管。胡家的童养媳——小团圆媳妇,这个十二岁的快乐的女孩,最后在左邻右舍的挑拨谩骂中被残忍的用开水洗澡。王大姑娘同磨官冯歪嘴子的爱情,同样是在众人的诽谤、中伤中继续。这些又不能不是我扼腕叹息。
然而从本书看萧红女士的文笔,既非鲁迅匕首投枪般直刺民族劣根,也非郁达夫般文笔华美的勾勒出整个回忆。她只是慢慢地、朴素地陈述,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我们只感到这是作者的信笔写去,自然而洒脱,毫不矫饰。
呼兰河传作文150字篇2
《呼兰河传》这本书,我似乎也走进了这个被身逢国难、颠沛流离的年代;想到了一直生活在极度艰难的岁月里的作者——萧红;也想到她曾经说过的话: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呼兰河传》这本书中,第四五章让我情有独钟。一个就是作者与自己祖爷那个园子,而另一个就非常凄凉、离作者家不远的团圆夫妇一家。
我们先来看看作者与祖父的园子,在这一章节的文章中跟我们语文书中第十八课《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样,也都讲的是作者小时候那天真活泼的样子;那无忧无虑的童年。与作者一样,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最美好的童年,但在书中看到作者的童年,似乎就像我们越过了时空的界线,回到呼兰河那座小镇,看着这些,我也有时会暗暗发笑,这一切真是太有趣了,就比如说作者第一回见到大雨的时候,就用装东西的大坛子顶在头上,一路猛冲,冲回了家,但门坎太高了,冲不过去,猛一跳,过是过去了,但就像刹不住的汽车直向祖父冲了过去,后果不堪设想。这样有趣的事情数不胜数,可见她的童年是多么的有趣!
呼兰河传作文150字篇3
读这本书的时候想了很多关于读书这件事。上学的时候鼓励读书,但是给读书设了一个“框”:要读好书,读对学习、对成长有好处的书,“框”内的鼓励,“框”外的禁止。这原本是好事,五千年文明传下来那么多书,这个“框”是个读书的捷径,但是也带来了副作用,那就是读书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
上高中的时候读书最多,那个时候大家都读优美的抒情散文,为的都是在高考的作文中可以写一个抒情的排比段做开头,诗一样的排比段做结尾,《读者》、《意林》之类的杂志如同抗生素一样起效快被推荐,但是《平凡的世界》、《呼兰河传》之类的小说就是中药,见效慢被放弃了。
工作之后,没有了语文课也不需要写“八股文”,突然对读书这件事迷茫了,我该读点什么书,再翻起《读者》,里面的心灵鸡汤让我觉得很腻,没有什么比踏踏实实的工作更有用,早就过了那种靠一篇文章就能把秉性都改变的年纪,就算是能改变也是量变引起的质变,也许你已经努力慢慢的改变了,只是这篇文章提醒你认识到了这一点。
书还是要读的,最终选了一本萧红《呼兰河传》,还有选的过程就好像我的时间是多么的宝贵、利用率多高,就好像我没有时间看电影、喝啤酒、在网上打发时间一样,假如看了一本对我没有用的书时间浪费了太可惜。现在想想都觉得可笑,玩的时候大把的挥霍时间,从没有觉得可惜,读书的时候倒算计起时间来了。一开始读的时候还是心心念念的想从书里学到点什么,比如读到:“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冤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边非常苦的,想托生,又找不着路。
这一天若是一个鬼托着一个河灯,就可以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之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河灯这件事情是件善举”,之后很开心,觉得学到了东西长了知识,如果这就是我读书的目的,那何必去翻着厚厚一本书,找这么个知识点,直接看民俗常识不是更直接?
呼兰河传作文150字篇4
看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我深深地看到了萧红那五彩缤纷的童年,我也看到了她最亲爱的外祖父,和那老胡家那个可怜的团圆媳妇,还有卖粘糕的歪嘴冯子,还有性格古怪的有二伯,构成了萧红五彩缤纷的童年。
萧红的外祖父是个可爱的人,可笑的人,慈祥的人和爱护萧红的人。萧红的外祖父从不批评她,骂她,即使外祖父给萧红烤了小猪和鸭子,她在大衣上,裤子上乱擦,外祖父也从不批评她。外祖父有时还故意拿小孩的帽子,小孩们把他的衣服弄坏了,外祖父还是露出孩子般的灿烂的笑容。
我对小团圆媳妇充满了同情与怜悯,她的恶婆婆用开水给她洗澡来结束她的生命。她原来是十二岁,却长着十四五岁的个子,她的恶婆婆却让她说自己就是十四岁。小团圆媳妇她的胃口比较大,第一次去婆家就吃了三碗饭,她的婆婆就每天打她,最严重的时候还用铁铲烙她的脚心,在她的脚心留下了一块永远抹不掉的白斑块。这些也就罢了,她的婆婆自己抽贴手气不好,抽到了两张不好的贴,就认为团圆小媳妇是个小妖精变的,还请大师抓鸡、找大缸、烧开水,把开水无情的倒在团圆小媳妇的身上,头上,团圆小媳妇被折磨了三次,洗一次开水澡就晕一次,洗了三次澡后她就永远的安眠了。她的婆婆还说自己白花了五千吊钱,因为这些钱都是花在了团圆小媳妇身上。我看到后,很气恼,团圆小媳妇都把命赔上了,而且是被她婆婆弄死的,难道她还在意那五千吊钱吗?
萧红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是欢乐的,是凄凉的,也是充满同情的。
呼兰河传作文150字篇5
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中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作者童年的时候身边人的善良与愚蠢……
看了书的第一篇,我亲眼看到了呼兰河城。冬天严寒把大地冻裂了,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子会淹死鸡、鸭、猪、马车……这里有着各种人:有东二道街十字街上拔牙的洋医生,有被当地愚昧和无知的人折磨而死的小团圆媳妇,有胡同里卖麻花、粉房里挂粉条的生意人,有性情古怪的有二伯,有勤恳老实的冯歪嘴子,有洁癖的祖母,更有古灵精怪的“我”跟着祖父学唐诗、学下地。
这一幕幕、一件件,作者都用幽默充满童趣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作者和祖父的故事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情不自禁地拿自己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相比。童年在作者的笔下是快乐的,同时也是寂寞的。在作者看来,这些故事并不美妙。可在我看来,读了《呼兰河传》,更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幸运,从而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呼兰河传》给我看作者的童年是寂寞的,一位女孩子每天的生活多么简单啊!天天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天天有蝴蝶、蚂蚱、蜻蜓的后花园,堆满了古老破旧的东西,黑暗的后房,是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又有童真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小伙伴;清早在床上念这老祖父教你的唐诗,白天缠着老祖父讲那些已经讲了许多次的故事,或者看看那左邻右舍的古板生活,如果这样平淡的生活中有什么突然的事情,那也就是老胡家的团圆小媳妇病了,老胡家又在跳神了,小团圆媳妇死了;那也就是磨倌冯歪嘴子忽然有了老婆,有了孩子,而后来,老婆又忽然死了,剩下刚出世的第二个孩子。
作者的童年真是既有趣又有些悲哀啊!
呼兰河传作文150字篇6
读罢《我和祖父的园子》,不禁被那个天真、可爱、顽皮、淘气的小姑娘逗乐了,那自由、率性的园中“劳动”与满园“活”了的黄瓜、玉米、花、鸟都是那么自由。
惊讶于一个成人居然能写出这样灵动的文字,于是买来《呼兰河传》,看萧红其他的文字是否也如此灵气十足。
看了相关的原文,发现修改后的课文更加凝练,主题更加突出,看来编写教材的专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这对作文的修改也有启示:要舍得砍去无关的枝节。
看到了我们曾学过的一片课文《火烧云》,也出自于《呼兰河传》。萧红的景色描写也是很美的。
书中交代了童年的萧红为什么老跟着祖父:父亲因为她是个女孩子对她十分冷淡,母亲因为她的调皮对她恶言恶语,祖母不喜欢她戳自己的窗户纸用针戳她,只有祖父疼爱她,宽容而耐心地对待她。
书中另一个重点是小团圆媳妇的经历,她被残忍、狠毒的婆婆折磨致死,暴露了封建思想毒害下人们的愚昧、迷信、自私。与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一脉相承。
整个呼兰河城里只有祖父是小萧红可依靠的,所以其中表达出了对祖父的怀念与童年自由生活的眷恋。
呼兰河传作文150字篇7
团圆媳妇的婆婆实在是没法了,跳大神跳的也越来越奇了。开始用大缸给媳妇洗澡,而且是当众洗的。这一盛举一传开,大家都想去开开眼界。开始洗澡了,大神打着鼓,命令她当众脱衣裳,衣裳她是不肯脱的,婆婆就请了几个看热闹的人一起帮忙把她衣服给撕了。然后把她塞进大缸里,用滚热的热水往她身上浇。媳妇哭着喊着来回上蹿下跳,旁边的人在一边狂喊,还有些小孩不明缘由,看着这景象在那手舞足蹈的拍起手来。等那媳妇实在跳不动了,也没了叫喊,大家以为团圆媳妇死了,都跑去拯救她,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泪来。一看没死,只是昏过去了,大家伙就又回来了。团圆媳妇命还有,大家也都松了一口气,这要是死了该多可惜啊!等了一会又有人在她身上浇热水,“表演”又开始了。于是浇了昏,昏了浇,到最后团圆媳妇实在是没了一点力气,大家的好奇心和热度也慢慢淡了,众人就把她抬出来摆在炕上,婆婆赶紧过来拉了一床破被子给她盖上。这赤身裸体的真够羞的!就这样洗了两三次,每一次到给团圆媳妇洗澡的时候,群众都趋之若鹜,个个眼前发亮,精神抖擞。斗一个“被妖魔鬼怪附体”的小媳妇,这真是一个让人享受又刺激的表演啊!
没多久,团圆媳妇真的死了。
读完这么一段,我真的陷入了久久的沉思。我在反思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群体?人的劣根性是如何样子的扭曲?人性到底可以复杂到哪种程度?这些都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我在想,一个个性解放、性格开朗的十二岁小姑娘,竟然被群众视为另类而且遭受百般屈辱,直至被活活折磨至死,香消玉殒。我们为团圆媳妇的死感到惋惜的同时,也难免不陷入深思:到底是谁扼杀了一个花季少女?是她的婆婆?还是那些街坊邻居?
我想并不全是。
扼杀她的还有那个时代的愚昧和封建,还有那闭塞的小城里迂腐的思想,还有那些鲁迅笔下麻木的“看客”,还有人性骨缝里散发出的冷漠好奇的心理……种.种原因造成了这个悲剧。现实中,尤其在那个时代,这样的悲剧不断上演,层出不穷。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性是复杂的:一个人可以善良到为了一只猫的死去而痛哭流涕,也可以冷漠到看着一个受伤的人一点点死去而无动于衷,还把这看成“表演”;一个人可以吝啬到一毛钱都不愿意花,也可以大方到为了给亲人“驱鬼”或是为了求得好运而不惜下血本;一个人可以为了一件正义的事孤身奋战打抱不平,也可以为了一件热闹的事好奇的事甘愿充当“看客”……可复杂总归复杂,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在这样一件件悲剧背后投入应有的思考,求得自我人性的解放。
呼兰河传作文150字篇8
孔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我不反对祭拜,相反我还会坚持如孔子他老人家教导的一样:祭拜就必须真诚,就好像我们祭拜的祖先或神灵就在那里存在着一样,而不是作秀,做做样子。这也是我们表达对祖先的哀思之情,对神灵的敬畏之心的一种方式,是对遗憾的追悔,对精神的寄托。我敬畏神灵,但我反对迷信。我反对一切形式的盲目的、不健康的、违背道德与科学的祭拜、随从和崇信。我为五奶和弟弟的离去感到痛心,我也能理解二叔的痛苦和无奈。只是我觉得五奶实在是可怜,农村人的愚昧实在是可恨。如果真存在犯冲,真可以让一个人离去去换得另一个人的生命,那世界该变成什么样?生命该以怎样的状态存在?科学又有什么价值?我除了叹息和愤恨真的没有任何语言了。
《呼兰河传》里的人物给我的不单只有这些沉重的思考,也有比较积极的一面。冯歪嘴子展现给我们的就是积极的一面。
他也和团员媳妇一样是呼兰河的一员,原本并没有什么值得说的地方。可自从他偷偷的跟一个女人同居并生了孩子又被人发现之后,这就成了呼兰河最大的新闻,他也继团圆媳妇之后成为了呼兰河又一个明星人物。人们开始耐不住了寂寞,群众总是耐不住寂寞的,他们去冯歪嘴子家守候、打探,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在小城里传播。他们有专门的探访员,也有专门的宣传员。探访员探到信息以后,把信息传给宣传员,宣传员抓住信息以后不管真假大肆宣扬,信息传递到最后白的已经成了黑的,黑的成了不知道什么颜色的了。这些信息无非就是冯歪嘴子跟那个女人关系怎样,有没有吵架;女人有没有因为羞耻而跟男人哭闹,孩子长成了什么样;冯歪嘴子有没有因为害怕畏惧而想不开。群众总是好奇的,总是从众的。他们把这些信息当成谈资,当成趣味。他们希望冯歪嘴子家能出点什么事然后他们可以去看热闹。可他们挺失望的。冯歪嘴子家一直很风平浪静,一家三口过得其乐融融。老冯很疼老婆,女人勤俭持家,儿子活泼可爱。
可在他们有了第二个孩子之后女人就染病去世了。老冯一个人拖着两个孩子,小的才几个月大,生活又一贫如洗。这时周围的人都以为这回冯歪嘴子肯定会被生活打倒的,他会绝望的,他们想这回肯定能看到他们家的热闹了。可事实又让他们失望了。冯歪嘴子不但没有绝望,还很有信心的样子。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看着他的两个孩子,反而镇定了下来。
呼兰河传作文150字篇9
平淡得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抛不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
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虽然这么愚昧,这么这个样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这么个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呼兰河传作文150字篇10
我读完了《呼兰河传》的整篇故事,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三章。
第三章主要讲的就是萧红童年与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做事,一起玩耍,祖父和她一起走完了童年,几乎每一个故事,都与他的祖父有关。
从这一章里,我可以看到,萧红童年是一个多么天真的孩子,左邻右舍,到处乱串;她的童年也是孤独的,虽然他有祖父陪伴,但是她毕竟也是一个孩子,总不能不出去结交朋友吧。可是萧红童年就是这样的,左邻右舍没有小孩儿,只有她的祖母死的时候,她才碰上了四五个小朋友;不像我们,出了门,就可以看到一大帮的小孩儿在门口玩耍。萧红在童年时,或许没有我们现在的科技,玩儿的也许就只有一两根狗尾草,也许就只有什么小虫。吃的也没有什么汉堡,可乐,也许就是一块粘糕,或许连粘糕都吃不上,那就只剩下了桃子李子杏子梨。喝的只有井水。而回过头来看,我们现在吃的什么?玩的什么?喝的又是什么?也许,我们作为一个孩子,也许早就吃去了孩子的本性,天真、可爱也许早就离我们而去,曾经的那份可贵的纯洁的眼神,那份可爱的笑容,化为青烟,追随着时间的脚步,被科技、被成人、甚至被孩子们自己给狠狠的抹杀掉了。也许,只有萧红的那个年代,才保存在人世间,在人世间,人类从没有记住过失去的,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只有失去了,才会珍惜。这句话说的难道不对吗?当我们再次回到原来的世界看的时候,我们人类最纯真的品质,才被显现的一清二楚……
总而言之,《呼兰河传》第三章令我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