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高考 > 大学院校 > 内蒙古师范大学2024年寒假放假及开学安排

内蒙古师范大学2024年寒假放假及开学安排

| 舒淇

内蒙古师范大学发布关于2024年元旦、寒假放假及相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寒假时间为2024年1月8日—2月25日。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内蒙古师范大学2024年寒假放假及开学安排,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内蒙古师范大学2024年寒假放假及开学安排

内蒙古师范大学2024年寒假放假及开学安排

(一)元旦

2023年12月30日—2024年1月1日,共三天。

(二)寒假

1.寒假时间为2024年1月8日—2月25日,2月24日—25日返校报到,2月26日(星期一)正式上课。

2.全体教职工1月6日—7日正常上班,1月8日(星期一)正式放假。专任教师于2024年2月26日(星期一)开始正式上课,行政人员于2024年2月24日(星期六)开始正常上班。

3.各附属中学、幼儿园放假时间安排按照属地教育主管部门有关政策执行。

4.以上安排如有变动,将另行通知。

寒假放假注意事项

一、留校学生注意事项

1.注意用电安全,关好水龙头。不要在寝室使用违规电器,谨防火灾。

2.不要暴饮暴食,聚会吃饭的同学注意不要酗酒,以免因饮酒过度产生意外。

3. 放假离开宿舍前务必对宿舍做彻底检查,锁好自己的抽屉、柜门,关好门窗;寝室成员全部离校的,最后一名离开的同学谨记拔去所有用电插头;关好所有水龙头;不要在寝室使用违规电器,谨防火灾。

二、离校外出学生注意事项

1.在出行时中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来往车辆,避免发生意外交通事故;要时刻注意自身财物安全,一些重要的证件例如身份证、护照、银行卡等要注意保管,不要放在同一处,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长途旅程的同学要尽量结伴旅行,不要单独回家,容易成为犯罪分子袭击的目标。

3.要注意了解当地治安情况及风俗习惯,自觉遵守旅游景点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自我防护工作。注意地势险峻或安全措施不落实的地方、尚未开发的地方以及容易发生洪水、泥石流、雷电、地震。

4.做好保暖预防感冒,带好感冒药、胃药、晕车药等常备药。安排好时间行程,留出缓冲的时间来调整状态。

5.要到正规客运站乘车,不乘坐“三无”车辆,特别是摩的,超载车;路途中注意安全,搭车船时头手不要伸出窗外。

6.谨防信息诈骗、网络诈骗、招聘诈骗等各类诈骗行为,目前电信行业高速发展,虚拟世界普及,因此利用手机短信、QQ聊天和网上购物而实施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同学们要防止受骗。

7.假期期间计划兼职的同学要防止受骗,特别是防止掉入传销组织以招工为名设置的陷阱。

8.外出用餐时要注意饮食卫生安全,一定要到有卫生质量保障的餐馆用餐,防止食物中毒。同时,聚会吃饭时注意不要酗酒,以免因饮酒过度产生意外。

三、在放假期间须注意的其它问题

1.在假期保持正常的饮食规律,忌过饥过饱、过量饮酒、喝大量冷饮,以免引起肠胃疾病。

2.不要因贪玩和参加过多的活动减少睡眠时间,以免造成身体的过度疲劳,影响健康。

3.预防疾病的发生。冬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等,同学们要避免受凉、增加营养、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4.按学校的要求准时回校上课。

寒假是几月份

寒假是指冬季1-2月份期间的假期。每年农历腊月初十左右,各学校开始放假,至元宵节后寒假结束。

在中国,学校通常将每个学年分为上、下两个学期。上学期从秋季九月份开始,到次年农历腊月初十左右,各学校开始放假,至元宵节后寒假结束。而这个时候正处于中国寒冷的冬季,交‘九’之际,被称为寒假。假期一般1个月左右。

但在寒冷的中国东北地区及其他高纬度地区,有时多达45天左右,多者甚至会两个月左右。

内蒙古师范大学重点学科

自治区级一流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化学、地理科学、心理学、土地资源管理、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

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美术学

自治区级品牌专业:教育技术学、地理科学、土地资源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设计、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学、学前教育、公共事业管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生物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运动训练、英语、汉语言文学、物理学、音乐学、心理学、历史学、美术学、体育教育、旅游管理、生物技术、新闻学、绘画、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社会体育、信息与计算科学、社会学、通信工程

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心理学、土地资源管理、经济学、汉语言文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简介

内蒙古师范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自治区重点大学,是具有鲜明教师教育和民族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实践探索,现已成为自治区培养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师资和蒙汉兼通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自治区中学教师培养中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基础教育与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276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