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往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2023中山大学往年最低录取分数线新鲜出炉,中山大学是办学实力强劲的院校,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中山大学往年最低录取分数线(公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2023中山大学往年最低录取分数线(公布)
云南:理科645分,文科652分
安徽:理科630分,位次3590,文科600分,位次656
甘肃:理科573分,位次2092,文科577分,位次244
广西:理科625分,位次1707,文科628分,位次370
贵州:理科595分,位次2746,文科638分,位次375
黑龙江:理科581分,位次2810,文科577分,位次361
河南:理科629分,位次4848,文科607分,位次759
江西:理科610分,位次3151,文科603分,位次511
青海:理科538分,位次594,文科541分,位次218
内蒙古:理科578分,文科580分
宁夏:理科553分,位次759,文科573分,位次177
四川:理科637分,位次5321,文科616分,位次664
陕西:理科593分,位次5413,文科605分,位次343
山西:理科589分,位次3992,文科584分,位次434
新疆:理科578分,文科550分
福建:物理类625分,历史类612分
广东:物理类614分,位次13023,文科602分,位次1433
河北:物理类601分,位次9445,历史类611分,位次1225
湖北:物理类597分,位次8940,历史类602分,位次1194
湖南:物理类595分,历史类603分
江苏:物理类622分,位次5049,历史类600分,位次987
辽宁:物理类633分,位次3047,历史类618分,位次525
重庆:物理类622分
北京:录取分数线643分,位次3428
天津:录取分数线670分,位次2271
海南:录取分数线729分,位次728
山东:录取分数线626分,位次5344
浙江:录取分数线650分,位次8242
中山大学科研创新能力
2022年学校科研经费保持40亿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24项,比历史峰值增长20%。2022年,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申报期获资助项目数1047项,立项数连续七年排名全国高校前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再次实现突破,获批牵头2项,全国并列第二。我校国社科年度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立项总数75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三;两类项目立项数之和已连续七年居全国高校前三,七年立项总数位于全国高校第一。学校建有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国内外学术影响力高的科研创新平台。
中山大学医疗规模和实力居全国领先行列
中山大学拥有10家实力强劲的附属医院,其中7家为综合性医院,3家为专科医院,构成了门类齐全、设备先进、实力雄厚、优势互补的医疗救治服务网络体系。附属第一医院排名全国第六、华南第一;孙逸仙纪念医院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医院之一;肿瘤防治中心在国内排名前三;附属口腔医院在国内排名前五;中山眼科中心在多个榜单中眼科综合实力位列全国榜首,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教授于2019年11月被增选为中科院院士。已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领航态势。
中山大学历史发展
1835年11月,美国公理会传教伯驾( Peter Parker )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眼科医局,并于1859年改称“博济( Pok Tsai )医局”。
1924年改称广东公立医科大学。
1925年并入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1931年改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1956年,华南医学院改名为广州医学院。
1957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61年被定为卫生部属全国重点高等医科院校。
1985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山医学院改称中山医科大学。
1997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序列。
2001年1月,进入国家“985工程”序列。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12月,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15年11月3日,中山大学与深圳市政府举行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正式启动。
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A类建设高校。
2018年8月,中山大学农学院正式成立。11月,中山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
2019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增列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7月,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9月,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单位。
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中山大学师资培养
专任教师 4801人,正高级 1751人 副高级 2215人,专业技术人员(实验技术、工程技术、图书资料、编辑出版、会计系列) 964人,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 2496人。
中山大学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深入推动教学改革,全面推动德育与智育、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落实“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提升优质教学科研资源的投入,逐步拓展“宽口径、厚基础、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特色,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服务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高水平复合型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