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
2023中山大学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新鲜出炉,中山大学是大家的梦中情校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中山大学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一览,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2023中山大学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一览
云南:理科645分,文科652分
安徽:理科630分,位次3590,文科600分,位次656
甘肃:理科573分,位次2092,文科577分,位次244
广西:理科625分,位次1707,文科628分,位次370
贵州:理科595分,位次2746,文科638分,位次375
黑龙江:理科581分,位次2810,文科577分,位次361
河南:理科629分,位次4848,文科607分,位次759
江西:理科610分,位次3151,文科603分,位次511
青海:理科538分,位次594,文科541分,位次218
内蒙古:理科578分,文科580分
宁夏:理科553分,位次759,文科573分,位次177
四川:理科637分,位次5321,文科616分,位次664
陕西:理科593分,位次5413,文科605分,位次343
山西:理科589分,位次3992,文科584分,位次434
新疆:理科578分,文科550分
福建:物理类625分,历史类612分
广东:物理类614分,位次13023,文科602分,位次1433
河北:物理类601分,位次9445,历史类611分,位次1225
湖北:物理类597分,位次8940,历史类602分,位次1194
湖南:物理类595分,历史类603分
江苏:物理类622分,位次5049,历史类600分,位次987
辽宁:物理类633分,位次3047,历史类618分,位次525
重庆:物理类622分
北京:录取分数线643分,位次3428
天津:录取分数线670分,位次2271
海南:录取分数线729分,位次728
山东:录取分数线626分,位次5344
浙江:录取分数线650分,位次8242
中山大学基本介绍
中山大学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手创办,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共同创建的大学,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鲜亮红色基因、追求卓越品格和爱国奋斗精神。中山大学起初校名为国立广东大学。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通过部省共建,在国家、地方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山大学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一流办学特质。
在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中,中山大学汇聚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名家大师,学术文脉积淀深厚。邓植仪、丁颖、冯友兰、郭沫若、鲁迅、傅斯年、顾颉刚、商承祚、何思敬、赵元任、周谷城、梁伯强、蒲蛰龙、王亚南、刘节、岑仲勉、王起、柯麟、陈寅恪、姜立夫、杨荣国、梁方仲、容庚、高兆兰、谢志光、陈耀真、陈心陶、林树模、秦光煜、钟世藩、周寿恺、董每戡、戴镏龄、高由禧等著名学者先后在本校任教。近年来,中山大学吸引集聚了一大批海内外优秀的学术英才,奋斗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致力于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山大学特色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人类学、化学、法医学、护理学、行政管理、工商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网络工程、临床医学、会计学、预防医学微电子学、生物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软件工程、生物技术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哲学、工商管理、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哲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
中山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以食品科学和工程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健康、工艺设计与社会生产,食品的加工贮藏与食品安全卫生的学科,是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食品科学与工业工程的重要桥梁。
随着世界人口膨胀带来的粮食危机不断加剧,以及食品领域大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和人们对食品营养与卫生的关注加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食品行业内的工程设计领域,营养健康领域,安全检测领域,监督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与作用。
中山大学人才培养质量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已有10个专业入选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11个学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总数位居全国并列第4;7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2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23个专业已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经济、管理、工科、医科等多个本科专业通过了国内(国际)认证,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等国际一流大学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顺利通过相关国际认证。在近一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以独立完成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8项,总数位居全国并列第5;2022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已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3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116门;建设国家级虚拟教研室4个,建有在线开放课程208门次,其中51门首批入选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40门课程上线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平台,以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为依托,与喀什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等多所西部高校达成合作,通过数字化技术推进课程共享,建设同步课堂、线上课堂、混合式课堂等新型课堂,获评教育部2021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本校教师作为主编或副主编的教材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17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另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和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