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选考是什么意思
高考选考是什么意思
选考指高考生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自己的高考科目。“3+1+2”模式共有12种不同的科目组合可供选择。
“3+1+2”选考模式
“新高考”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考试时间不变,不分文理科。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将依据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的3个选考科目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其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生应从物理和历史中选择1门,再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选择2门,即“3+1+2”模式。
“3+1+2”模式中最后的“2”科,即需要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和生物学4门科目选择的2科,考试成绩将按照等级赋分的办法计分。赋分满分设定为100分,赋分起点设定为30分,将考生原始成绩按比例划分为A、B、C、D、E五个等级,再对考生原始成绩按公式进行转换,最终得到考生赋分成绩。
“新高考”实行后,考生总成绩将由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成绩构成,满分750分。其中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50分。选考科目中,物理或历史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
“3+3”选考模式
第一个“3”指全国统考科目的语文、数学、外语;第二个“3”为任选科目,考生可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科中任选3科。这种“6选3”选考模式,相应带来了20种科目组合。
“3+3”方案也是总分750分。其中,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的卷面满分分值均为150分,总分450分;考生自主选择的3门高中学考等级考试科目每科卷面满分分值均为100分,转换为等级分按满分100分计入,等级考试科目总分300分。
选考介绍
选考是每个考生要考3门,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这7门学考科目中选3门作为自己的高考选考科目。每门最多可以考2次,成绩2年有效。
选考的科目由考生在考前自行选择,不一定要一次性选定,也可以分次来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科目在选定后不可以再调整变化。
对选考科目的考生来说,他既通过70分必考题的考试获得高中学考等级,作为高中毕业的依据之一,同时通过100分的考试获得高考选考科目等级和赋分。
学考与选考的区别有哪些
1、学考是三位一体、高职提前招生等重要依据。而在同意高考招生中,有些招生学校也会根据专业特点对相应的科目的学考等级做要求。
2、学考则是以“7选3”的模式存在的,学生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中选择3门参加考试,然后获得高考选考科目等级和赋分。
3、在每门科目第一次报考是,学生应该明确到底是作为学考还是选考,选定之后不可以再做调整,也就是说,同一个科目,学生不可以报学考考了之后,再报选考,这是不允许的。
4、每个学生最多可以参加两次学考,如果两次都不合格,那么还可以增加学考的机会;但是选考就不可以这样了,如果两次机会用完了,即使两次都不合格也不会有第三次的机会了。
什么是学考和选考
学考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简称,学考的内容为语文、数学、思想政治、历史、英语、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10门学科。其中技术中信息技术为必考科目,部分省市还考通用技术。
简单来说,学考就类似于以前的会考,但是难度会有所增加;而且会考试不计入高考成绩的,但是选考则是计入高考成绩每个学生的3门选考学科,分别有2次考试机会,取最高分记录,成绩两年内有效。
选考则是每个考生要考3门,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这7门学考科目中选3门作为自己的高考选考科目。每门最多可以考2次,成绩2年有效。
选考的科目由考生在考前自行选择,不一定要一次性选定,也可以分次来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科目在选定后不可以再调整变化。
新高考选科注意事项
选科前必然要考虑未来就读的专业。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选科其实就是把高三的高考志愿选择提前到高一来考虑了。因为高校录取专业将与选考科目密切相关,现在选科就需要考虑未来就读的专业。
选科并不是任意选择的,因为高校在录取不同的专业时,是有专业必选的科目要求的。选择科目要注意目标大学的目标专业类对高中所选科目的具体要求,这种要求大概分为有3 门科目要求、有2 门科目要求、有1 门科目要求、不限制选考科目。
关于新高考模式,学生当然是在一开始就把科目选好最重要。以后再转科目的话,显然会拖累学习节奏。这就要求学生在高中开学后的短时间内规划好自己的目标专业。了解自己的兴趣科目以及对未来的规划,这样才能更快速的做出决定,各高校的具体专业科目要求也都已经公布,学校要配合学生,并将信息及时传达。并且同学们也要快速的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