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公考热”,人岗匹配才是最优选
面对“公考热”,人岗匹配才是最优选
又是一年公考季。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国考报名人数达259.77万人,远超去年的212.3万人;超42万人报名参加今年江苏省考。有观点认为,持续的“公考热”“考研热”“教资热”等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年轻人求稳的心态。也有观点认为,“公考热”等现象背后,是年轻人对就业质量的更加重视。
有些学生从大二就开始备考
11月23日上午,江苏华图教育考前特训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应届毕业生费明辉早早到达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我去年参加过一次国考,今年国考、省考都报名了,打算再冲一把。”费明辉告诉记者。这间名为“上岸班”的教室内,坐着近70名学生,清一色都是年轻面孔。
向应届毕业生倾斜,是近年来国考、省考招录的一大特点,其出发点是为应届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与发展机会。今年国考计划招录3.71万人,其中2.5万个计划专门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今年江苏省考9272个录用计划中,有12.63%用于定向招录2023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越来越多的应届生加入‘考公大军’,目前我们校区内外同时在轨上课的近900人中,应届生占比达88.2%。”江苏华图教育有关负责人透露,高校对公考辅导的需求明显增多,去年以来,他们已在全省高校举办176场公益讲座、26场高校订制班,其中不乏重点院校。
启禾公考教育培训教师邵君怡认为,毕业生人数的增多使得就业同层级的竞争加剧,“公考热”正是社会竞争激烈形势下择业焦虑的投射。据她观察,关于就业的焦虑情绪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些学生甚至从大二就开始备考,不少人特意申请选修第二学历,以便增加岗位选择机会。
“参加公务员考试,早已经为很多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在一些文科院系,甚至人人都会备考,但也有不少人抱着侥幸心理,认为扩招指标增加不少,是个好机遇。”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江永清坦言,很多学生毕业后直奔“体制”而去,却并不清楚体制内工作的真正内涵,公务员岗位不一定能满足个人的职业期盼和收入期待,更不可能人人都适合这个职业。
有人看重稳定,有人追求自我认同
职业体面而受人尊重、保障和预期较为稳定,对于初入社会的“小新”们而言,公务员系统的成长体系和职业通道较为完善,确实足具吸引力。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届毕业生的平均期望月薪6295元,比上年的6711元下降约6%。其中,4000元以下期望月薪占比12.8%,高于上年的8.9%;6000元以上期望月薪占比44.6%,低于上年的50.8%。有观点认为,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收入并不是很高的“铁饭碗”,迎合了越来越面对现实的年轻一代。
一个月前,即将研究生毕业的沈星特地向导师请假,从北京的学校赶到南京,花费近2万元参加封闭式培训班。“我的父母都是老师,有编制的工作更稳定些。”沈星认为,考公的机会更公平,公务员“稳定”“有保障”,能给她安全感。沈星的决心很坚定,“即使这次失败,我想先找一份工作过渡,明年再战,直到考上。”
有人追求稳定体面的“铁饭碗”,也有人为了梦想和志向而坚定地考下去。今年30岁的朱帅已工作6年,在南京一家企业当法务,20万元的年薪让不少同龄人羡慕,但他却并不满足。“现在的工作上升空间不大,我更希望运用我的所学专业和积累的工作经验,在更重要的岗位上服务社会发展。”今年第二次报名省考,朱帅从7月就进入备考状态,每天坚持刷200多道题,基本上放弃所有娱乐活动。“我选择的是检察官助理岗位,岗位竞争比高达67:1,必须全力以赴,这道关一定要过。”
在公众认识里,“体面”“稳定”是体制内工作的标签,苏州市姑苏区新任公务员刘一然并不认同“公考就是图舒适”的看法。她认为,公务员首先是一个职业,从岗位、职级角度而言,不同的高度做不同的事,充满变化和丰富性。“尽管才工作3个月,但这份工作给我带来强烈的自我认同感。”
营造人尽其才、更具活力的就业生态
“想为国家作贡献,门槛并不低,立志从事公务员工作,应具备公益奉献精神,要善于沟通和协调,懂得和百姓打交道。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基本的公文处理能力、公共管理专业知识。”江永清提醒当下年轻人,结合自己的个性禀赋、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就业方向和岗位。
“人岗匹配是最佳状态,这点在选拔中愈发得到体现。”江苏华图教育老师王晟说,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变化较为明显,从此前“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职位”“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职位”两类试卷增加到三类试卷,另设“行政执法类职位”试卷。江苏也连续多年探索实行分类分级考试方式,根本原因就是为了人岗匹配。
“招什么考什么,对于基层公务员的考题设置,所需能力的考察大于意识形态的考察。各类公务员考试的职位表描述在逐年细化,具体体现在工作内容描述细化、招聘人员要求细化等,使得人才选拔更加专业化精细化。”邵君怡说。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孙俊华认为,“考公热”实际上是就业心态和就业选择背后的就业生态问题,引导大学生平衡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选择,让爱冒险的人敢冒险、愿拼搏的人敢拼搏、想创新的人能创新,真正实现人人尽其才、社会充满活力,构建更加良好的就业生态尤为关键。他说,高校毕业生应理性选择多元化的就业道路,高校就业部门、政府主管部门也应加强关注,不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其就业创业和人生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记者在省内某县(区)组织部门的问卷调研中看到,被调研的基层单位普遍更希望招有一定基层工作经历的非应届生,这样诉求在调研样本中占84%。正如专家所建议,一些还未考虑清楚职业与能力是否匹配的考生,不妨暂且放下对公考和编制的执着,在基层、在企业多尝试一些能提高职业经验值和“战斗值”的岗位,多一段在社会摸爬滚打的经历再决定是否“考公”也未尝不可。
大学生就业前景和趋势
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同时,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相对看得淡一些。
且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有些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但同时又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难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较为普遍。
在供需形势总体平衡的前提下,存在着诸多的不平衡现象。不同专业之间的需求冷热差距相当明显。短线专业的供需比可达1∶30,而有些长线专业的需求则几乎为零。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己经市场化,但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表现在专业设置调整后,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最突出的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反差现象也相当明显。越是经济发达、知识人才密集的地区,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毕业生的量越大;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人才稀少的地区,反而越不好安排毕业生。同时这些边远地区或内地不发达地区,仍然实行计划分配的做法,不利于毕业生求职就业;有些地区实行地方保护政策,收城市增容费,办理毕业生接收手续复杂,户口指标审批难。
大学生毕业了想找工作怎么找
大学生就业第一方向,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其中包括各种公务员考试,跨事业单位和商业&考试&法律部门,学校和医院,招生,一般“在学习”是一种实践,而这类考试,一般不必是211,985高校,门槛低,程序明确,至于黑案工作,基本上操作空间较小,只要你的素质和能力就够了,不必忽视。
第二种,学术研究,通过研究生考试后,可以对科研机构做一些研究,同时,获得研究生学位后,职业选择的范围也会有突破。
大学生参加工作注意什么
不要被成功学忽悠了,什么圈子啊,人脉啊,到处去社交狗屁用也没有,人脉的本质是资源对等和价值交换。不要错误的认为同在一个微信群,或者有对方的手机号,这些人就是你的人脉了,经营人脉的前提是提升自身价值。
认真对待工作汇报,无论是日报周报还是月度年度总结,这不是负担而是表现的机会,不仅要会干活,还要会吆喝。对待主管,要兑现大于承诺,答应的事情比约定时间提早一点完成,或者在承诺的内容外多花一点心思,做好工作是基本要求,超出预期才是升职可能。
现在大学生好不好找工作
现在的大学生找工作比较难。现在大学生的数量还是很多,并且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很多企业倒闭或者经营不顺利都在裁减人员,这就导致了社会上的工作岗位减少,很多大学生将找不到工作。
大多数大学生毕业之后就会为自己找工作而发愁,有的学生会错过秋招,等待春招,如此一来,就会浪费很多时间,有可能在春招的时候,还是找不到工作。
大学毕业生们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专业,一定要努力,每一个专业都有一定的需求了,每一个专业也都有高薪资的人才,自然也有没有工作的同学,只有付出了努力了,才会有最高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