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删除岳飞的《满江红》被删除

| 泽慧

贺岁档电影《满江红》的火爆,除了个个表演出色的演员之外,岳飞所作的《满江红》更是火得一塌糊涂。那么,统编教材删除岳飞的《满江红》是真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是怎么回应的吧!

教材删除岳飞的《满江红》被删除

教材删除岳飞的《满江红》被删除?专家:从未选编

最近电影《满江红》火了,同时将岳飞以及《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送上了热搜头条。有很多网友称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岳飞的《满江红》给删了,并用秋瑾的《满江红》代替。

对此,1月28日,知名教育作家、全国百强名校语文教师吴小轶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通用的中学语文教材从未选编过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或许有少数地方版本教材选用,但使用范围和时间都有限)。

知名教育博主和教育作家、曾获全国百强名校语文教师的吴小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满江红》是一个词牌名。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因为比起传统格律诗,它在形式上要更自由,所以又叫作“长短句”,它的前身是民间小调,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满江红》作为一个词牌谁都能用。比如秋瑾也写过一首《满江红》。一般而言,词牌的产生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借用原来的乐府诗题,唐代教坊乐曲的名称,取自某些历史故事,或者词人原创自制。满江红,这个调名来源说法不一:有人说它源自于中秋冬时节就变红的水草,也有人说它源自白居易《忆江南》词“日出江花红胜火”之意等等。这个词牌是柳永首创,它基音较高,有激越之感。

对于网友所说“《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被移除课本”这一说,经吴小轶初步核实,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满江红·怒发冲冠》只在1960年短暂地进入过当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写的《九年一贯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十四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只在很小的范围内使用了一年就停用了。除此之外,全国通用的中学语文教材从未选编过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或许有少数地方版本教材选用,但使用范围和时间都有限)。吴小轶表示,“初中统编教材用秋瑾的《满江红》代替了岳飞的《满江红》”的说法根本不成立。

此外北京一位不愿具名的语文老师也表示,不仅现在的人教社初中语文教材里没有岳飞的《满江红》,他甚至查了该出版社此前较多版本的教材,没有发现人教社语文课本里收录岳飞的《满江红》。

对于为何有网友认为教材里有《满江红·怒发冲冠》这样的“记忆”?对此,吴小轶认为,综艺节目、影视、流行歌曲包括历史教材、思想品德教材里,或者个别地方教材以及拓展阅读里会出现这首《满江红·怒发冲冠》,所以大家觉得特别熟悉。

吴小轶说,现行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并不缺少民族脊梁之文。古代作品有《孟子》的《富贵不能淫》《鱼我所欲也》、《列子》的《愚公移山》、司马迁的《周亚夫军细柳》《陈涉世家》、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谭嗣同的《潼关》等。现当代作品有毛泽东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周定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吴伯箫的《灯笼》等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这方面的选文也有很多,教材承担的任务是艰巨厚重而多元的。国家语文教材在编写上以立德树人为基石,充分尊重历史,引导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对于《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是不是岳飞所作,吴小轶认为,目前学术界争议比较大。因为目前没有学者发现这首词在宋代有作品集收录,它基本在明代才开始流传。另外,词中的贺兰山在河套以西,当时属西夏国,与宋朝无战争,与史实不符。“这首词如果不是岳飞写的,那又是谁写的呢?这个没人考证出来,但这并不碍于岳飞作为英雄,我们去传承他的精神。”吴小轶觉得,对于有争议的篇目收入语文教材需要十分慎重,从这点看人民教育出版社是比较严谨的。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初中部于晓冰老师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网友称人民教育出版社或者部编版教材把岳飞的《满江红》删掉了,这是不对的,这是偷梁换柱,说某一个教材曾经选过《满江红》,然后后来删掉了,由此就把它嫁接到人教版或者是部编版当中,这是不行的。

于晓冰还表示,《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不是岳飞所写的讨论,其实不是今天才发生的问题,也绝不是因为《满江红》电影火了之后才出现的问题,它其实是多少年来人们在争论的问题。于晓冰认为,《满江红·怒发冲冠》不管是不是岳飞写的,从学术的角度来说,值得去探讨一下,但是从内容本身来说,探讨的意义和价值不大,它并不能够去改变《满江红·怒发冲冠》本身作为一首爱国诗词的价值所在。

《满江红》作品争议

《满江红·怒发冲冠》自明代发现以来至二十世纪初,世人一直认为是岳飞的作品。明代弘治年间,浙江镇守太监麦秀命人将这首《满江红》词刻于杭州岳飞庙碑之上,并由赵宽书写,显然认为此词系岳飞所作。明人徐阶所编《岳集》持相同观点。此后数百年间,人们对此深信不疑。

然而,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先后有余嘉锡、夏承焘、徐著新等学者对将《满江红·怒发冲冠》定为岳飞所作的观点提出质疑。其理由主要是,岳珂所编《金佗稡编》《鄂王家谱》没有收录这首《满江红》词,而且弘治十五年(1502)赵宽所书《满江红》词碑之前,从未见到过此词在世间流行。另外的依据是岳飞遇害后的历史背景。迫于秦桧及同党淫威,岳飞来往文稿多被损毁灭迹,而且此时岳飞一家已被定性为朝廷忤逆,眷属被远戍遣散,时人唯恐避之不及,和岳飞关联的史迹皆被毁匿。还有人对词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语句提出质疑,指出贺兰山与黄龙府方向相对、相距甚远,而且是岳飞没有经历过的地方,不可能在词作中使用。因此不少学者认为这首《满江红》词是后人伪托岳飞所作,伪托者疑为明人。有人认为是为此词刻碑的相关人士,即麦秀、扬子器、赵宽、李桢等;有人疑为明弘治年间时人反抗西北鞑靼人欺扰期间,王越或幕府手下人等为鼓舞人心而作;有人疑作者是明朝大臣于谦,认为这是作者由“土木之变”联想到“靖康之变”,借岳飞抗金事迹抒发胸中愤慨激烈心情写成的,这首《满江红》词和于谦的《石灰吟》等作品意境风格一致,在文笔上“等闲”一词也许是诗人于谦的习惯。

很多学者对这种质疑提出反驳,认为《满江红·怒发冲冠》作者是岳飞不可动摇。邓广铭、王瑞来等提出若干条理由。一、这首《满江红》词表述的思想感情和那种慷慨激昂的风格,和岳飞被《金佗稡编》收录的若干题记、诗词中的情感风格基本一致,说岳飞写不出这样的词作是站不住脚的。二、从汤阴岳飞庙发现王熙天顺二年(1458)所书《满江红》词碑,早于赵宽所书《满江红》词碑四十四年,可见有人说赵宽所书此词之前未曾见过此词出现的说法错误。王越生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他先后在西夏地区与敌军交战的年代最早是成化八年(1472),最迟是成化十七年(1481),而王熙所书《满江红》词是天顺二年(1458),早于王越作战之时。三、元人杂剧的《岳飞破虏东窗记》第三折中有《女冠子》一词:“怒发冲冠,丹心贯日,仰天怀抱激烈。功成汗马,枕戈眠月。杀金酋伏首,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言愁绝,待把山河重整,那时朝金阙。”与这首《满江红》词相比,有的句子全同,有的句子相似,有明显的演变痕迹,这也是明代之前就有这首《满江红》词流传的证据。

《满江红·怒发冲冠》简介

《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般认为是宋代抗金将领岳飞的词作。此词上片抒写作者对中原沦陷的悲愤,对前功尽弃的痛惜,表达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下片抒写作者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愿望,对国家朝廷的赤胆忠心。全词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奋发的精神。

《满江红·怒发冲冠》作品鉴赏

此词上片写作者悲愤中原重陷敌手,痛惜前功尽弃的局面,也表达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

开头五句,起势突兀,破空而来。胸中的怒火在熊熊燃烧,不可阻遏。这时,一阵急雨刚刚停止,作者站在楼台高处,正凭栏远望。他看到那已经收复却又失掉的国土,想到了重陷水火之中的百姓,不由得“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怒发冲冠”是艺术夸张。作者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愤怒的感情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他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激烈的矛盾的结果。他面对投降派的不抵抗政策,气愤填膺。岳飞之怒,是金兵侵扰中原,烧杀虏掠的罪行所激起的雷霆之怒;岳飞之啸,是无路请缨,报国无门的忠愤之啸;岳飞之怀,是杀敌为国的宏大理想和豪壮襟怀。这几句一气贯注,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忠臣义士忧国忧民的英雄形象。

接着四句激励自己,不要轻易虚度这壮年光阴,争取早日完成抗金大业。“三十”一句,是对过去的反省,表现作者渴望建立功名、努力抗战的思想。三十岁左右正当壮年,古人认为这时应当有所作为,可是,岳飞悔恨自己功名还与尘土一样,没有什么成就。宋朝以“三十之节”为殊荣,然而岳飞梦寐以求的并不是建节封侯,身受殊荣,而是渡过黄河,收复国土,完成抗金救国的神圣事业。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誓将直节报君仇”,“不问登坛万户侯”,对功名感觉不过像尘土一样,微不足道。“八千”一句,是说不分阴晴,转战南北,在为收复中原而战斗。这是对未来的瞻望。“云和月”是特意写出,说出师北伐是十分艰苦的,任重道远,尚须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才能“北逾沙漠,喋血虏廷”,赢得抗金的最后胜利。上一句写视功名为尘土,下一句写杀敌任重道远,个人为轻,国家为重,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忱。“莫等闲”二句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相同,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对当时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斗争,显然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与主张议和、偏安江南、苟延残喘的投降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既是岳飞的自勉之辞,也是对抗金将士的鼓励和鞭策。

此词下片运转笔端,抒写词人对于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忠于朝廷即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

过片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耻”四句突出全词中心,由于没有雪“靖康”之耻,岳飞发出了心中的恨何时才能消除的感慨。靖康之耻,实指徽钦二帝被掳,犹不得还,故接言抱恨无穷。这也是他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原因,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英勇的信念和大无畏的乐观精神。

“壮志”二句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这一联微嫌合掌,然不如此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它没有让人感到复沓的原因,在于其中有一种真气在。“待从头”二句,既表达了对胜利的渴望和信心,也说明了对朝廷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语,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一腔忠愤,碧血丹心,从肺腑倾出,以此收拾全篇,神完气足,无复毫发遗憾。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显示了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它作为爱国将领的抒怀之作,情调激昂,慷慨壮烈,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奋发图强、雪耻若渴的神威,从而成为反侵略战争的名篇。

19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