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
2023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
财政与税收
(1)国家财政
财政及其作用
国家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集中力量办大事
⑴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而财政就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②原因:国家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以及高科技研究开发等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难以获得较高利润,甚至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国家财政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⑵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控促进经济增长(.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 ⑶国家通过财政收支方向,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
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简而言之:税、利、债、费的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职能才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条件,财政支出的状况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2)征税和纳税
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我国税收和种类:⑴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
⑵增值税和个人所得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依法纳税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⑴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主义税收与资本主义税收的主要区别)。 ⑵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⑶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①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②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③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④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⑷公民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和征管和使用。公民应积极行使纳税人的权利。公民要增强自己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源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调节
市场和计划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市场配置资源
⑴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⑵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途径)及优点。
①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来实现的。
②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③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能够很好地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市场秩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⑵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
①市场调节的自发性 ②盲目性 ③滞后性。
⑶市场调节弊端的后果:
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②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③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扩大,甚至导致两级分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加强宏观调控
⑴必要性:
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指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
⑵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及手段。
①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③手段:
A经济手段
含义: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表现:经济手段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最常用的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意义: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B法律手段
含义: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作用:通过立法,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正常运行。过经济司法活动,保障经济秩序协调发展。
C行政手段:
是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⑶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
1联系的观点:含义、特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运用: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四个目标
(2)因果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
唯物辨证法认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方法论】:
这就要求我们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反思找原因,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 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 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 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运用: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反对地方保护主义;西部大开发;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中抓大放小
2、发展的观点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
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2)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与物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 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我们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3、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
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方法论】: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矛 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 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 遍性。
【方法论】:
① 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②有助于我们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 典型”等科学方法。③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高一政治学习方法
1、课程目标的设置、综合能力的要求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初中课程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学科理论性与专业性色彩淡化;高中课程目标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引导学生质疑、反思,相对而言理论性与专业性更强。初中思想品德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心理及道德的品质,并初步具备基本的法制观念等;高中思想政治则侧重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提高辩证思维、抽象思维的能力等。
2、初高中政治学科的知识深广度有较大差异
高中政治学科的知识深广度都比初中大。就页面文字量来说,初中思想品德一节课的内容平均是1面书左右,而高中思想政治每节课一节课的内容平均是2--3面书左右,知识深广度加大。
3、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考试性质存在差异。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考试性质存在差异。初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考试形式是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两试合一,即达标考试。而高中思想政治高考是国家级的选拔性考试,学科命题以问题能力立意为主,相应对学科教学的要求显然比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考试高得多。在初中思想品德中考备考阶段,学生通过老师在考前阶段突击性圈范围、画重点,可以获取基本满意的分数,即使平时没有好好学的差生,也基本能够达标过关。但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倍增,知识难度的增加,学生学习与复习方式和考试的方法与要求显著不同,对学生提出了新挑战。
政治学习方法
1.大胆设问
在高中政治学习中,我们要善于设问,大胆的怀疑,疑问是思维的引导者,也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所以我们要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要积极发现疑问,积极探索找到最终的答案,这个思维过程会使我们不断的进步和创新。
2.吃透课本
政治学习的关键是要吃透课本知识,要把所学内容进行一层层的梳理,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概念类,二是原理类,分类后要理清知识点的前后关系,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层次。按照相关分类进行学习和复习都是非常方便的。
3.记录重点
在课上学习每一个单元或者一个阶段后要善于把重要知识点进行记录,写出自己对所学内容的体会或对课本进行评述,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所学内容理解透彻,不要只看到表面层的信息,要深刻的挖掘其中的重要思想,这样的体会才会深刻。
4.捕捉关键词
高中政治学习中,希望大家在加深理解的同时要善于捕捉关键词,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可以根据给出的关键词快速的联想到你所学习的知识点。
5.关注事件
高中政治学习除了学好课本的知识外,还需要多关注国内、国外的热点事件,对时政热点的信息进行储备,这些事件的不断变化是无法和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同步,所以我们要善于捕捉这种动态,及时的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补充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