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

| 李金

高中文科历史必背重要知识点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

(2)唐代楷书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4)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6)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5)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6)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高中文科历史必考知识点最全

一、 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基 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 督教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高中文科历史考点整理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政治背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2)经济背景: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发展原因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破坏,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3)阶级基础:随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有所壮大,作为一个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了具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4)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的理论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1)时间:19世纪60年代以后。(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3)主要观点: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康有为与梁启超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1)康有为的活动:19世纪90年代初,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他最有代表性的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

(2)思想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

(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1896年,他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连载《变法通议》等文章,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系统宣传了变法图强的理论。

3、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的成立。

(1)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春。领导人:康有为。意义:使维新变法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_运动。

(2)强学会的成立时间:1895年。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3)《中外纪闻》: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广造舆论。

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1)原因:维新运动的高涨,引起封建顽固势力的仇恨和攻击而展开的。(2)派别:洋务派也站在顽固派一边,形成了维新派和顽固派、洋务派的尖锐对立。(3)主要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4)影响:是近代史上维新与守旧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1898年康有为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实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组织救亡团体保国会:(1)成立:康有为在上书皇帝的同时,还联合各省在京举人发起倡设学会。1898年4月,保国会在北京成立。(2)性质: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组织。(3)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意义: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想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和希望建立组织参政议政的要求。

3、百日维新:(1)开始的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2)起迄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3)主要内容:政治上准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上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文教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军事上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4)积极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政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的欢迎。(5)局限: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主张,表明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退步了,可见百日维新中的光绪帝和维新派是有区别的,没有能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其改革又是很不彻底的

五、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新法,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中南海,逮捕维新派人士,杀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变法措施除京师大学堂保留外都被废除,戊戌变法终于失败了。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意义:①、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_运动,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③、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3)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缺少反帝反封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无权的皇帝在顽固势力进攻面前,寄望于袁世凯和列强,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脱离了群众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强大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4)历史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1、做好预习工作。

预习是学习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预习,自己可以先对课本内容有个大概了解,能够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甚或能找出其中明白的和不明白的知识点。这样,在听老师讲课过程中才可以明白老师在讲什么,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有针对性地重点听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2、课上做好笔记。

做好笔记,不是一味地照搬老师各种话语、文字。而是有针对性地记录老师补充的延伸的知识以及课文的总体框架等,填补一些自己不了解的知识点,为进一步宏观把握历史事件框架、历程等提供指导。

3、课后注意对知识点的串联整理。

课文中的历史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发展和结果等都是遵循一定历程或规律的,一定要对知识点进行串联,这样知识点就会记得更加牢固,也不易遗漏知识点。

4、独立及时完成作业。

历史作业,是对听课效果的一种检测方式,也是巩固知识点的一种方式。所以,课后要独立、及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达到及时巩固学习成果的目的。

5、不要死记硬背。

历史知识需要记住的东西比较多,所以有些学生就开始死记硬背。为了彻底牢固掌握知识,要在充分理解历史知识框架、关系、大意等基础上,要理解知识点从而去记住这些知识,即尽量在把握知识点意思的基础上,可以将知识内容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6、经常性地复习。

可以安排一周复习几次,长期性地对历史知识进行多看,这样记忆效果会更好。不至于每当考试前疯狂地学习,一是可能掌握程度不够;而是容易记错知识。

高中历史复习攻略

1、自己整理历史大事年表

比如第一个时间段是“历史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然后把笔记本一分为二,左边写中国,右边写外国,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把重要事件列出来,然后补充选修书目中的内容。

做好这些以后,中外历史比对题就没什么问题。因为历史课的课堂学习,容易出现单课知识扎实,体系却不能融会贯通,这样把中外对比列出来,就能很好的对比,也能加深我们在学习时的理解。

比如:先秦文化和古希腊文化的比对,西方工业革命和中国同时期的比对;我们在历史复习中,应该自己总结和提炼出不同的同时期比对专题,将我们的历史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建立起脉络和体系。

不过整理历史年代表的时候,不要一口气抄完,而是应该每整理一段,就掌握好一段内容,将这段知识内容和重要事件全都记忆下来,不能敷衍了事。小编给各位推荐公众号《那年高中》,里面分享了高中各科的学习方法以及提分技巧,更有各科学习资料等实用干货,可以帮助大家有效提高成绩!

2、不同题型不同做题方式

例如做历史选择题时,一要定,二要细。试卷发下来时,先大体浏览一遍题目,粗略了解难度,使自己心中有数。做题之前,要对题目考点粗略感知。选择题的考点是有顺序的,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开始做题时,要动手用笔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这是极为关键的破题点。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题目常出现的词有“┄、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等等。

3、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形成框架之后,反复记忆课本上的内容,然后通过深入思考,找出不同历史现象的本质,找出不同历史现象的共性和个性,总结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点,例如,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的特点。然后,把各个知识点的各个方面的联系和区别找起来,例如,找出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区别,并记准记牢。

277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