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学科常考知识点

| 徐球

2024年高三语文学科常考知识点同学们有进行整理吗?高考知识复习需要准确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高三语文学科常考知识点(汇总),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高三语文学科常考知识点

2024年高三语文学科常考知识点(汇总)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C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殿试,是科举制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正式科举考试,时间每年一次,地点府(州)县,应试者儒生、童生,获取功名秀才

乡试,时间三年一次(秋),地点省城,应试者秀才,获取功名(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时间三年一次(春),地点礼部(京城),应试者举人,获取功名(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时间会试后同年4月,地点宫殿,应试者贡士,获取功名(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类: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连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会元——状元古代科举考试。

中国古典文学高频考点

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早的也是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古代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写诗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古代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古代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古代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古代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古代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古代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古代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古代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现代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现代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故字文言文高考重点

1、原因,缘故。例:①既克,公问其故。②何故而至此?

2、本来,原来。例:①两狼并驱如故。②宋将军故自负。③此物故非西产。

3、旧的。例:①温故而知新。②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③君安与项伯有故?(故:这里指旧交情)④暮去朝去颜色故。(故:这里有衰老的意思)⑤故国神游。(故国:旧地,这里指赤壁古战场)⑥故垒西边。(故:这时有古老的意思)

4、特意。例:①桓侯故使人问之。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③今公子故过之。

5、所以,因此。例:①故尝与过宋将军。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③故治国无法则乱。④故木受绳则直。

6、故意。例:①广故数言欲亡。②则再拜,故迟不起。

7、仍然。例: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8、事。例:乡园多故。(故:这里指事故,灾祸)

[故乡]家乡。例:送儿还故乡。

[故人]

⑴老朋友。例: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⑵指前夫。例外:知是故人来。

[故事]先例,前例。例:①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故尔]因此,所以。例:荆州水军,久不操练,青、徐之军,又素不习水战,故尔致败。

何字的语文高考知识点

1、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2、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3、哪里。例:豫州今欲何至?

4、多么。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5、为什么。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6、怎么。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盘问他是谁)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

[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例:客何为者?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一词多义高考知识点

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中的普遍现象,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更多,也是较难掌握的一项。如何掌握一词多义呢?

一要“因文定义”。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阅读古今文章的准则。比如,次: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书:1、乃丹书帛曰(书写);2、得鱼腹中书(字条)盛:1、西湖最盛(华美)2、今春雪甚盛(多)。等:1、公等遇雨(各位);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或:1、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有的`人);2、一食或尽黍一石(有时)。苟:1、苟富贵,无相忘(假如,如果);2、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只要)。易:1、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改变);2、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谢:1、为我谢曰(致意);2、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二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如,负、亡、见、从、令、让、权、夷、迁、多、伐、行、休、观、寻、序、极、事、奉、被、齿、服、图、尚、使、货、备、经、审、将、居、顾、封、修、信、适、复、拜、度、除、绝、贾、乘、称、造、资、案、疾、朔、唱、售、断、旋、率、属、绳、朝、策、善、靡、微、引等等。

假借义高考知识点

假借,六书之一。音同而义异的借音字。许慎《说文解字》“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就是说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中学语文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把假借与通假等同起来,不再细化。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本无其字”,后者“本有其字”。这里我们姑且统一使用教材的提法。

教材中的这种情况很多。如,1、“不”通“否”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2、“禽”通“擒”。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4、“反”通“返”。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史记·屈原列传》)5、“见”通“现”。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6、“具”通“俱”。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7、“要”通“邀”。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8、“受”通“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9、“属”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0、“生”通“性”。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11、“菁”通“精”。吾党菁华,付之一炬。(《〈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2、“逝”通“誓”。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硕鼠》)等。


28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