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作文
我的家乡在东北铁岭,铁岭过大年非常精彩:挂长寿灯、倒贴福、二月二,剪龙头……有许多习俗。
挂长寿灯是每个东北人在年三十要做的事情之一。东北人三十点长寿灯,从大年三十到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开灯。挂着大的、小的、红的……各种各样的挂在阳台上,挂在衣架上,意味着香火不断,益寿延年。
如果你来到东北过年,一定会发现每户人家都会把福字给贴倒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寓意着“福到了”。这又有什么讲究呢?传说:有一个大管家为了讨好恭亲王,让臣民写上百个福字贴在恭王府的库房和王府大门上。可是府里刚好来了个不识字的人误把福贴倒了,为此恭亲王非常生气,问大管家是怎么回事,大管家急中生智道:“这正是意味着福到(倒)了呀!”恭亲王一听,不但没罚他,反而重重地赏了他。从此,这个习俗一就流传了下来。
“二月二,剪龙头”这个习俗在东北也是特别受重视的。东北有个说法:正月剪头死舅舅。所以只要是有舅舅的正月里都不剪头,单等到二月初二这天,可想而知,这一天理发店是多么的热闹了。
点长寿灯、倒贴福、二月二剪龙头只是铁岭春节习俗的一部分,还有像吃年夜饭、吃饺子、吃冻秋梨等,这里面的讲究还有很多。总之,铁岭的春节有声有色,年味十足,是你在其他地方根本无法感受得到的。
滚到了护主犬的脚下,护主犬一口就给吃了。怎么样?这个“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创意好吗?
这就是我做的树叶贴画,我把秋天的美留了下来。妈妈还夸我是个爱动手的好孩子呢!
家读后感作文篇2
盼呀盼,新年终于到来了。欢乐的气充盈着我们家,整个家里的样子经过一番打扫焕然一新,我写的新对联贴在了门口。当然,来我们家拜年的人也络绎不绝,这也为我们家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
不过,我发现一个问题:来我们家拜年的人吃剩的糖纸会四处乱扔,妈妈却不劝阻。我向妈妈提出了心里的疑惑,还自告奋勇地去拿扫把。妈妈却一把拉住:“我不要去扫这些糖纸,这个不能扫!”不能扫地?真是奇怪。我理直气地反问道:“妈,我们家‘扫房’时不是弄得平干净净吗?要是这么个脏样来待客怎么能行?”
妈妈语重长地说:“这个就是不能扫,至于为什么,你自己上网去查吧!”
于是,我真的去网上找到了答案:原里糖纸代表着财气,如果扫出门,就相当于把财气扫出了门,所以不能扫糖纸。
我还在网上找到了过年的多项禁忌,比如初一不能喝粥,因为这代表一年四季穷苦,是不吉利的;比如不能吃红薯,因为这代表着眼睛会出火毒;比如过年不能吃药,这个像象征着这一年会疾病缠身。还有一些言语上的禁忌,例如有船的家庭新年时不可以说“翻”这个字,因为这会让船翻掉……
原来,过年也有不少学问,只要你用心发现,就能发现它的乐趣所在。
家读后感作文篇3
我们的祖国幅员广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在福建周宁,在那个地方,我留下了很多的回忆,我最喜爱的就是正月十五。
这里的正月十五不一般,这儿过得分外热闹。你听说过“搬铁枝”吗?这可是我的家乡独特的风俗呢!
先来介绍一下吧。搬铁枝又称台阁,是福建省的地方传统民俗活动。至今约有500多年的历史了,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搬铁枝是将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每架铁枝高2至3米,上面可容纳5至7人表演。演员多为少儿,或坐或站在扶枝位置上,手持道具,表演一些简单情节和动作。铁枝车可推行,乐队随后伴奏。
正月初七左右,各社居就忙起来了,制做铁架挑选服装找演员排练队形,整个社居都为正月十五做出了充足的打算,就盼着这天赶紧到来,好让整个周宁都活跃起来。
到了正月十五,全县人民早早就吃过晚饭,打算观看游行表演,整个街上的霓虹灯都亮了,也点燃了全县人民的心。
游行表演开始了,警车在前方开道,铁枝的两边有两条五米长的绳子,不让观众往前挤。台上的演员舞动着身躯,精巧的妆容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迷人。铁枝花样很多,有“八仙过海” “鲤鱼仙子” “郑和下西洋”……这次搬铁枝最令人眼前一亮的非鲤鱼仙子莫属啦!花苞徐徐上升,花瓣徐徐绽开,可以说这个荷花座是此次搬铁枝中最高科技的部分了。大家能看到“仙气十足”的童子可不单单是靠升降机,荷花座下也是玄机巧藏,设有烟雾和彩灯,这才使得荷花上升时光彩耀人云烟氤氲。
搬铁枝让人民感受到了热情,也使正月十五过得更加热闹。我也很想参加这样热闹的活动,但年年开学都在正月十五前,只能看奶奶发来的图片羡慕别人了。
家读后感作文篇4
今天是传统节日元宵佳节,但是传统节日元宵佳节的祝福在昨天就络绎不绝得到来了――那是因为在我的家乡(临海),我们的传统是正月十四过传统节日元宵佳节。
这说起来还有个传说――和民族英雄戚继光有关。据说当年戚继光在我们家乡(台州)抗倭时,曾打算过完传统节日元宵佳节攻打倭寇,战机密被泄露后倭寇决定传统节日元宵佳节当晚趁百姓过节、戒备放松时大举进攻台州府城――临海。戚继光又截获了倭寇的信息,决定将计就计,于是通知全城百姓提前一天(正月十四)过传统节日元宵佳节。正月十五,过罢节的百姓躲了起来、众将士在临海县城设下埋伏,倭寇进犯时整个城市红灯笼高挂一派过节气象,但是已人去城空,戚家军来了个瓮中捉鳖,大败倭寇。倭寇向白水洋流窜,恰被潜伏在白水洋上峰岭的戚家军再次予以重击。这就是著名的上峰岭战役。后来百姓为了纪念戚继光,就将传统节日元宵佳节改为正月十四过了。
这个传说是我小时候学校组织去上峰春游参观戚继光纪念祠堂时,当地的百姓讲给我听的。传说归传说,究竟是否如此我就不知道了。没有人去追根究底、溯流探源,但是习俗却一代代传下来,认定就是“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
说起糟羹,可能有人又不知道了。传统节日元宵佳节,一般的地方习俗都是吃元宵。可是在我家乡,我们传统节日元宵佳节吃的是糟羹。那也是我们独特的习俗。糟羹分咸羹和甜羹两种,咸羹我们方言又名“菜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来米粉、豆面,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甜羹,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呵呵,好多年没有吃了,这么一说,口水就出来。哎呀呀……
当然,传统节日元宵佳节观灯、舞狮子、踩高跷也是习俗,还是很热闹的。我小时候有一个爸爸自制的高跷,每年传统节日元宵佳节都会拿出来玩的,可惜呀,后来被我们弄坏了!
这就是我们这边传统节日元宵佳节的习俗了。传统节日元宵佳节真热闹,真开心。
家读后感作文篇5
青蟹的外壳是青绿色的,它生活在海涂里,喜欢吃小鱼、小虾和小型贝类。平日里,它总挥舞着两个大钳子,威风凛凛的样子真让人心生畏惧!但谁也想不到它可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
青蟹有红烧、清蒸、油爆等多种做法,每种烧法都有它独特的味道。但今天,我要做的是“家烧”。青蟹抓到后,先给它冲个凉水澡。我拿起刷子,给它一阵“洗刷刷”。把它洗干净之后,他就要进入锅中去泡温泉了!
把青蟹放进锅中,让它四脚朝天,无需太多配料,只需加些姜片和适量料酒就好,这样,既能除腥,又能保持青蟹原有的美味。然后,再加少量水,盖上锅盖,即可开火焖烧了。过了一会儿,青蟹感到不对劲儿,就想爬出去,可锅壁太滑,爬不上呀!慢慢地,青蟹的身体越来越红,直到红得像一团火焰,它那对大钳子不再像原来那样趾高气扬,在空中乱舞了,而是蜷缩在自己的身体下,失去了原来的威风,好像向我们投降了。这温泉就算泡好了。
揭开锅盖,一阵鲜美香甜直扑口鼻,真让人馋涎欲滴。我迫不及待地把青蟹的八只脚一只一只地折下来,把白嫩的肉吸光,然后,掰开蟹壳,顿时,一股浓浓的香味飘进了我的鼻子,定睛一看,那金灿灿的蟹膏,白嫩嫩的蟹肉,真诱人呀!一口塞到嘴里,那蟹膏香浓味厚,那蟹肉鲜甜爽口,还有点Q弹,真是人间美味,让人爱不释口啊!紧接着,我食指大动,狼吞虎咽,转眼间,一只青蟹下肚了。我意犹未尽地把青蟹的残骸打开检查了,瞪大眼睛扫描了一番,确实没有一点肉了,我才不甘心地吮吮手指头。
我家乡的特产怎么样?不错吧!听了我的介绍之后,是不是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呢?还等什么,快到我的家乡来尝一尝吧!
家读后感作文篇6
家是人们幸福的港湾,它总是那么温馨,给我们带来快乐,伴我们健康成长。现在请大家跟随我来我家做客吧!
走进家门,就是我家的客厅了。我家客厅东墙上挂着一副美丽的画,画中有几只漂亮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画下面两个柔软而宽大的沙发,坐在上面,舒服极了。沙发对面是一台大电视,电视周围贴满了美丽的花边。
客厅的右面是两个卧室,分别是主卧和次卧。主卧是爸爸妈妈休息的房间,西墙上有一台32英寸的大电视,电视对面是一张宽大柔软的双人床。床是红色的,床头上刻满了精美的花纹。床的右边是一顶雪白的衣柜,爸爸妈妈的衣服整整齐齐的摆放在里面。
请大家跟我走进次卧,那是我的卧室。刚进门就可以看见我的书柜,里面摆放着一本本大大小小、厚厚薄薄的书,这些书的内容丰富极了,有文学名著、故事书、杂志等。这些书把我带进了知识的海洋,让我学到很多的知识。卧室的西边放着我的写字台,写字台上的东西整整齐齐的摆放着。写字台侧面放着一盏小台灯,它下面坐着一只“老虎”,老虎前爪抱着一个闹钟,可爱极了。卧室的东墙上挂着我一张可爱又帅气的照片。
呀!同学们,对不起,我忘记介绍厨房了。厨房东边是个放餐具的平台,平台的上面有一台抽油烟机,平台的西边有个洗菜的水龙头,水龙头下面有个大池子。厨房正中有一张餐桌。
这就是我的家,我非常爱它,尤其是我的卧室,它是我快乐成长的地方。
家读后感作文篇7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一到冬至,这句童谣就回荡在各个临海人的脑海中,呼唤着在外奔波的临海人回家过冬至。
冬至,这个节日对其他一些地方的人们来说无足轻重,但对于淳朴的临海人无异于如过年,甚至比过年还要热闹几分。
清早,天才刚刚破晓,集市上已是人山人海,每个人手上都提着一袋又一袋的蔬菜、肉、海鲜。满载而归后,就要开始准备一大桌菜肴了。这时家里全体成员都该忙活起来,遵从主妇安排,洗菜的洗菜,烧火的烧火,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十分的热闹。大概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才能烧好满满一桌子菜。琳琅满目的丰盛佳肴惹得我们的口水就像打开了水龙头一般,不停地流淌。我们几番想伸出手偷点吃,都被爷爷机警地逮住,眼睛一瞪或打下手给缩回来了。忙到月刚过树梢,菜终于齐全了,有红烧肉、糖醋鱼、龙井虾仁、整鸡、整鸭等等,简直是满汉全席。
好不容易挨到菜全做好了,我们终于可以动筷子了吧?才不是,哎,美食摆在面前却不能享用,真是对我们这群小馋猫最大的折磨。这时,爷爷恭敬地请出一个金灿灿的香炉,在上面插上两根点燃的蜡烛,手里拿着五炷香去大门外把曾曾曾公太太太婆们请进门,入座,布筷子,斟酒,请老祖宗们喝酒吃菜。我们做小辈的一个个排着队跪拜祖宗,奶奶在边上请老祖宗们保佑我们平平安安、顺风顺水、身体健康、聪明伶俐、学业进步等等。酒过三巡,香也燃得差不多了,爷爷请老太公们放筷子,把恭敬地送出门去,还要烧些冥钱给他们,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生活过得富足。这个请老太公仪式尽管不是十分隆重,但在临海是不可以不举行的。仪式过后,就是我们想说美食的时候了。
吃完盛宴第二天,依然是忙碌的一天。大家准备好一份丰厚的礼物,送给辛苦了一年培育国家栋梁之材的老师。这在东汉崔定“四民月令”中也有说到: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可见拜年来历之久,东汉时期就有了。
临海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那又怎会没有极具特色的美食呢?擂圆,是冬至必食的食物,也是重头戏。圆,意味着团圆,,跟平日吃的汤圆不同。擂圆不仅食材丰富,还意味深长,寄托 着临海人对团圆的期望,希望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开始做擂圆有两个步骤,一捣糯米,二磨豆黄粉,捣糯米是要很多人参加的,一个巨大的石臼,里面放着蒸熟的糯米,大家喊着号子,轮流上来使力,把锤子高高举过头顶,有节奏地捣着。我们小孩也会要求试上一试,看大人那样轻松,自己亲身体验才知没实力是绝对不行的,我们努力举起石锤,但显得是那么的弱不禁风,打在糯米上一点印记都没有,纯粹是凑热闹,走米,开始推磨黄豆,在老街中,此时只有磨盘碾动的声音。擂圆是糯米做的,先将温水和捣好的糯米粉搅和在一块,放水也是见功底的事,不可放多,也不可放少。将和好的面团摘成一个个醋碟大小的圆子,放进煮锅里煮熟,再放到早已磨好的豆黄粉中滚,使它均匀地粘上豆黄粉,因为这个过程叫“擂”,所以圆子叫擂圆。因为是糯米做的,极其下肚,吃三四个就饱了。
古代,家长极其重视孩子的毛笔字,所以也会让我们填写<九九消寒图>。传说始于清朝道光初年,道光皇帝亲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个空心字,每个字都是九笔。从交九开始,每日一笔,写完需要九九八十一天,填完九字,正好是九尽春来。可我们小孩总急不可耐早早写完这九个字。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首童谣又响在我心中。
家读后感作文篇8
我的家乡在淄博,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包粽子变成了过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粽子做法并不单一,有豆沙的,黑米的,红枣的等,五花八门,在端午这一天,家家都会包各式各样的粽子。
小时的回忆,爷爷摸着黑就会起床,忙前忙后,先用水把粽叶洗净,晾干,再准备好糯米,洗净放在一边一会儿用,再拿出豆沙,红枣,黑米放在一边。等一切准备停当,我们就开始盼着爷爷的话了。
爷爷是一个比较守旧的人,定要等到十点十分--十全十美,而我们却不敢顶撞爷爷,只好在一旁等候。
十点十分爷爷一起身,我们就来桌前,爷爷可是一个包粽子老手了,他一拿,一盛,一放,一包,一个粽子就包好了,爷爷一边包,一遍不一会儿,一筐粽子就包好了,而我呢,却把米搞得一身,好不容易包好了一个,一拿,米像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一样冲了出来,满地都是,而大人们呢,则在一旁哈哈大笑,爷爷却和蔼的看着我。
这包进去的.,是我的快乐,包进去的是馅,是美好的心,更是大人们对我们的关心和耐心。
没过一会儿,一锅美味可口的粽子被蒸好了,刨开一层粽叶,吃到了那甜甜的腻腻的味道,吃到了爷爷那辈的老手艺,带着对岁月沧桑的处置坦然,,带着对传统的毕恭毕敬,带着对一家人的十全十美的祝愿。
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家读后感作文篇9
提到三月三大家一定会想起特别美好的游玩经历吧!如:听名人对山歌去郊游去吃好吃的……..这次的三月三更是让我恋恋不舍。
经过大家的再三考虑决定去楼顶自助烧烤。早早的就准备好了烧烤工具的我们,只需等叔叔一家人来就可以烧烤了这时饥饿的.我看到了那香喷喷的鸡腿眼珠子都快飞出来了,只盼他们快快到来。果然不出我所料,叔叔他们一两分钟就赶来了,我连忙拿起那妈妈提前烤好的鸡腿大口大口的吃起来。当然我不是只顾吃的,我拿起一个鸡翅在烧烤工具上,左滚滚右滚滚,看见它差不多熟了便吃了起来,刚咬一口才发现我什么都没有放就吃了,难怪那么难吃,因为太熟了,不能放油了,我只能加上孜然粉和酸甜酱,才困难的把它吃了下去。爸爸和叔叔在喝酒,妈妈和婶婶在聊天,我和弟弟也不会闲着,我决定和弟弟一起来一次烧烤比赛,我拼命的拿着要烤的东西在烤,而弟弟呢?就在一旁谈定的边看漫画书边烤,我觉得弟弟一定会输,我必赢我很有信心!过了半个小时,我烤的太干了。弟弟的刚刚烤好,我恨不得把它吃个精光。不用比就知道我输了。俗话说得好: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不应该太骄傲。
三月三。快乐的节日!你们快乐了吗?
家读后感作文篇10
又是一年最热闹最喜庆的时候。
我独自趴在窗前,望向楼下空无一人的广场。原本灰白空旷的水泥柱上,因为节日的原因挂了几只红灯笼,就连破旧的没了板砖的石桥上,也应景的贴了张“福”字。一栋栋楼整齐排列,沉默地静坐着,被风吹着摇曳的灯笼映出幽幽的红光。
今年的年过的十分安静啊!安静的没有年节的气氛,也越发让人怀念以前的情景了。
除夕本是个十分重要的日子,一家子人聚在奶奶家的小屋里,其乐融融,满庭院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在天空中绽放的一朵朵烟花,一闪一闪,似给天边挂上了霓虹灯,坠落的星火照映出人们幸福的面容,一闪一闪,似永远也不会停歇。耳边被接连不断的鞭炮声充盈着,忽远忽近,抑扬顿挫,此起彼伏。
推开门,一溜长长的红炮仗静静躺在院中,大人拿着点燃的香头触及引线,火花立即沿着引线窜了过去,小孩们连忙捂耳后退。“嘭啪啪嘭”,炸开的炮仗四处蹦跳,即使捂紧耳朵,也挡不住那隆隆的震动声。当小孩们只顾捂耳逃窜时,原本一大串的鞭炮已燃到尽头,只剩下红碎屑四处飘散,和那还未消散的浓烟与火药味。
我喜欢老家的年,喜欢它那独一无二的气氛,喜欢它那得天独厚的环境。
在那黄昏太阳还未消逝前,阳光象破碎的蛋黄倾泄下来,金黄的浓汁流淌天边。一望无际的田野与天在远处合为一线,微风轻轻拨撩着人们的鬓发,吹起黄河之水簌簌的波澜。火苗在风间跳动,吞噬着金色的元宝纸钱,直到它化为一缕细灰,随风飘散于天地间。村民们手拿香柱,在这广阔的天地间,祭拜着自己的祖辈们。这一刻,他们就像那天地之子,融入那壮阔的天地中。周围静默下来,只有风还在轻轻拨动人们的碎发。远处树林摇动,似是天地给人们的回声。
风声过去,一切又在眼底瞬息模糊起来,灯笼依旧散发着幽幽的红光,漆黑的夜晚依旧冷冷清清。我离开窗台,默默回到了自己屋内。这么多年没有比在老家过的更好的年了。
家读后感作文篇11
我的.家乡在茂名,我们茂名有一个独特的节日年例。顾名思义,年例就是年年有此例。年例来由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也就是说,在年例那一天要进行游神,用于驱鬼。
“游神”就是把神像抬起来,绕着村子走一圈,据说这样做可以驱鬼,也可以保佑自己家以及全村的村民身体健康,五谷丰登。说起游神,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传说在光绪时期,有一个地方出现罕见的大旱灾,当地的县官不忍心看到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便开仓救人。谁知县官因为这件事得罪了朝廷,有一大批官员上奏将他斩首示众。在他行刑前的一个晚上,他梦见了一位神仙,神仙对他说:“你是个好人,你不应该死的,当你重新生活后,要把我抬出来绕着村子走一圈,以保佑全村各家平安、吉祥、五谷丰登。”第二天,他果然没死,他再三回忆着梦,发现梦中神仙与小庙里的安济圣王长得一模一样。于是这个地方便有了年例,也就是游神这样一个习俗。当然,每个地方抬的神像不一样,我们茂名所抬的神像是观音菩萨像。
年例不仅要游神,还要在家中摆上十几围的酒席,菜主要是白切鸡、鸭、炒白菜、炒米粉……在年例,每家每户都要赶回家乡,准备酒席、食物、饮料等东西。年例一定要吃鸡、鸭、鹅,这样可以保佑自家的鸡鸭鹅不受病毒感染,而且越养越多。
年例是我们家乡一个独特的节日,它拥有独特的习俗,所以我们一直保留着这个节日。
家读后感作文篇12
什么是家?什么又是国家?前者是每一个人类最终的归属,是我们寄托自己感情最好的地方。后者则是亿万个不同的家庭相同的精神的存放站。
家与国家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家,国家何成;没有国家,家又何建?可以说,家就是国家,国家即是家。70年前,我们的家曾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劫难。一群“不速之客”无情的将它洗劫一空,并且满载着赃物高唱凯歌的离去,还留下了标志着我们这个家噩梦至此开始的标志——圆明园遗址。接着,一批又一批受到鼓舞的敌人不断地强行进入我们的家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们的家人在他们的蹂躏下奄奄一息。一瞬间,歌舞升平变成了硝烟弥漫,欢声笑语换做了唉声叹气。我们能忍受着这一切吗?不能!于是,便有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了我们共同的家而去奋斗,而这一战,就是八年……
但是!如今,我们的家已经日渐繁盛,往日的耻辱一跃变成了举世震惊的成就。从“青藏铁路”到“太空漫步”,从“神飞八天”到
“蛟龙入水”……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说明我们伟大的家正在逐步从
弱小走向强大,从落后迈向先进。所以,正是因为这一切,我们更需要去热爱这个家,并且继续用自己的知识与头脑去为这个家的改变而奋斗!
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祖国就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家。
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热爱这个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