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关于家乡的风俗作文

| 新华

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个文化传统节日,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为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到了清明节,扫墓的人们都会去先人的墓前鸣放鞭炮。听家人说放鞭炮,是为了叫醒在坟墓中的魂灵,让他们从睡梦中起来收好后辈们供奉的钱材。而现在随着绿色扫墓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大家也开始提倡在墓前放几束花,磕几个头,以敬哀思就可以了。

每年四月五日起床后,我们一家就会搭上爸爸的汽车,启程前往白沙,给死去的亲人扫墓。

我们手提祭品,心情沉重地往山上走着。亲人墓前的草已长得很高了,外公把墓前的草清理干净后,我们便将火点起来,把纸钱一张一张的分开后,一点一点地放进火里,烧给在坟墓中居住着的亲人的灵魂,再虔诚地插上香,在坟墓前磕几个头许下自己的心愿后,最后将花束摆放在坟前,我们才会离开了。

清明扫墓,既是为了纪念死去的亲人,怀念他们的音容笑貌;又是一种信仰,在列主列宗之前许下愿,鼓励让自己在新的一年多多努力。我想,这就是清明扫墓经久不衰的缘由吧。

描写关于家乡的风俗作文篇2

进入寒冷的冬季,人们都喜欢吃热乎乎的美食。但在我们延边地区却不是这样,越是三九天,人们越爱吃冰凉的辣白菜、各种泡菜、凉拌菜、带着冰碴儿的冷面,特别是小孩子更喜欢冰箱里的冰棍、雪糕。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室内有地暖、屋里又干燥,人的体内火气大,所以喜欢吃冰凉的食物降噪。

一到冬天,我就特馋冷面。每天都盼着家人带我去吃它,终于有一天,爸爸、妈妈有空能带我去吃冷面了。

冷面,通常指延边朝鲜族冷面。在我国北方地区也有为符合当地口味而进行改良的冷面,但那些只能算是荞麦凉面罢了。唯有我们延边地区朝鲜族冷面才是最正宗、最美味的。冷面是以荞麦面为主要食材,把牛肉以文火熬制数小时之后的汤汁,放冰箱冷却至零摄氏度为汤;再加入适量的大头菜、牛肉片、鸡蛋、黄瓜丝、鸡肉丸子、苹果梨、松子等延边特产食材为辅料;再加上一大匙特制的灵魂辣椒酱。一碗地道的延边冷面带着冰碴儿喷着清香上桌了。

你别急着吃面,先尝一口汤汁。“吱——咕咚”嗯,就是这个味,酸甜、冰凉、清新、微辣。再欣赏一下碗中的食材,火红的辣椒酱、翠绿的黄瓜丝、雪白的鸡蛋、深棕的荞麦面、晶莹的冰块、再加上大片大片的牛肉。“快吃吧,再不吃爸爸就会抢你的面了。”我被爸爸的催促声音叫醒了。拿起筷子一顿吸,一顿夹。其间也不忘另一道美食——锅包肉。吃冷面不配上锅包肉,那你就外行了。滚烫的锅包肉沾上冰凉的冷面汁,咬上一口,简直是人间美味、绝佳吃法。

“便得一年生计足,与君美食复甘眠。”我最喜欢这种摸着圆鼓鼓的肚子,拉着爸爸、妈妈的手的感觉。冷面中的酸甜冰辣、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唯有家庭团聚的温暖才是我最爱冷面的理由。

描写关于家乡的风俗作文篇3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春节盼来了。

除夕那天,妈妈拎着我上街,陪她买菜,街上人山人海。物品各式各样,什么都有。我走在大街上四处张望,桥街边一个卖鞭炮的老人正在大喊:瞧一瞧,看一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鞭炮大减价。一群人闻声赶来把那边买。卖鞭炮的小摊被堵得水泄不通。

看右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和一位店主砍价,这位老奶奶平时说话磕磕巴巴,没想到在砍价时说得滔滔不绝。此时的店主崩溃了,算了,大过年的,按她出的价格卖给她吧。老奶奶拿着东西满载而归。

妈妈买来蔬菜水果肉等就拉着我回家了。

到了晚上,妈妈、奶奶、婶婶一齐拥在厨房包饺子,爸爸、爷爷、叔叔在家高谈阔论,我弟弟表妹躲在一个地方玩儿游戏。我们玩了一会儿,觉得没意思。于是趴在窗户上看夜景。月亮已经挂在了天空中,散发着金黄色的光芒。下面是我住的小区,已经红通通的一大片,我又来到了厨房,看着妈妈她们包饺子,她们先用手托着皮,用另一只手拿起勺子,舀了一块肉,放在皮的中间,再将皮的两端合起来,折成百褶裙的花边,好美呀!

妈妈看我如此出神,便招呼我一起包。我坐在桌子旁边,也学着她们的样子包了起来,没一会儿,一个饺子包成。我托着饺子。满是得意,可是下一秒,馅儿就破皮儿而出,扑在了我的手上。我连忙在拿了一张皮,在外面包了一层,没想到,又漏了,我气急败坏,一口气包了三层,这个饺子在其他饺子中算是个大王。

饺子煮好了,我们一家人围在桌子旁,吃着说着笑着,好不热闹。窗外的鞭炮声响成一片,人们的欢笑声也响成一片,在预示着新的一年来临。

描写关于家乡的风俗作文篇4

我的家乡是有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荆州,在历史上它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借荆州、大意失荆州、单刀赴会这些事件都是在此地发生。荆州地处江南,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家乡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多,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抓周”这个风俗了。

“抓周”又叫“试儿”,这种风俗已在民间流传许久,它是用来卜测小孩儿将来志趣、前程和职业的仪式。同时,长辈们对小孩的前途寄以厚望,也借周岁之际祝愿一番。

在孩子周岁那天,家里人总会邀请亲朋好友们到家里来做客。大人们通常会围坐在床边,在小孩子面前摆上各种小玩意,有毛笔、算盘、剪子、书本和钱币等等,然后让孩子在众多物品中挑选最喜欢的那一个。小孩子坐在床中央,好奇地看着周围的大人和自己面前摆放的这些东西,思考一番后便慢慢地爬过去,伸出自己那胖乎乎的小手在这些物品中拨来拨去,随后拿起自己最中意的那一个在手中摆弄着,这时候大人们就会高兴得笑出声。如果孩子挑中的物品正好是家长心里期望的话,他的父母就会非常高兴和得意。如果孩子抓到的是书本或者毛笔之类的东西,大人们就会不禁赞叹道,这个孩子将来长大不得了,一定是个爱读书有学问的人。但是若孩子拿了玩具或者糖果的话,家长不免就会露出失望的表情。

抓周这个风俗从古至今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它寄托着长辈们对孩子美好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如自己所愿,身体健康,长命百岁,长大后能为家里带来财富和荣誉。同时通过抓周这个活动,也可以把平时很难见面的亲朋好友都邀请到一起共济一堂,借为孩子庆祝周岁的形式相聚在一起,这也不失亲戚朋友之间联络感情,话话家常的一种好方。

描写关于家乡的风俗作文篇5

清明,象征着春天的开始。清明节这天,人们踏青、扫墓,吃清明节特有的美食——清明粿。

制作清明粿,看似简单,实则工序复杂。青是做清明粿的关键。在外婆家河对岸的路旁,有许多青,这种不起眼的野菜,就是给清明粿染色的关键。到清明节的前几天,外婆就会采摘一大桶青回来,剪下嫩的部分,研磨成粉。外婆告诉我:这种草长相普通,很难发现,但只要上面没有白色细绒毛,就一定是假的。

磨成粉之后,把青粉与糯米粉、米粉、水和在一起,这一步,也需要细致的手法。青粉是一小团一小团的,需要用手把青捏碎捏细,不然吃起来就有疙瘩。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小块,在里面包由笋、雪菜、肉、豆腐干炒成的馅。粿上的花边很独特,要包成类似锁形的形状,这种包制手法,外婆和妈妈总是很熟练,而我学了好多次都还没学会。一个个精致的清明粿排排摆放在桌上整张桌子都摆满了。每每到这个时候,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吵着要吃了。大人们就在蒸笼上放上一小段一小段的粽叶,一段粽叶上面放一个清明粿,这样吃的时候不粘手。

待那清明粿蒸好时,一揭锅盖,满厨房都飘着青的清香。锅里躺着的,是一个个晶莹透亮的墨绿色的清明粿,而孩子们早已垂涎欲滴,一人一个抢去吃了。一口下去,满满的馅料,还有油流出来。粿的味道美味可口,让人吃了还想吃。

做好的清明粿冷冻在冰箱,可以保存半年以上,但通常一桌的清明粿,在六月底就吃完了。

清明粿,一道舌尖上的传统美食。是我记忆深处的美味。

描写关于家乡的风俗作文篇6

一年一度的春节到来了。在我的家乡有一种风俗,那就是在正月初一这天晚上舞龙。

“鼓咚咚,咚,鼓咚咚,咚……”哪儿来了一阵击鼓声?难道有什么特别的节目在广场上表演吗?

刚一走向广场,就见到一片火红的灯光在路道上跳舞,看戏的人们响起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十几位舞龙者有的伴奏乐器,有的舞着龙,有的在喝彩……

只见那龙,全身都是火红的鳞片,一片连着一片,中间没有一丝缝隙。龙头上长着75度至85度的嘴,头上两个龙角向后倾斜,鼻子上长着两条又细又长的龙须,上面还有一双既圆又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舞龙开始啦!只见一位魁梧的大汉手上举着一个跟足球一样大的龙珠,上面镶着五彩缤纷的花纹。龙看见后,立刻直奔龙珠,随着龙珠升腾。大汉在龙面前把手中的棒子抡了几大圈,龙也随它,一圈又一圈的盘起。过了一会儿,龙似乎累了,停留在半空,身子围成一个大圈。接着龙珠又上下摆动,龙紧追不舍,也跟随着上下摆动,犹如海面上刮起了一阵风,把浪吹掀翻了。不一会儿,龙珠直冲云霄,龙也不甘示弱,一圈一圈往上盘,仿佛这是一座黄鹤直冲太阳。龙珠见状,马上缓缓下降,准备落入人间。龙可不想放弃,仍就跟龙珠一起下凡。最后,龙珠边上下摆动,边围着广场绕圈,龙也在它的带领下形成连绵不断的山脉。

这正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所讲到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描写关于家乡的风俗作文篇7

我的家乡山西忻州过春节的时候,有很多习俗,今日我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一项——蒸花馍。花馍表达了人们对完美生活的向往,除了过年,小孩子过十二岁生日,结婚办喜事都要蒸花馍。花馍能够捏成不一样样貌的,十二生肖,各种花鸟,技艺高的连龙凤都能捏出来,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艺术品。

我过十二岁生日时,奶奶要送给我一份厚礼,我十分好奇,所以跟着来到厨房,到底要做什么呢?我一再追问下,奶奶最终说出了这份厚礼——花馍。奶奶在案板上撒了些面粉,拿出发好的面,就在案板上使劲揉搓,不一会儿就揉出了一个大面团。奶奶还说面团不能太硬,否则蒸出的馒头容易裂开,也不能太软,否则成不了形,我似懂非懂地在旁边点了点头。揉了好长时间,奶奶将大面团切成几小块,又开始揉起来,我询问奶奶要做什么样貌的,奶奶想了会儿说要做十二生肖。奶奶拽了一点面在案板上搓,越搓越细,最终在较粗的那一端用剪刀剪开一个小口,在两侧粘上黑豆,一条小蛇便做了出来。之后,奶奶又揪了稍大一点的面团,捏出上下大小一致的形状,轻轻拉出耳朵,用剪刀在靠上的面部中间剪了一下,在中间的身子部分剪出手脚,再用红豆做眼睛,兔子也做好了,奶奶用蛇缠住兔子,名为“蛇盘兔”,祝我节节高升,我高兴地拍起掌来!

之后我了解到,“鱼”指五谷丰登、“龙”指时运亨通、“莲”指喜气迎门。“花馍”这种艺术我们不应当让它失传,应当永久保留下来,因为那是老祖宗们留下来的东西,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学习,去研究,去把它发扬光大!

描写关于家乡的风俗作文篇8

过年了,大家忙得不可开交。我家“大厨

”———爸爸正在炒菜呢。只听见“哗啦,丝”的声音,芹菜被倒入了锅中。翻炒,加料酒,加盐……再翻炒。一团团白烟往上飘,往上飘,直到被油烟机吸走。只闻见了一股浓浓的香味。

小朋友则在家门口玩烟花,一串串烟花在他们手中挥舞,摆动,有趣诱人。夜深啦,一家人围在大圆桌上,有说有笑,其实大家问的话说的都是在关心对方,表哥突然发问:“大,你期末数学考了几分啊?”又问了姐姐高考成绩怎么样?大家其乐融融相互敬酒,互相传递着自己浓浓的爱。

晚饭过后,人们在门口燃放的鞭炮“噼里啪啦”的响。空中那一朵朵五彩缤纷的烟花陆续绽放,开出了一朵朵绚丽的大花。胆小的小朋友捂着耳朵躲在了角落,胆大的则看着烟花一蹦一跳,兴奋得不得了。

“哎,你们快点来啊,春晚快开始了,快来看哎”“来喽”大家都聚在了一块看春晚。一看到有趣搞笑的地方,大家就“哈哈”大笑个不停,你指我说说,我指你聊聊。那!场面多么幸福,多么美好,多么难忘。

已经零晨1:00多了,没错,过年这天呢,晚上都是要通宵熬夜的,都是折一些小玩意儿,看电视,看春晚。做着,看着,玩着,不知不觉地就睡了着了。

天刚一亮,人们就换上了自己的新衣新鞋,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开启了自家的拜年之旅。

“叔叔,阿姨新年好!”只瞧见叔叔阿姨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大红包递给我们,我们假装客气不要,但手还是捏着红包不肯放。

我们去给已故的爷爷扫墓,烧纸钱,焚香,放烟花,为家人祈福……

在我们这,过年是忙碌的,充实中其乐融融。

描写关于家乡的风俗作文篇9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新年里,我的家乡——陆丰,也有不一样的习俗。

在我的家乡准备过年时,家家到几十里买年货,要准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八就开始大扫除了,家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将垃圾、灰尘扫走后,就把买的吃的摆上桌,让客人和家人吃。在这一天,已经渐渐会有客人来做客了,无论是隔一面墙的邻家亲戚,无论是百里相隔的朋友,都会赶来做客。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海鲜与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这一夜,在广场上会演“潮剧”,会有很多人前往观看。不仅如此,在广场上还会有人在赌“鱼虾蟹”,时不时连小孩子也会拿着十块、五块前往去赌一赌,因为过年开心。此时此刻,大部分店铺已经关门,因为都去看戏了。

正月初一与除夕截然不同。这一天,大人们都在家中看看电视什么的,只有小孩偶尔去找朋友一起玩。

元宵来临,有一个高潮到了,许多的人都蜂拥而至、三五成群到自己的亲戚家拜年,小孩子都应接不暇,嘴里不停说着“新年快乐”等吉言,然后不停收着红包,到下午时会有舞狮不断进入一户户人家,舞狮代表吉祥,意味福气来了,大家都十分乐意它们进入自己家中。

一眨眼,新年就要过去了。在正月十七过去,家乡的新年也就算过去了。学生们该去上学,大人们又去照常工作了。虽然新年过去了,但小孩还会放放鞭炮,还有零零散散的客人前来做客,大家都不舍得新年过去。

描写关于家乡的风俗作文篇10

溧阳,春秋时代已有其名。秦建县制度,悠久的历史蕴育出璀璨的文明。秀美的山水养育了万物生灵,更孕育了溧阳的地方民俗文化。

跳马灯是是我们溧阳民俗文化之一,已被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观看跳马灯是我们们过春节必看的传统节目。今年却是个例外。

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当时地方发生瘟疫,无良药可救,百姓为驱邪避灾,送走瘟神,便扎起纸人纸马,扮成各种神灵,嘴里念念有词,跳出各种障法,以祈福消灾。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驱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马灯有毛竹编制成框架,用涂上鲜艳颜色的纸裹起来,神态兼备,栩栩如生。十匹马是神马,配有神将,马童,护卫者,旗鼓铳手等相应的角色,十位神将身披战袍,头戴木雕面具,其余的身着黄裳。马灯表演分上下两场,场面壮观。上半场表现杨家将率众抗击敌军,令旗指挥十匹神马,首先是包围敌军,十匹神马踩着鼓点依次围场转圈,有小圈变大圈,先慢走再快跑,越跑越快,奔跑跳跃,象征正在包围一座城池,分头作战,几个回合,人喊马嘶,刀光剑影,杀声震天。锦旗迎风猎猎,时而高举,时而舞动。锣鼓时而奏出高昂激越,时而奏出急急风。十匹神马兴高采烈,十位战将欢欣鼓舞,逐渐排列出‘天下太平’阵图。下半场表演军民共庆胜利,祝福万民安居乐业,逐渐排列出‘五谷丰登’阵图。在锣鼓的催促下,在村民的喝彩中,边穿梭边变换,边跳跃边奔腾,这充满着乡土气息的马与灯,人与马之舞,让人心动,让人难以忘怀。

跳马灯,作为我们溧阳的一种地方民间习俗文化,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给一年一度的佳节带来喜庆的气氛。

245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