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至的作文

| 新华

关于冬至的作文篇1

冬至又名‘一阳生’,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之间。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所以,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往往选在在冬至。冬至又被称做“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枢的日子,这一天之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

关于冬至的作文篇2

今夜是冬至夜。三九严寒,外面寒气彻骨。我家里却温暖如春,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吃了汤圆大一岁”。今晚要吃汤圆了,这是冬至的传统习俗,而且妈妈又特赦,批准我和表妹、表弟可以一起搓汤圆。我们高兴得在大厅里欢呼雀跃。

只见妈妈先打来几勺白花花的汤圆粉,接着加了些温水与汤圆粉一起用力和面,把汤圆和成了一团。我用手一捏,觉得它像橡皮泥,又像棉花糖,软滑有弹性。我们照着妈妈和奶奶的样子,有模有样地揪些小面团,先把小面团搓成一长条,接着把长条分成寸长的一段段,然后拿起一小段放在手掌心,两手轻轻揉搓,一个小圆子的汤圆就诞生了。

水开了,我们把一个个洁白的小圆子放进锅里,一个个汤圆像爱睡的小娃娃静静地躺在锅底。不一会儿,水又开了,汤圆像一个个打着哈欠、调皮小的娃娃慢慢地浮起来。妈妈连忙把火力关小,个个汤圆在锅里不断地翻滚着。又过了一会儿,汤圆皮软了,熟了。

一碗碗热腾腾的汤圆出锅了,上面还撒着用白糖、芝h和花生磨成的糖料,顿时,我的眼睛亮了,嗅觉也灵了,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圆圆胖胖的汤圆往嘴边送,太烫了,又连忙搁回碗里,可是实在又馋得很,只好翻来覆去地把那个汤圆左吹右吹,待它稍稍凉了,又忍不住地往嘴里送,一口咬下去。那汤圆色滑洁白,滋润香甜,爽滑软糯,不粘筷,不粘牙,味道太美了!表妹和表弟也在一旁皱着眉头,闭着眼,大张着口,唏嘘唏嘘地狼吞虎咽,真是太甜蜜了!

吃汤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可惜爸爸却独自一人在外地出差,今晚我更想念他了。

关于冬至的作文篇3

昨天冬至,早上起床时和妻说要去看看父母,让她中午做几个菜。

老旧的风俗:冬大如年。又会如清明时一样,一竹蓝中放几个小碗,半碗的菜,两个酒杯,两双筷子,两碗米饭,一瓶白酒,还有那些几十亿几十亿的纸钱.......

每次要去见父母,心情都很复杂。时间都说能使一切淡去,而我却越发思念早早离开我的父母。也不知道想他们什么,只是一种丝丝绕绕的东西在心里。

那年的春天天气很冷,说是春天其实就是正月里,父亲的离去冲去了几天前还一家团圆的喜悦。

那天,送父亲去火化时,临行时我替父亲正好了帽子,又一次的看着父亲安静蜡黄的脸,那时用手抚摸父亲的脸,凉凉的,直钻心里,觉得父亲怎么一下子离我那么远那么远,远的我说什么话他都听不到。

车队到了殡仪馆,火化房内我是唯一跟进去的亲人,或许想最后送一程父亲,或许不想那一扇小门过早的关闭了我与父亲牵连,我一直跟着父亲,尽管他已不再说话,静静的躺在那里,可还是我实实在在的亲人。

一块铁板,一辆四个轮子的手推车,父亲安静的躺在上面,我已没有泪水,麻木的立在他身边默默的等。

随后一个工人过来,问我还跟进去吗?

进去吧。我说

里间一排几个炉膛,虽都关着炉门,可我知道那里就是彻底的让人抛弃肉体升到天堂的地方。房间里温度很高,却越发使人彻骨的冷。当我再一次替父亲整理好宽大的衣服后,目送父亲被送进那个膛口的一瞬间,一声沉闷的关门声一下子击碎了我,感觉就像一个冰人突然被致力一击碎成一地,无法再去拼凑自己。

那个沉闷的关门声关闭了阳世的大门,从此也就真的和父亲阴阳两隔,从此也就真的别离了养育教导我近三十春秋的父亲,一直喃喃的问自己这是不是真的?

一切来的都显得措手不及,措手不及的让我觉得父亲只是出远门了,可也知道再想见到父亲,只是幻想,如若相见也只有在梦中。

后来果真在多少个夜里,我牵着父亲的手围着他转圈,唱着父亲教给我的歌谣;爬上父亲的腿上揪他的胡子;在我生气时一下躺在地上四脚朝天乱踹撒娇,直到父亲把自己抱在怀中夸我乖。

花开花落,雪化草绿,一晃又去十几载

此生,此生我已明白,世上只有这样一个伟大的男人给了我无尽的爱,那是父亲,任何字里都无法描述那份重量,那是点滴中的深沉。我如今的记忆早已支离破碎,可一直丢不掉的就是那份远远的怀念。

今年冬至却没有去看成父母,留到春节吧,我定带着孩子前行......

关于冬至的作文篇4

杜甫《小至》有言,“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说的便是冬至了。次日之后,白昼渐长、积雪覆盖的疆域渐远。山脚下结冰的湖面、板结的泥土、城市玻璃幕墙里腾起的雾气无一不在提醒人们:静谧的初冬时光已如约而至。

冬至节气源于周秦,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秦时代,以冬至为岁首,算作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渐强,意味着下一个循环即将开始,是大吉之日。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初人们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汉朝时期又称“冬节”,这天人们祭祀天神人鬼,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唐宋时,冬至和岁首并重,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前后的落雪是古城不可多得的美景。择放晴的冬日,随车行进在路间,远处巍峨的秦岭被阳光照亮,山脉下被积雪覆盖的麦田闪着晶莹的光。融化的雪水流进瓦砾间,坠落在古刹的钟鼎上,滴滴答答地敲打着前朝的轶事,顺着屋檐、窗棂看去,到处弥漫着长安的模样。又或是从信远楼开始漫步,深吸一口湿冷的空气,将秋日的愤懑与烦躁印在雪地间。那些长在竹园餐厅外的竹子同深秋的飞黄、初夏的嫩绿一道,静静掩盖于这大地间,保守着一个关于春日的秘密。走不多时,回头望去,大地间干干净净、白茫茫一片。当然,倒也不是全部的素白萧瑟,那些偶尔掠过的灰雀儿,低矮的冬青,衣着鲜艳的少男少女都平添了些许的活泼。

“冬至到,吃水饺。”小时候,冬至吃饺子是族里户面的大事,加上饺子本身复杂的制作工艺更道出了年幼时代对冬季最大的满足。和面,隐含着中国传统文化阴阳两级的意蕴。面粉和面盆相互碰撞,并随着水、蛋清的流入慢慢变得粘稠,趋于胶着,显得弹性十足且兼具美感。选鲜嫩的韭菜和猪前腿肉作为馅料,加些许姜末和葱末,在案板上剁好、窜成团。诱人的馅儿配上薄皮,用力篡紧后丢入锅中。管不得热烫,蘸着酸辣的酱料,一口咬下去,流进嘴里的馅儿裹着一年头的酸甜苦辣。

“少小离家老大回”已经成为现代人无法回避的事情。奔波于异乡异地,咬一口饺子,家乡那蜿蜒的小径、鸡鸣犬吠的屋舍、甚至于攀爬在桑树上的天牛,此时都随着浓郁的汤汁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冬日的肃穆由此变得温情,而对来年春日的期盼也越来越浓了。

 

关于冬至的作文篇5

周五放学早,我们飞快地收拾好书包、拎起外套,背起书包,就从教室冲了出去。我们商量好在校门口会合,一起骑着自行车共同前往学习小组。冬至未至,风已经带着寒意。

风,吹起外套,呼啦呼啦地响。外套鼓起飘扬成翅膀,我们飞快地蹬着车子。经过地道桥时,顺着倾斜的桥面疾驰而下,身边是呼呼的风声,两边的风景不断变幻。而眼前的世界,轮廓钝化逐渐变得模糊起来。天转冷,但是我们却感受不到风中刺骨的寒意。因为,我们乘着风,我们是“风一样的女子”。

很快到达目的地——科技大学。我们将各色的自行车整齐地排成一排,说说笑笑地向教室走去。教室里像退了潮后的海面,风平浪静,无波无纹,我们坐在各自的位置上开始自主学习。陆陆续续有同学走进教室,每次伴随吱呀吱呀的开门声,教室里都会引起一阵骚乱,打个招呼,开几句玩笑。男生到齐之后,就拿起足球,一起闹哄哄地奔下楼去。他们在做什么?楼下的空地上时常看到男孩子们的身影,他们开发出各种各样的足球新玩法,如“足球版”丢鸭子、“足球版”踢毽子,“足球版”遛猴……。当然,有时候声音太大,打扰了大学生们上课,我们也会挨一顿骂,但挨骂之后,往往是相顾无言,尴尬仅持续几秒,转瞬即逝。不知是谁打破了尴尬的沉默,下一瞬,就勾肩搭背地拿着球到稍远的地方继续疯狂。经常到了吃饭的时间,到处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即使找到他们后,也只能是漫长地等待,无数次的“等一会儿”,“再等一会儿”在天空中回响……冬天未至,天黑得不算太早,夕阳西下时,我们的笑声在满天晚霞中随风飘散。

在回家途中,夜幕低垂、深邃宁静,没有星星、没有尘埃。我喜欢找一条僻静的小路慢慢地走,享受那片刻的宁静带给我的心安。明天就是冬至,气温骤降,但人心很暖。冬日的暖意,承载着少年的无畏与轻狂,勾勒出少年心中梦想的模样,向人们传递着爱与希望,……

冬至未至,一身暖意,心中满满地爱与希望……

关于冬至的作文篇6

冬至,又名冬节、大冬、亚岁、小年、履长节。冬至的起源悠久。人们将冬至称为小年,是因为周代建子,以十一月为正月,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秦汉又续沿其制,这个观念一直流传到今天。汉代改称冬至为冬节、日至。从南北朝至唐宋称冬至为亚岁或岁首。

冬至,又名冬节、大冬、亚岁、小年、履长节。冬至的起源悠久。人们将冬至称为小年,是因为周代建子,以十一月为正月,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秦汉又续沿其制,这个观念一直流传到今天。汉代改称冬至为冬节、日至。从南北朝至唐宋称冬至为亚岁或岁首。

冬至为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阳历的二十二、二十三日间。按照天文学的解释,冬至日太阳到达黄经纬度270度,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我国传统的阴阳观念则认为此日阴极而阳至,日南至,渐长至也。这些自然现象成为丰富多彩的冬至日活动的依托。

冬至的别称长至。也叫长至节。这是以自然现象为基础的别称。自夏至以后白昼渐短,到冬至达到极点,其后白昼渐长,因此冬至别称长至,意谓白昼之长将(已)至。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诗云: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若将冬至视作节日,相应地也就有了长至节的别称。冬至日,为长至节。小学学生衣新衣,携酒脯,各赴业师拜。

亚岁。这是与年节相比较而生的别称。意思是冬至亚赛年节,和俗谚冬至大如年如出一辙。魏陈思王曹植《冬至献袜颂表》有句云:伏见旧仪,国家冬至,……亚岁迎福,履长纳庆。又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浙江临安》:冬至俗名亚岁,人家互相庆贺,一似新年。吴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说。

在民间,将此二者加以比较的俗谚颇多,这些俗谚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冬至节俗的大众心理和社会生活基础。

关于冬至的作文篇7

为了让我们感受冬至的乐趣,我们班组织大家在冬至那天包汤圆,一听到这个消息,全班同学都兴奋了。

今天,同学们到了教室,就按捺不住激动,欢快地叫了起来。时间过得像一只只飞鸟,一瞬间就到了写字课。老师同学也带着自己的工具来了。同学们先去洗一洗自己的小手,再来搓汤圆,捏小动物。每一个人都在教室门口进进出出,忙忙碌碌的。就连老师也在帮忙,她们真辛苦。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认真地捏了起来。有的同学眉开眼笑,有的同学专心致志,有的同学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到处想学一学别人的经验。

过了一会,老师叫我们烧水,因为何立丰同学没带锅盖,我们等了好久好久,水终于烧开了。我们把汤圆放进锅里煮,十几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汤圆一上一下地跳动着。等到煮熟了,每个同学像小馋猫似的一拥而上,一只只沾着的小手拿着碗向老师走去。我们小组一共吃了6包汤圆。

真是一个快乐的冬至啊,大家都感受到了包汤圆,煮汤圆的乐趣,玩的很开心!

关于冬至的作文篇8

“阳春始于冬至,闲时多食杏仁、核桃、榛子、花生等坚果,少糖类、脂肪和盐”。听着车上广播中那富有磁性的声音,我感觉自己被带到了那个温暖冬天的晚上。

“12月22日,冬至就要来了。”我想,看窗外的'行人紧裹着外衣,风吹得地上的叶子起起落落,我想:“冬天真的要来了。”

记忆回到几年前的一个傍晚。我和妈妈在放学的路上,穿过一个又一个小巷,风灌满了所有的巷子,呼呼作响。我裹着一件厚棉袄,笨拙地跟在妈妈后面,看着妈妈手里提着一袋汤圆和一袋饺子,我不禁问道:“妈妈,买饺子和汤圆干什么呀?”妈妈搓搓手说:“听说冬至要吃汤圆饺子,我就买了点。”那如果妈妈没听别人说,可能今天就是普通的一天。确实,冬至对于我老家来说,没有把它当节过的,只把它当作是一个节气——冬季的中间。可以说冬至在我们心中是没有概念的。

“汤圆!”我兴奋地看着妈妈,欢欣雀跃。抬头看树,我看到树叶已微黄但仍旧茂密,它摆弄着它的双手,在冬日的风里摇摆起舞。

从此,我的记忆里多了一对词语——“汤圆、冬至。”

回到家里,妈妈把汤圆和饺子用凉水冲洗,然后放到一旁解冻,又催我给爸爸打电话叫他回来。她自己也没停下来,从口袋里拿出手机给远在广州的哥哥发了个信息“冬至快乐。多穿衣服,别着凉了。”接着,妈妈又去煮东西了。

她很忙,但她看上去很满足。为什么?我也不知道。

汤圆煮好了,饺子熟了,爸爸也回家了。我们拉开椅子,坐下,在暖暖的汤圆热气中吃饭,它包围着我们,很幸福也很满足。这时,妈妈的手机屏幕亮了:哥哥的回信。屏幕上浮动着几个字:“冬至快乐,妈!”我咬下一口汤圆,里面的糖心流了出来,流到我的心田。我,好像明白了冬至的含义。

我往阳台上一看,一轮蛋黄似的明亮的月亮半隐于云朵之中,那是团圆。

思绪又重新回来,今年冬至我们吃什么汤圆呢?

257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