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基本知识考点

| 徐球

通过不断的复习和巩固语文高考知识点,可以确保在考试中能够准确无误地作答。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高考语文基本知识考点(最新),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高考语文基本知识考点

2024年高考语文基本知识考点(最新)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训练

这部分内容,在上文有所提及,此处,再做强调。

(1)小说中的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典型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具普遍性、更有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体现中心思想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通过整理、提炼和加工,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具普遍性、更有代表性。

(3)小说的环境

小说的环境和人物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时,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背景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考场上如何快速读懂小说

考场阅读与复习课、练习课阅读一样,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要求学生能够在10分钟以内,把一篇千字左右的小说读2-3遍,如果平时缺乏快速阅读和整体阅读训练,很难读懂、读透一篇小说。

快速阅读的目标,是在答题前整体把握文本,对小说的内容、结构和突出的表达技巧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小说阅读需要2大能力:①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②解题能力。

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认知、理解能力在高考中,直接体现的就是快速读懂小说。

如何快速读懂小说呢?需要掌握「5步阅读法」。

小说具有艺术作品间接、隐晦、曲折地反映生活的共性,考场上要快速、准确获取小说文本信息,必须有「入」和「出」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直接、有效、有力的方式就是抓文体特征。分5步进行:

①划分层次,理清情节

相对于把握小说的典型人物、作品主题这些内在的、隐含的要素,情节是外显的。因此,理清作品的脉络层次,由外而内,是从易到难阅读小说好的突破口。

小说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部分。先概括自然段段意,将概括的内容,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切分。这样,小说的构架就出来了,为下一步阅读作好铺垫。

②依据情节,把握形象、意义

塑造人物,是在小说叙述和环境描写中来完成的。把握人物形象,要依据小说情节(小说中发生的一件件事)来概括分析。

③分析环境,明确作用

在作品中,环境对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有着特殊意义。分析环境,就是要理解环境描写与塑造人物的关系,与表现主题的关系,明确它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④提炼整合,概括主题

把握小说的主题,是读懂小说的主要标志。但小说的主题表达不像论述类文本那样直白,也不似散文用抒情议论表达,它往往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让读者借助情节、环境等感悟出来。

这就是阅读小说「入」和「出」的过程,是「悟」的过程,要下综合归纳的功夫,除要联系小说3要素看主题外,还可联系小说的标题、题材、有意蕴的段落和语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综合,才能准确概括小说主题。

⑤把握技巧,鉴赏艺术特色

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有肖像、心理、动作(细节)、语言描写。小说中刻画人物时,运用的手法是灵活多变的。

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实写和虚写;人物间的对比、映衬等。鉴赏艺术特色,要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赏析,才能获得综合审美的效果。

唐代散文高考知识点

①韩愈。韩愈,字退之,自号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著《昌黎先生集》。

②柳宗元,字子厚,又称柳河东。写了的《永州八记》著有《柳河东集》。

3、唐人传奇(小说发展的成熟期)

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的《柳毅传》都是较成熟的文言小说。

宋代文学高考知识点

1、宋词和宋诗

①以苏辛为代表的宋词豪放派。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其诗、文、字画都有极高成就。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著有《苏东坡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

②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人为代表的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姜夔。

③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和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陆字务观,号放翁,著有《剑南诗稿》。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伶仃洋》。

2、宋代散文①的“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

②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

3、宋人话本话本是“说话”艺人的底本、话本有《大宋宣和遗事》(内有水浒故事)《三国志平话》(后演进为《三国演义》)。

被动句高考知识点

所谓“被动句”是就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或称施事者;另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或称受事者。常见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表示方法:

①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为行为的主动者,前面的主语具有被动性,“于”相当于“被”,如:而君幸于赵王。

②在谓语动词之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主语具有被动性质,“为”相当于“被”,如:吾属今为之虏矣。

③在谓语动词前用助词“见”,构成“见+动词”的格式,或“见……于……”的格式表示被动,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笑于人。

④不用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如:子贡辩智而鲁削。

宾语前置高考知识点

现代汉语的一般语序为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古汉语则有宾语前置现象。常见的宾语前置现象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词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②在否定句中,一般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③有时为了强调、突出宾语,把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用助词“是”、“之”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唯余马首是瞻。宋何罪之有?

④有时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也可以把宾语置于介词“以”之前,而不用助词作前置的标志,如:夜以继日。


283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