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必考常识考点

| 徐球

2024年高考语文必考常识考点新鲜出炉,对于高考语文的默写和文学常识部分,要注重积累与记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高考语文必考常识考点(最新),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高考语文必考常识考点

2024年高考语文必考常识考点(最新)

(1)读懂,才能做题

文学作品阅读需要2大能力:①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②解题能力。解题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

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几篇小说,要用细读的方法,真正把它逐句读懂、读透,做题自然不在话下。

(2)考场阅读要求: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2遍。它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平时有意识、刻意地训练快速阅读,才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思维,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阅读,就是能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初步概括小说主题。

①初步把握小说情节

小说本质上也是一种记叙文,可以按照记叙文阅读,先明确记叙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把握事件「发生—经过—结果」的完整过程;也可以按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无论用哪种方式,都必须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②初步认识人物形象

通过情节发展,及人物语言、行为、心理描写,初步判断人物身份、地位、职业、生活的具体环境。他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他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把握他的性格特点。

③初步概括小说主题

小说好读不好懂,这个「不好懂」,主要体现在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上。且不说小说主题本身具有多义性、复杂性、模糊性,单就文本本身而言,它不像散文主题,作者可以在文中以直接议论、抒情句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小说中,作者不能直接告诉读者写作意图,至多可以侧面告诉,其主题只能靠读者自己,借助情节、人物等感知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概括小说主题的具体方法有:

A.从题材内容看主题

小说的作者选取怎样的题材来反映怎样的生活,传达怎样的感情,表现怎样的思想,是在小说创作之前就拟定好的。所以从小说题材着眼,可以把握其主题方向。具体需「二抓」:

Ⅰ.抓标题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如「祝福」。

Ⅱ.抓主要事件

小说叙述的主要事件把人物、环境、作者的看法等都包括在其中,把握故事的主要事件,也就明确了小说的主题方向。如「面包」一文中,「偷吃面包」、「多分面包」等事件就表现了主题。

B.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在小说中,由于作者浓墨重彩皆泼洒在人物身上,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在故事中,主要人物是主角,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揭示作品主题。

在性格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与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成长、发展的历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现的内容,如林冲的性格转变,就暗示了主题。

Ⅰ.寻找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要素

这些要素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主要人物的性格走向,和人物所处社会生活的本质关联着。

Ⅱ.寻找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

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很明显地带有主观情感和倾向性,蕴涵着作品主题的重要信息。如「第9车厢」中,「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这一句评价已经蕴涵作品主题。

Ⅲ.辨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

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何,为什么要这样设置人物,这都和要表现的主题有关联。如「面包」一文中,对2人是夫妻关系的交代,就暗示了「理解、宽容」的主题。

C.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小说的某些典型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情节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的体现,分析小说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冲突,通过分析典型情节的阶段性意义、所涉及的人物关系、人物的心理状况等,领悟情节的主题内涵。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燧人神农

五帝:黄帝颛琐帝喾尧舜

三教九流:三教:儒道释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

三山五岳:东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

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三性:祭祀用的牛羊猪(太牢)(无牛为少牢)

三一律:欧洲古典广义戏剧理论家所制定的戏剧创作原则,就是地点一致,时间一致,情节一致。

佛教三昧:止息杂虑,心专注于一境。(修行方法之一)

佛教三藏:总说根本教义为经,述说戒律为律,阐发教义为论(通晓三藏的叫三藏法师)

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三军:上中下//左中右//海陆空

三吴:吴郡吴兴会稽(丹阳)三国:魏蜀吴

三秦:雍王(西)塞王(东)瞿王(陕西北)

三楚:港陵-南楚吴-东楚彭城-西楚

三原色:红绿蓝

三坟五典:三坟:伏羲神农黄帝

五典: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

三体石经:尚书春秋左传//古文小篆汉隶三种字体书写

高三语文高考考点

1.小说三要素:A人物 B情节 C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 B论据 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 B喻体 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因why 何过how 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偶尾同韵 C中联对偶 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 B议论 C抒情 D说明 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喻) D作比较 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 B总分结构 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 B按空间顺序 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 B对比法 C 喻证法 D E归谬法F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反问 F设问 G反复 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 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 F介宾短语 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 B动词性短语 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补语 E定语 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 B数量代 C副介连 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 B倒叙 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 B表列举事项省略 C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A表解释说明前文 B表后文跳跃转折 C表声音中断延长D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 A表引用实际内容 B表讽刺反语 C表特定称谓

年龄称谓高考知识点

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岁的儿童。(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3.总角:八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7.及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8.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

9.而立:男子三十岁。(立,即“立身、立志”)

10.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

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高考知识点

1.九州,中国的代称。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28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