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食小故事来历

| 春秀2

美食典故:叫花鸡

叫花鸡又称常熟叫化鸡、煨鸡。把加工好的鸡用泥巴或者荷叶包裹起来,放在火中烤制煨熟。色泽明亮,芳香扑鼻,板酥肉嫩,风味独特。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叫花子,饿得老眼昏花,却找不到食物,正当唉声叹气的时候,发现了一只鸡。叫花子喜出望外,宰了鸡,去掉内脏,可找不到炊具,可急坏了叫花子,总不能生吃吧,于是他用泥巴把鸡裹了起来,放在火堆里烤,待泥巴干透,剥去泥巴鸡毛也跟着掉落,露出清香的鸡肉。

后来这种做法被菜馆的人学了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添加了各种调味辅佐,因此赢得了很多人的赞赏。叫花鸡就这样被流传了下来。

美食典故:萝卜牛杂

有这么一种说法,认识广州就得从萝卜牛杂开始,也有人说,没吃过萝卜牛杂的人算不上真正的广州人。

如果你曾到过珠三角,却未曾吃过一碗萝卜牛杂,你的美食之旅一定是带着点遗憾的。现在广州乃至整个珠三角各大步行街,都会有卖萝卜牛杂的小店。如果你看到许多广东人,特别是年轻一族,一手拿着一个小小的泡沫碗,一手拿着竹签,站在最繁华的街头,无视来来往往的人群,毫不顾仪态地站在路边吃得津津有味的话。不用猜,他们一定吃的是萝卜牛杂。

而关于这个不得不说的美味小吃,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传说在清朝的光绪年间,清末民初之际,回民吃肉是极其不易的,只要有水牛宰杀,回民们往往奔走相告。一位回民厨师阿德发现人们每次宰牛后,肺、肠、肚等常常丢弃,觉得浪费,于是带回家中,别出心裁要创一佳肴。他买回价廉又容易入味的萝卜,配以五香味料慢火煨煮,烂熟后剪碎蘸辣酱吃,赋以美名——“牛杂萝卜”。

这“牛杂萝卜”一出,别说难得油水下肚的回民难挡诱惑,就连广州居民也纷纷仿效,“牛杂萝卜”迅速流传至广东各地,许多客人都是站着吃,由此站着吃牛杂成为了吃牛杂传统的固定模式。

美食典故:四喜丸子

四喜丸子是中国传统名菜之一,寓人生福、禄、寿、喜四大喜事。常用于喜宴、寿宴等宴席中的压轴菜,以取其吉祥之意。

关于四喜丸子的由来,众说纷纭,无一定论。据说四喜丸子的由来和慈禧太后有着密切关系。1901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烧杀抢杂,慈禧太后逃到了西安。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清朝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决定返回北京。

逃难而回,本来是丢人的事,可是慈禧太后非要摆谱,要老百姓搭彩棚、修道路、征粮收款,民怨四起,民不聊生,却敢怒不敢言。

经过河南时,她下旨要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当地的厨师献上了一道“四季丸子”,寓意圆圆满满慈,慈禧太后非常满意并改名“四喜丸子”。

等慈禧太后走后,人们纷纷改四喜丸子为“慈禧完止”,炸四喜改“炸慈禧”,表达强烈的不满。

美食典故:糯米鸡

初来广州的朋友可能会混淆,以为糯米鸡就是粽子。虽说两者有相似之处,但仔细比较起来,还是大有不同。

糯米鸡是在糯米里面放入鸡肉、叉烧肉、咸蛋黄、冬菇等馅料,然后以荷叶包实放到蒸具蒸熟。糯米鸡入口充满着荷叶的清香,咀嚼时黏牙并带有着鸡肉的肉香。

相传糯米鸡起源

是解放前广州的夜市,最初是以碗盖着蒸熟而成,后来为小贩为方便肩挑出售,改为以荷叶包裹。古代糯米鸡以糯米、瑶柱、虾干粒,或去骨的鸡翅等作馅料精制而成。传统的糯米鸡的份量较大,足有三四两米,吃一个糯米鸡已差不多是半顿饭量。因此,1980年代起的广东酒楼推出材料相同,而体积小一半的“珍珠鸡”。

经典美食小故事来历相关文章:

意大利餐饮文化

145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