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继续承压
202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继续承压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对2023年的经济工作进行部署,明确要求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早在去年12月8日至10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毕业生就业问题已被强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副总裁朱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日会议又首次提到把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放在民生的第一位,“可见中央对这件事的重视。”
“疫情政策开放让我们看到就业趋势逐渐向好,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至少要到明年3、4月,甚至更晚时间,才有望恢复至疫情前的就业状况。”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界面新闻。
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和增量均创下历史新高,毕业人数达到1076万人。政府工作报告针对“稳就业”提出具体要求: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卞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2022年就业压力较大。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下行压力会对就业产生影响。
此外,"新十条"政策出台前,部分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仍会受到疫情的一定影响,造成用工需求波动。
国家统计局数据也显示,受疫情影响,2022年就业形势出现波动。3月份受疫情影响,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5.8%,4月份调查失业率继续升高至6.1%。随着5月份后的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一系列稳经济稳就业政策措施落地,6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5%,并在7、8月保持持续下降。整体而言,三季度就业形势好于一季度和二季度。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2022年1至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45万人。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称,全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下阶段就业形势逐步改善具有较多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也显示,2022年的就业形势比以往更加严峻。截至今年4月中旬,2022届求职应届毕业生中有46.7%求职成功,低于2021年的62.8%;38.1%获得1至3个工作邀约;15.4%已签约,低于去年的18.3%。2022届毕业生主动降低就业期待,平均签约月薪为6507元,较2021年的7395元下降约12%;签约月薪达10000元及以上的占比10.7%,较去年减少约8.5个百分点。
未来一年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2022年11月15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网络视频会议,会议中指出,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
朱民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低于大专毕业生就业,大专毕业生就业低于中专和高中生就业。“也就是说你学的越多,就业率反而越低。这与很多结构性变化、很多学生毕业以后找工作的过程,特别是疫情时代的沟通信息等都有关系。”他说:“但无论如何,这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当我们走向高质量发展时,高质量人力就变得特别重要。”
朱民认为,中国在2012年过了“劳动力供给”顶峰,现在要从人口红利走向工程师红利,让大学生充分就业就变得非常重要。
熊丙奇则告诉界面新闻,大学生就业的固有问题仍然存在。“包括大学生质量、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大学生就业观念等因素都影响着大学生就业。”他解释称,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过去20年中从15%上升至57.8%,人才培养的规模已发生明显变化。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中,更应该强调普通劳动者的就业,给所有就业者创造平等机会。
熊丙奇提到,即便现在中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中职、高职对学生及家长的吸引力并不强,普遍观点仍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中职、高职毕业生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限制,不具备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从根本上来讲,要改善就业环境,还是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质量,使职业学校毕业生拥有平等的就业和职业发展空间。”熊丙奇称。
他还提到,由于过去几年民营企业缺乏活力,更多大学毕业生选择体制内的工作,但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录只能提供有限岗位。“要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让大学生的选择更加多元,才能更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11月30日,“经济日报观点评论”文章《有力有效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中也如此强调:“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岗位供给是关键。一方面,应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作用,另一方面,要稳定扩大国有企业招聘,保持事业单位、基层项目招聘招募总量不降低。”
12月2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官网发布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的通知,通知明确了明年的专项活动安排。
其中多项活动也与高校学生就业密切相关,例如4月,组织民营企业招聘月,支持民营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5至8月,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搭建全国统一、多方联动的网络招聘平台,助力稳就业保就业。7至12月,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向未就业毕业生和失业青年提供政策落实、权益保护、困难帮扶系列服务。10至11月,面向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开展金秋招聘月,帮助企业解决招工稳岗难题,促进人岗对接。
大学生就业前景和趋势
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同时,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相对看得淡一些。
且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有些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但同时又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难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较为普遍。
在供需形势总体平衡的前提下,存在着诸多的不平衡现象。不同专业之间的需求冷热差距相当明显。短线专业的供需比可达1∶30,而有些长线专业的需求则几乎为零。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己经市场化,但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表现在专业设置调整后,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最突出的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反差现象也相当明显。越是经济发达、知识人才密集的地区,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毕业生的量越大;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人才稀少的地区,反而越不好安排毕业生。同时这些边远地区或内地不发达地区,仍然实行计划分配的做法,不利于毕业生求职就业;有些地区实行地方保护政策,收城市增容费,办理毕业生接收手续复杂,户口指标审批难。
大学生就业难吗
虽然现在私企的数量增多了,国企也表示会扩招,但是今年很多企业都出现了“裁员潮”,不仅不会招人,反而会减少员工数量,主要是受大环境的影响,这样一来,应届生的就业机会就会变少。
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些大学生没吃过苦,从小在温室中长大,突然要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觉得自己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找工作时会挑三拣四,好高骛远,最后导致自己被“剩下”,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一位HR表示,现在很多年轻的大学生在招工时要求很高,要求有双休,五险一金,不想加班,不能挨批评等等,很多企业都无法满足这些要求,所以就不会聘用这样的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难吗
毋容置疑,当今社会上确实出现就业压力增大的现象,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很多新兴职业也不断产生出来,而且热度很高,颇受欢迎,这对于很难找工作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未来或许就要依靠这些新兴职业才能获得较好的发展。比如,直播销售员、人工智能训练师、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员、物流服务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之前要知道什么
应届生专属的“补贴”,毕业五年之内都有机会领取。
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显而易见。国家也针对于这一情况出台了不少的帮扶政策,很多福利都是专属于应届生的,只要是在毕业5年之内都有机会领取。
一些地区规定:只要毕业生在当地就业之后与用人单位签订了一年以上的劳动合同,或者是已经缴纳社保,半年时间以上就可以领取到就业补贴。而不同的地区可以领取到的就业补贴金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