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确保2023届高校毕业生“全方位,不断线”就业创业服务专项行动
济宁确保2023届高校毕业生“全方位,不断线”就业创业服务专项行动
近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联合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全方位、不断线”就业创业服务专项行动,全面提升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确保就业指导不断线、就业服务不打烊、暖心护航不停歇。
专项行动主要内容包括“一访、二送、三看、四帮”。
“一访”,即开展“访学子”联系活动
利用寒假学生集中返乡契机,此次专项行动发挥社区网格化包保、人社服务专员制度优势,广泛开展毕业生家访,提前了解掌握毕业生择业方向、就业意愿等情况,向家长介绍学校各专业就业形势、毕业生求职就业中的主要问题以及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举措,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联合家长共同帮助毕业生找准职业方向,促进大学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
“二送”,即开展“送政策”“送岗位”服务活动
此次专项行动用足“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普惠政策清单”“济宁人才金政20条”,梳理发布毕业生就业政策清单,通过校内政策公告、校园宣讲及多媒体渠道,开展“立体式、广覆盖”政策宣传,推动政策精准直达、快速直达;深入推进城乡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筑基行动”,健全“济宁市城乡基层就业岗位信息发布专区”,加密线上线下招聘活动频次,满足毕业生多样化的求职需求。
“三看”,即开展“燕归巢”大学生假期看家乡体验活动
此次专项行动在寒假期间组织返济留济高校毕业生实地观看家乡优质企业、实地观看家乡发展变化、实地观看家乡风土人情,传递政府、企业招才引智、爱才惜才的诚意,增强大学生对济宁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就业环境的认同感,坚定留在家乡就业创业的信心。
“四帮”,即开展四类困难群体帮扶活动
此次专项行动重点关注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高校毕业生等4类“困难群体”,建立帮扶工作台账,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开展就业帮扶,确保每一个困难学生都得到有效帮助。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1.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世纪9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25万人预计到1996—21年平均新增145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3年212万,24年达到28万,25年将超过3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原因2.部分大学生对学校的对口就业安排过于依赖。
因为学校与一些专业对口的公司企业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都会安排一些优秀毕业大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公司企业去工作,以致于一些大学生对学校的工作安排形成依赖心理,不愿意到拥挤的人才市场去进行面试,导致自己迟迟无法实现就业。
原因3.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因4.大学生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我们在调查后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原因5.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对策1.高校的改革
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策2.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在就业方面的职能
第一,就业优先应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办事方针,政策向安排就业倾斜。相对于经济增长,政府在劳动者就业中的责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责任要求政府在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公平与效率中树立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并在实践中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的增长。第二,畅通就业渠道,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在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的时候,政府的疏导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政府要在宏观上对人才培养的规模、方向进行预测调控,引导专家对将来的就业形势和需求进行预测,以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还要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保障就业学生的公平竞争。
对策3.大学生自身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自立自强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考验时,应该坚定信念。首先,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理性决策,摒弃传统的择业观念,正视自己的工作目的,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其次,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参加实践活动积累经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全面锻炼,以面对更多的挑战。再次,敢于自主创业。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中,大学毕业生也可以是创业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创业带动就业,对自身和整个就业局势都有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毕业生创业不仅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更有利于毕业身自身的全面发展。最后,提升个人心理素质。要注意培养自信心,克服来自各种因素的干扰,尽量排除自卑畏怯、急功近利、依赖等不良情绪和心理,正确对待就业挫折,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人格。
大学生就业专业排名
一、工学类就业前景好的10大专业排名
1、土木工程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4、电子信息工程
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6、通信工程
7、自动化
8、建筑学
9、车辆工程
10、软件工程
二、经济学类就业前景好的10大专业排名
1、金融学
2、国际经济与贸易
3、经济学
4、财政学
5、金融工程
6、投资学
7、贸易经济
8、经济统计学
9、信用管理
10、国民经济管理
三、文学类就业前景好的10大专业排名
1、英语
2、汉语言文学
3、新闻学
4、广告学
5、日语
6、法语
7、传播学
8、编辑出版学
9、德语
10、翻译
大学生为什么找工作越来越难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结构性就业失调,供需矛盾明显。中国的人口处于高峰期,劳动力增长过快,基本已经超过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这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二,有些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工作太过于依赖。一般学校都会和一些企业保持合作关系,
可能有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就会觉得是国家的经济落后,认为国家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其实大学生应该从自身找找问题。
其三,高学历大学生的知识高但缺乏技能。其实这避免不了这种情况,现在很多学生都想考大学,可大学毕业后,就很迷茫找不到一个好工作。而当初那些高考落榜之后没有上大学的学生,上了几年专科,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就直接签了好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