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的高考作文精选

| 舒淇

美育的高考作文精选篇1

语文世界是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我们能感受到美的温馨,寻觅到美的倩影。语文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闪现着无穷的魅力,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历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美的情感、美的情操、美的人性,让学生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语文课才能上出语文味。”那么,如何让“美”闪动在语文课堂的每个环节之中呢?我也一直在努力追寻着。最近,刚执教完《美丽的小兴安 岭》,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小兴安岭美丽富饶的同时,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下面就以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我的教学。

一、情境激趣,发现美

好的导入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钥匙,它能带领学生打开阅读的大门。这节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美,我们曾随着课文的学习游览过风景优美的黄山,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另一处美景,让我们走进那美丽的小兴安岭,去欣赏它的美景,去感受大自然那美的点点滴滴,好吗?首先,谁愿意用美的声音和美的感情来读一读这篇课文?老师这里有一首优美的音乐配合。”通过如此情境创设,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语文课堂之中了,乐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随着音乐的跌宕起伏,能够引领我们的心灵徜徉在作品特定的意境中。学生在优美而缓慢的音乐中初步了解和发现课文中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寻美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融入文本之中。

二、初读课文,感受美

学生自由朗读初识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自学生字、新词。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识字。接下来让学生“开火车”练读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读一读,并用四字词语造句。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初读课文,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及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图片,了解小兴安岭的美丽,并且,使学生感知了语言美和文字美。

三、品读词句,理解美

理解美,就应该深刻理解语言文字,就应该推敲作者遣词的独特匠心。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小组内自由朗读2~5自然段,边读课文边画出喜欢的句子和词语,与小组成员说一说喜欢的理由,分享一下通过读课文,你心中的小兴安

岭美在哪里,然后,集体交流,讨论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在品读时,通过换词训练,让学生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特别是关于“雾”的一句,通过播放雾的画面,让学生谈自己在雾中的感觉,来让学生体会置身其中的美妙与神奇。

四、总结升华,创造美

通过学习,学生感悟到小兴安岭的美,心中自然而然地涌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此时,我引导学生:“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吗?”有的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了小兴安岭的一年四季都是什么样子的,真美呀!”有的学生说:“老师,现在,我真想画一画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的学生说:“看到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后,我的心情真好,真想唱一支歌赞扬一下她的美丽!”在这里,我及时总结课文后,让学生自豪地齐读最后一段,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使学生从教材中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教材,潜心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教师首先要为教材中所蕴涵的美所感动,并细心品味,反复推敲,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美的因素融化到教案中去,再到课堂上去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分享这种美,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让课堂“美”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力求把语文学习变成美的享受。

美育的高考作文精选篇2

家庭美育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家长可以利用家庭生活环境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对孩子进行美感教育。家庭环境的美化,对孩子审美趣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房间布置应保持整齐、清洁、朴素、美观。购置家庭生活用具,也要尽可能具有美的形状、线条和色彩。

家庭生活的气氛要和谐、愉快,家庭成员相互之间要做到亲密和睦、相互关心,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感到舒适、温暖、愉快,也会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高尚的情操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父母要注意使孩子的衣着、仪表和言谈举止符合美的要求。要教育孩子在穿着上注意整洁、朴素、美观、大方,反对奇装异服,奢侈浪费和追求时髦。仪表要落落大方,言谈举止要文明礼貌。

借助于文学艺术手段对孩子进行美育是家庭美育的重要方面。文艺作品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并且富有形象性、直观可感性等特点;家长要给孩子以尽可能多的机会接触文艺作品,增强孩子的艺术感受能力和欣赏鉴别能力,抵制那些低级庸俗和颓废没落的东西的影响。

另外,父母还可以经常带领孩子走出家庭,到大自然中去,向孩子揭示自然的美,这也是美育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童年时代,对大自然的美的感受特别强烈和深刻,它将铭刻在儿童的心灵中,终生难忘。我们祖国的美丽的自然景物,是进行美育取之不尽的源泉,是最具体、最直观的美育教材。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使孩子学会认识自然美、了解自然美、欣赏自然美,而且可以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开扩他们的胸襟,充实他们的知识。

总之,只要我们一留心,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包含着美育的内容,家长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对孩子进行美感教育。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做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美育的高考作文精选篇3

生活不只有惊天动地的伟业,还有那一花一木和鸟语,还有那追寻美的心灵。美育,是人生价值的重要方面,它可调和知识与感情,蔡元培先生如是说。诚哉斯言,美育如水,滋润人生。

诚然,有的人会觉得美育浪费时间,忙碌的事业和生活使自己无暇寻美;但是,请不要忘了,美育的价值不在眼前的苟且。人,首先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而不是忙碌的机器,人生在世,应追求内心的丰盈,而不是碌碌无为后的空虚。固然,职业使我们用知识服务大众,而美育则促使我们拥有更为伟大高尚的行为。

美育启迪智慧。袁隆平先生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躬耕田头,日夜付出,但他仍保持着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拉小提琴、读书游泳。他说小提琴优美舒缓的旋律不仅放松心情,还会放飞思维,对学术研究大有裨益。类似的,美学激发了爱因斯坦广阔的理论空间;科学家因美学的滋养领悟出“宇宙之美”。听音乐、读文学这些看似无用的行为实则有大用,一个有伟大成就的人一定不只俯身桌案,他的内心受到美育滋养,其智慧的产生也离不开美育的启迪。

美育洗涤灵魂。“铸得国家魂,犹怜草木青。”美育能够平衡生活,唤出灵魂深处的真挚。诗词的女儿叶嘉莹一生与诗词作伴,在人生的痛苦与磨砺中,是诗词给予她前行的力量,我们才得以看到一位穿越时光的风雅大先生。

反观当下,一些沉迷网络暴力游戏的青年,暴力无礼,走向堕落。如若每个人都能用美育调和生活,则人人皆可保持内心澄澈、眼睛明亮,心灵充盈。

美育之于青年,犹天空之于鸟儿,大海之于鱼儿,必不可少。所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青年学生皆当循着美育的星光,探寻属于自己的人生星空。学习之余,听曲音乐,放飞梦想,而后继续前行,在美育的滋润下,我们皆能成为席慕容诗中所言的模样:“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

千般荒凉,以美育为梦;万里蹀躞,以美育为归。

美育的高考作文精选篇4

“美育云端课堂”中欣赏到了多所音乐院校师生及陕西延安、山西吕梁青海化隆等地中小学生在网上共同合唱的抗疫作品《我们》;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10所音乐学院以“音有爱、乐先行”为主题的线上展播。作品歌唱祖国山河、传递团结友爱、增强战疫信心,同时,又以《黄河大合唱》和《白毛女》为主题,连线音乐名家,讲解“黄河”故事,传红色文化,弘扬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一种可以振奋人心的力量。在这片我们热爱的土地上,曾经,有多少革命战士,有多少人文烈士,有多少充满热血激情的汉子,为了生活为了共产党,为了新中国,奉献出他们的生命!中国人的血,不是白流,中国人的努力,不是白费,中国人的梦想,不是白色的梦!中国,一个具有坚忍不拔,顽强意志的少年,在灾难与挑战面前威武不屈,在激烈与炙热的竞争中所向披靡!

延安精神,靠的是人民,延安精神,依的是政府,延安精神,讲的是实际!

延安精神,在我们心中,延安精神,在我们身边,延安精神,在我们的点点滴滴中就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延安精神!

如果没有延安精神,那中国还是一条没有醒来的龙,如果没有延安精神,现代化还是一个遥远的梦,如果没有延安精神,我们,还是止步不前,还是人心散乱,还是东方的小矮子!

延安精神,一个令人向前奋斗的令牌,一种令人发奋图强的力量!

美育的高考作文精选篇5

蔡元培说:“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不过,网络“污文化”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可谓“甚嚣尘上”,大有代替主流媒体的趋势。这样粗糙怪异的文化持续刷新着国人对美的认知,冲击着青少年尚不成熟的三观,使得中华文化的美好高洁被侵染,让人们不知“何为美”。故此,唯有增大美育的培养灌溉,才能成就个人之福,国家之幸。

增强美育培养是个人之福。人民日报发表时评,大声疾呼:“美育是一种刚需,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拥有审美水平,就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就能够善于在苦难的生活中找到美,从而制造美,然后让自己即使在地狱中也能笑出声来,在苦难中也能开出花来。正如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个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引来了评审们的好奇,“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同样的破损,不同的角度得出不一样的答案,哪种答案更让人有幸福感?结果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可见,倘若一个人的心灵和境界没有受到美的熏陶和启示,没有保留住一片审美的心灵的净土,任何美的种子播下,也不会生根发芽,也就不可能具备成就大学问和大事业的胸襟和气象。所以,个人的成绩系于美育培养之上。

增强美育培养是国家之福。中华传统文化中,高山流水是伯牙子期的阳春白雪的音律之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精妙绝伦的书法之美;秦腔梆子是黄土地人民的下里巴人的独特之美。美是一种享受,一种修行,虽说美的种类有千千万万,然美绝不能堕于低俗、下流,美决然不能成为恶俗文化的代名词。“污”文化的流行,折射出的恰恰就是现如今美育培养的缺位,这些低俗的审美观大行其道时,影响的不但仅是个人的品德修养,更会在向国外展示形象的时候,拉低国人的素质,抹黑大国形象。冯骥才的感叹:“中华民族的审美,现在是低谷,充满了乱象。”所以,对于美育的培养和灌溉,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唯有增强美育培养,才能使国家形象高大伟岸。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要增强美育培养,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做下去。美是一片沃土,只有勤加耕耘、施肥、浇水,才能使这片土壤更加肥沃,才能让美育出更加高尚的品德修养,才能成就个人之福,才能撑起国家之幸。

美育的高考作文精选篇6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人才”,面对新时期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一定要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以美育人,时代所需。

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华为在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可见,不只是今天,美育早已为人重视,古已有之。健全的人格怎能不懂感受美、欣赏美?而我们的社会需要的就是能够创造美的人才。

然而,曾几何时,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学校将智育教育作为培养目标;看惯了社会、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一切以分数为定论;看腻了还未成年的孩子被繁重的学业负担压得抬不起头,匆匆赶路,走向一个又一个补课班……当一个社会太过急功近利,当人们内心被功利所缚,人们只能行色匆匆,眼光向前,急忙之中早已失去感受美的能力,何谈创造美?所以,不妨慢下脚步,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一个浓厚的美育氛围,以美育人,不止看重孩子的成绩,还应重视成绩之外更高层次的发展。“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如此才能培养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多元化人才,才能引导青年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显然,只有全社会重视美育培养,创新美育形式,重视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学科的涵养,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价值,才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才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美育人,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生活之中除了有眼前的苟且,更有诗和远方;让我们在奔波行走之中,驻足留恋,这生活本来就很美!这样的人,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幸福;这样的人才更有温度,而不是冰冷之躯,对生活冷眼旁观,处处是敌意;这样的人,也是时代所需。

恩格斯说过,“文艺复兴是一个既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期”,遥古畅今,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新时代下,同样会产生巨人!

美育的高考作文精选篇7

记得曾读过这样一句话:“文学就像月光,无用,却使人心柔软。”其实,文学、音乐、美术,这一系列看似无用之物,皆如柔曼月华一般笼罩人类文明与历史,照耀人文光辉。而对于个体来说,美育更是不可缺,只有借助美育之光华涤荡人生,才能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有更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认识人生的价值。

美育之华,振人心魄,催人奋进。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诗人,词人,面对长征路上重重天堑,他笑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面对时局动荡历史变迁英雄俱往,他慷慨而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而面对百万雄师跨越长江,解放战争取得光辉战果,他更是留下千古绝唱,“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句句流传千古的诗文,背后是一首首激昂奋进的革命史诗。至今抚卷追忆,犹觉胸生豪情,热血难凉,此间美育之华,振人心魄,催人奋进。

美育之华,涤荡思想,引人沉思。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在物理学领域摘取累累硕果而闻名于世,而闲暇之余,他将绝大部分时间都交付给了自己的小提琴,伴着悠扬的琴声在物理世界自由畅游;“杂交水稻之久”袁隆平也是一位小提琴爱好者,一曲《我和我的祖国》如清澈溪流在山间流淌,诉说对祖国的无限挚爱。由此观之,美育与理性的世界并不冲突,相反,她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涤荡人们的思想,洗去嚣喧浮尘,使人获得更纯净的心境,更纯粹的灵魂。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当今社会,人们变得愈加浮燥、功利起来,音乐、美术课程被一再压缩,语文甚至被视为“无用”科目,种种社会现象促使我们反思,抛弃美育的同时,我们还抛弃了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一颗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美育的根本目的便是优秀人格的养成,高贵灵魂的塑造。

因此,我们不妨慢下脚步,让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形成一个浓厚的美育氛国,“美育者,与智育相辅,与德育相成”。如此,才能真正培育出更符合时代的多元化人才。

愿你我皆能携手前行,以美育之华照耀人生,涤荡心胸,向灵魂深处索取纯粹,以谋求知识与感情的调和,最终认识人生价值,获得人生圆满之境。

168362